“您可不能这么想。”
康熙笑了笑:“朕乃是皇帝,万万人之上,只要有一口气就一定要活着,放心,不过你与朕君臣之间的戏言罢了。”
曹寅想了又想,没开口说出自己想回到京城的话,笑着陪康熙溜达。
康熙说出下一年的安排:“今年班布拉和朕商量,请朕去山东的胶澳港去看看,朕被她说得有几分心动。想着既然去胶澳了,不如再去江南转一圈。此次南巡,所有钱款都是内务府出,你不必担忧。”
曹寅此时没有背负巨大的南巡债务,因此对这事儿并不反对。
然而康熙有顾虑:“朕如今老迈,此时去江南只怕不能震慑人心啊。”
曹寅就说:“皇上虽然这么想,但是朝廷并不老迈啊,如今国运昌隆,您不必担心江南人心不稳。”
康熙每次出门都是有目的的,他在衡量这一次要不要去江南,收益如何?他倒不是怕花钱,而是江南如果稳定他就没必要去。
山东是必须去一趟的,因为明年两艘铁甲舰入列,他要去看一眼海棠口中的国之重器。
如果携着火器之威来到江南,是否能震慑宵小换来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太平?让江南那些惦记着反清复明的人生出绝望。
这件事要仔细衡量才行。
他说:“朕和你说的南巡你自己知道就行了,朕要再琢磨琢磨。”
曹寅应了一声,一阵风吹来,曹寅自己咳嗽了两声,康熙看了就说:“回屋说话去,屋子里暖和,你一把年纪了,也该保养了。”
第470章 识利器
很快新年到了,新的一年在别人看来是万象更新,在康熙看来又老了一岁。
在过完上元节,康熙就打算去巡视京畿。
康熙的身体时好时坏,因此随同的人选就很重要,现在要考虑他万一在途中发生意外,在他身边接收遗言的人很重要。
康熙的侍卫牢牢地掌握在他的手里,别人无法插手,各路人马只能在随从人员上面下功夫。康熙带着十六和十七出门,弘皙主动提出要跟着侍奉,康熙同意了,八阿哥也想跟着,但是康熙没带他,也没带十四阿哥,就领着小儿子大孙子一起出门。
海棠照样留下处理大小事情,把处理结果送给康熙知道,他点头之后才能发布出去。
康熙开始巡视京城的农田,今年灌溉用上了抽水机,这抽水机是水车的变异版,地面上的蒸汽机做动力,然后架着一根圆木,把水桶放进去用特殊的绳节绑好绕在圆木上,一旦启动机器带动圆木,一只只水桶就开始从下面提水出来,出井口后倾倒在浅浅的沟子里再落到水里打水,这么周而复始居然能让水不间断地提上来,因为速度够快,整个水沟和溪水一样绵延不绝滋润着周围的土地。
这样的好处是做出来的那一批铁牛除了可以犁地之外还可以带动水桶浇地,水桶就好说了,各家各户把自己家用的水桶拿来,让成本压缩,能迅速推广还能节省开支,避免百姓担水浇地这样耗时耗力还不能挽救庄稼陷入干旱的举动。坏处就是每当浇地的时候,地下水的水平面在灌溉时节会大规模下降,因为北方灌溉都是分阶段的,就拿小麦来说,分别是生长期、抽穗期、灌浆期。
在整个北方都在灌溉的时候,过上三四天就要让机器休息一天进行检修,再把更多的桶子拿来,要不然打不上水。
因为这个发明,海棠特意请示康熙重赏赐了大师傅,同时厚赏了协助的人。
康熙被扶着从车上下来,站在地头看着井水流入农田,有百姓站在田里跟着水位走,等到水走到头了大声吆喝着让家人把自家地头的入水口用泥土堵上。
康熙看了就跟是十六和十七说:“今年是个丰收年啊!”
只要不旱不涝就是丰年,纵然如此,一般人家也只能收二三百斤的粮食,最好的良田才能收三四百斤,人口滋生、田地里的粮食却不多,养活这庞大的人口输入粮食是必须的。
因此康熙坚定了去胶澳港口看铁甲舰的想法,没有外来的粮食就养不活这么多的人口。
康熙上车后队伍再次动起来,等康熙把大部分地方看完就是二月份了。
万物萌发的二月,康熙的身体变得轻快起来,他又恢复到往日的生活状态里,坚持养生和锻炼身体,然而太后的身体则开始变差了。
太后病倒,太医诊治后跟康熙等人说:“太后这是上了年纪,这是老,并非病。”
这话大家都听明白了。
海棠除了每日忙前朝的事之外就是来照顾太后,太后的抵抗力下降,气温变化影响到她,吸了几口凉气就开始咳嗽发展到风寒,等风寒好了,又有了其他的毛病,一个小病在她身上造成的影响比大病都严重。
加上康熙收到消息,草原上同样也是人口滋生,有不少贫困的牧民没牛羊,加上四公主在草原上开荒交给蒙古人种田大获成功,康熙打算在二三月份坐着火车去山西,出杀虎□□代土默特部调拨人手去草原上教给蒙古人种田。同时让朝廷发农具给蒙古人,教会他们耕种和捕鱼。除了这件事,他要去一趟五台山为太后祈福。
很快整个铁路衙门开始准备,务必让康熙平安到达山西,沿途所有护路的民夫都被催着检查铁路。
造办处给康熙造的火车车厢也正好派上了用场,一排车厢外面用黑色油漆刷了年号“康熙”,里面装饰豪奢,就是一座小型的移动行宫。
康熙这次带的人多,毕竟是给家里老太后祈福,能带的儿子都带上了,各家年纪大一点的孙子也带上了,弘阳和弘皙就和康熙在同一节车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