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平均每亩地七石,这一年的田租直接变成了二百八十多万石左右,比八十万石的基础上翻了几倍。
等到更多的荒田开垦出来,再加上新加入的五万多冀州黄巾军,这数据还要继续往上增加。
所以粮食自给自足现在是没问题的,但这样就收不上钱币,这才是当初众人犹豫的原因,只收粮食怎么运转这个体系?
其实,这只是邓容邓广他们姐弟俩的固有思维作祟而已。
事实上,杨家军控制了盐矿铁矿茶叶,这几大挣钱的行业全部都专营了。
在雁门郡的豪强不是死亡就是逃出去之后,这个空白的市场已经完全让杨家军占据了。
所以收少量的田租,保证体系运转,而杨家军售卖的各种东西,直接促进这群有多余的粮食的人可以把粮食卖到市场上。
然后可以购买铁制农具、布匹,食盐,肉类等物品。
如此,这个经济市场就能活起来,如果农户们每年不止没有剩余,还要倒欠一笔贷款,那整个经济市场都是一潭死水。
而古代的统治者喜欢疲民弱民。
那就是让农户们一年到头都在种地,交完赋税之后就只剩下那点儿粮食可以吃,并且还吃不饱,就连造反都没有一副健康的身体。
而统治者的理想状态是,庶民们没有时间思考任何事情,只要一辈子老老实实种地就行了。
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一定要让他们每年粮食有剩余。
只有在吃饱穿暖的情况下,庶民们才敢送孩子读书,出钱继续把房子修得结实一点,购买耕牛农具开荒等。
如此,经济才能发展起来。
当然,这种制度依然有弊端,雁门郡现在几乎是杨家军这个寡头在控制经济民生军事,所以未来必定要随着地盘扩大改变政策。
但至少眼下这个体系还玩得转,也适合当前杨将军积攒实力。
更何况,杨秋其实私底下还在挖掘金矿和铜矿。
私铸钱币现在不算啥,这都是反贼了,还守啥规矩。
而且,杨秋有一个更加远大的规划,那就是大汉朝诸侯并起之时,她要将天下的铸币权抢到自己手里面。
眼下她正在让工匠们试验如何提高铸钱技术,力求做出更加精美高质量的钱币,让未来的诸侯们无法模仿。
至于怎么流通,只要占的地盘够大,手下的商业足够繁荣,那时就由不得别人接不接受了。
不过这个规划还太远,眼下也不适合告诉荀彧,毕竟谁知道荀彧以后为谁办事儿?
因此,杨秋换了另一个角度回答荀彧这个问题。
“君以为,何以民富国强?”
“施政以仁,重农抑商以固国本,轻徭薄赋以养民力,崇礼尚德以化万民,明法度以维秩序。如此,则国家富强、民众富裕可期也。”
嗯,很官方的答案,杨秋笑着又问了另一个问题。
“何谓财富?”
“财富之事,古人亦有深论。‘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此言道出生财之根本,在于众人共力创造,而消耗者少,勤勉治事,使用得当,则财富自然充盈。
“故吾以为,财富非独金银珠玉,乃国家之资粮丰足,百姓之家给人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此乃真正之财富。
施政者当以养民为本,使百姓安于耕织,商贾之利归于公家,国用充盈而民不困乏,如此则国家之财富可保。”
在经学上,杨秋和这些人是绝对辩不赢的,所以把这个开胃菜问出之后,杨秋再出一问。
“若君主贤明,重视农桑,轻徭薄赋,崇礼尚德,明法度,朝廷官员皆为君子。
然天有不测风云,旱灾洪涝瘟疫频发,庶民吃不饱穿不暖,即使朝廷存储粮食分发亦不够,当如何是好?”
荀彧觉得此言似乎是在刻意为难,不过他还是认真回答了这个问题。
“此乃天灾人祸,非人力所能完全抗拒。既君主与官员既皆为君子,当以民为本,共克时艰。
首先,需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以解燃眉之急。同时,组织百姓修缮水利,改良耕作技术,提高抗灾能力。”
“再者,朝廷应鼓励商贾捐赠物资,以补充官府之不足。同时,派遣医术高明之士前往灾区,救治病患,防止瘟疫蔓延。
此外,还应减免灾区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总之,面对天灾人祸,君主与官员需以身作则,带领百姓共同应对。如此,即使遭遇困境,国家亦能逐渐恢复元气。”
到了这一步,杨秋终于开始了自己的驳斥。
“君此言错了。”
“错了?”
荀彧不解,杨秋随即作答。
“当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