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如此做法可能会误导这些年轻的学子,可他并非昭国的官吏,最多只能询问,并不适宜进行劝诫。
“这便是将军先前拒绝修建学宫,广邀大儒的缘由吗?”
没错,此前蔡邕曾向杨秋提议,既然已然称王建制,难道不该如修建太学那般,广纳天下名士?
毕竟想要吸引天下人才前来,这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方式。
然而杨秋当时拒绝得极为干脆,蔡邕甚至觉得杨秋目光有点短浅,可此刻他似乎隐约明白了杨秋拒绝的原因。
“蔡公所言没错,我所做之事,除了蔡公能够心平气和与我交流,其他的天下名士恐怕会认为我大逆不道,我怕把他们给气死。
为了天下名士的生命安全着想,还是别让他们过来为好,所以还望蔡公莫将此事告知外人,以免引得天下名士群情激愤。”
在杨秋看来,东汉这个圈子里的名士,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随便出去嘚吧嘚吧几句,都极有可能引发天下震动。
因为这群人已然完全掌控了天下舆论的权力,就连天子都拿他们没办法。
更为可怕的是,这群天下名士皆有各自的私心,有的还会因家族利益做出颠倒黑白之事。
有的即便一身正气,但若道统不同,又或者极度信奉某些伦理纲常,也会对天下不平之事大肆批判。
而杨秋这里所做之事,恐怕会被天下的大儒名士视为异端。
这些人来了之后,定会每日对她进行劝诫批评,这岂不是请了几个活爹过来?
一旦这群大儒名士会在她的头上撒野,对她的执政措施指手画脚,最后那只手一定会伸向权力。
所以求人过来,就是求几个活爹过来。
而杨秋所做的是先埋头苦干,让自己强大到众人不敢再来指挥她,只能依照她的措施予以赞美。
因而她未来的目标是:
入关之后,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待到她的实力能够影响整个天下,众人都想前来分一杯羹之时。
这群人只会对她所有的执政措施进行各种赞美,帮她找出一套合乎逻辑的说法,所以当下时机还不成熟。
当然,蔡邕并不知晓杨秋未来的安排,只是理解了杨秋此刻拒绝天下名士到来的原因。
确实太过惊世骇俗了,就连他都觉得有些难以接受。
若让他那些名士朋友过来,恐怕真会被气死,确实还是隐瞒为好。
“将军所行之事胆大妄为,我们这些老家伙恐怕有时的思想的确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也不知将军此路是否正确,不过有件事将军此刻能否给我答案?
待昭国建立之后,将军届时能否让我回去?”
蔡邕的目光中带着一丝期待。
虽说在昭国住得愉悦,生活也舒适,但终归还是想要回去的。
杨秋当初扣留蔡邕,是因为她当时对刘宏进行了羞辱,害怕蔡邕这个使臣回去之后会被迁怒,如今倒是不必再有此顾虑。
“自然可以,蔡公无需担忧,新年过后再回去吧,如今天气寒冷,还是待气候暖和之后出行更为适宜。”
杨秋微笑着说道,神情温和亲切。
这个道理蔡邕自是明白,于是他点头应下。
而中平二年终究走到了年底,新的一年来临。
汉朝迎来了中平三年,而昭国也终于在这一日举行了盛大的建国仪式。
昭国的开国之日,开平元年终于到来。
第109章 第 109 章
国之大事, 在祀在戎。
昭国,大年初一的清晨。
马邑县远处山峦之上,太阳缓缓升起,即便处于冬日, 今日的天气却格外宜人, 仿佛预示着新的一年将有个好兆头。
沉睡寂静了一整夜的马邑县, 此刻已然热闹非凡。
兵卒们整装待发,昭国的其他官员也都身着官服, 翘首以盼今日这场盛大的仪式。
为了这场仪式, 众人筹备了将近一年之久。
马邑县的官道各处, 皆有兵卒站岗维持秩序。
今日, 普通庶民百姓不被允许自由活动。
街道之上披红挂彩,一条长长的红毯从杨秋居住的官邸缓缓向外延伸, 整条道路都洋溢着喜庆欢欣的氛围。
为了今日这场仪式,昭国可谓是花费了不少钱财。
因为要修建天坛、地坛、社稷坛,以及一些其他需要祭祀的地点,如日坛、月坛、先农坛等。
当然, 官员的官服, 今天祭祀流程需要的种种东西,都需要花钱。
然而,这并非只是形式表演,又或者面子工程。
至少在这个时代,上至天子大臣, 下至普通百姓,祭祀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若缺乏这种仪式感, 那与蛮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