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其他 > 女帝我来当 > 分卷阅读199

没有对她怒斥,这已经算是非常有礼了。

“荀郎君见笑了,友若之前被我强留在马邑县做客,恐怕友若家人甚是担忧,还累得荀郎君亲自前来,实乃我之过,应先向荀郎君致歉。”

如此宽厚的态度,令荀彧颇感意外,其实他有诸多疑问,只是不知道该从哪一个角度开启。

荀谌见状,知道自己留在此地使弟弟感到拘谨,便笑着告辞。

有些问题由自己说出,效果或许不佳,或许让弟弟亲自与杨将军交谈,方能明白他留在此地的原因。

待荀谌离去后,杨秋笑而言道。

“荀郎君有何疑问,尽管直言,我能解答的,必当坦诚相告。”

荀彧闻言,心中一动,遂问出自己心中最大的疑问。

“将军举事至今,赋税定得如此之低,何以维持这样庞大的军队和官吏体系?

吾观察许久,仍未得其解,望杨将军能为吾解惑。”

谈钱虽然很俗,但这世道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荀彧其实是一个很务实的人。

他还有其他诸多疑问,但这个疑问在眼下最为重要。

毕竟就连天子都在卖官鬻爵,仅仅是因为贪钱吗?其实大家也都明白,天子也缺钱。

所以一个政权体系要正常运转,赋税体系一定要非常完整,可是杨将军治下的赋税体系,倒让人觉得仿佛似在倒贴做好事儿,这样的体系焉能长久?

只是有些话不能直说,所以荀彧也问得有些拐弯抹角。

总不能直言你赋税定得这样低,以后肯定会完蛋吧,所以先试探询问,看看这位杨将军会怎么解释。

第064章 第 64 章

这个问题有点出人意料, 但又好像在情理之中。

按照荀彧历史上的经历,能管理曹老板后方那么多年,那肯定是一个务实的人。

所以他不会去关注一些空泛的大道理,只会一开始就关注到一个政权最基本的东西。

那就是赋税体系, 这关系着这个政权能否正常运转。

不过这一个问题也不是第一次被人问, 尤其是邓容邓广, 这姐弟俩本来就是商人阶级出身,对金钱数字尤其敏感。

所以当初初步定下这样的赋税体系之后, 这两个人都觉得这么搞要崩盘, 还极力劝说她不要这样做。

理论上, 这么干确实不行。

如果是一亩地最高三石的粮食水准, 那么平均就是两石的粮食产量,只取平均数字来计算。

大约有四万户雁门郡人口, 按照平均每户有五十亩地,所以一年大约有田租八十万石粮食。

注意,这都只是取的中间数字,不是实际情况, 但大概只会在这个数字上下起伏。

而现在有一万的兵, 就不算那些高阶军官的待遇,就按照最普通的兵卒每年消耗粮食来计算。

一个月的平均水准是每人两石,一年就是二十四石,就只按照一万的整数来算,光是粮食就要吃二十四万石。

这么算起来还有剩余, 但是杨秋现在占据整个雁门郡,那又不是只有兵卒, 还有上上下下的负责管理的官吏,那都是要发工资的。

总不可能比东汉的工资还要低, 因为斗食小吏的东汉水准就是一百石,而一百石相当于五口之家一年的粮食需求。

目前雁门郡有上千多个官吏,一旦发完工资,到时候肯定入不敷出。

更何况每个月都还要给士兵发军饷,除此之外,这个计算体系甚至还没包括各个工坊的工匠俸禄。

所以在铜钱数量不够的情况下,杨家军发工资有时候就会用布匹和粮食代替,按照市价来折算。

这在大汉朝也不算稀奇,说是两千石的官吏,其实不是都发粮食的,有时候会折算成其他等价物。

在这个时代,粮食,食盐,布匹,那都算是硬通货。

所以即使换个方式发军饷,那倒也不会被人拒绝。

甚至这种东西有时候比钱还要有用一些。

所以按照平均两石的水准每年收两成田租,并且还免除其他口赋算赋,这种玩法是真的会失败。

当然,邓容他们也知道当时杨家军可以提供更加高产的粮食。

只是在他们商人的本性里面,天生就觉得还是要多收一点赋税,保证更多的盈余,这才是最稳妥的方法。

所以他们当初其实是建议免除口赋,少收一点算赋。

这样杨家军已经免除了苛捐杂税和大部分劳役,其实已经让人很轻松了。

但杨秋自己算了一笔账,按照平均7石的水准,这不算未来开垦出的荒田。

就按照每户五十亩地来算,当然以前很多人没有这么多田地,可是如今加上授田,其实平均下来差不多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