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会面,他定要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说出来。
于是,这才有了今日的二人会面。
“大王谬赞,吾来辽东已有数月光景。
辽东之地,虽与中原风貌不同,然亦有其独特之处。
至于不习惯之处,倒也无甚大碍。
且观昭国之官员,多勤勉奉公,未见欺上瞒下之态,亦无大不妥之处。大王治下有道,辽东百姓,实乃有福。
荀子有言,上公正,则下易直矣。大王贤明,故官员百姓皆向善也。”
这样大方的夸赞,杨秋都惊讶了一瞬间。
倒不是她觉得辽东郡现在不配这种夸赞,主要是对方身份是汉朝名士,哪怕在辽东郡逃难,有名士这一身份保护,其必定不会遭遇为难。
所以王烈今日见她,肯定不是为了拍马屁,这话可能是真心实意……
“王公过誉,辽东郡实有诸多不足之处。官员定有疏漏之处,若王公日后有所察觉,万望亲自指正,以助辽东郡建设日臻完善。”
杨秋此言一出,王烈倒也直接开口了。
“吾本闲人,不应干涉辽东政务。
大王已将辽东郡治理极佳,百姓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得,居者有其屋,大王实已尽善。然吾有一事,不吐不快。
数月以来,吾观昭国极重教化,辽东乡里之间,官吏主动教百姓识字,此诚大王善政,百姓之福也。
然吾觉大王虽使子民识字读书,但其所学书籍略奇,内容以农学、算学、工学、医学等为主,大王莫非欲弃儒学?”
原来这才是王公今日见自己的目的,这观察得也未免太仔细了,显然是真的深入打探过基层的治理情况。
没错,杨秋抛弃了这个时代人们启蒙教化的规律。
在这个时代,通常是先学习《急救篇》这种启蒙书籍,之后便开始读儒家经典《诗经》,再然后进行更多的经史子集学习,这是当下读书人的常态。
可是对于乡下的百姓以及军队的兵卒来说,这些东西的学习当然也有意义。
但杨秋最开始让人编写的教材,主要是让人学习基本的卫生知识,也就是医学。
再然后是普通的农学知识,加上算学、工学,基本都是对生活技巧的掌握,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这些书籍还在编撰完善之中,但目前的趋势是这个样子。
所以在外人看来,杨秋让普通人学习的书籍基本都是杂学书籍。
至少以目前士族阶层来看,学的东西甚至算是下九流,除了算学。
但杨秋有自己的想法。
现在又不可能有电视大张旗鼓地宣传什么卫生知识,比如如何消毒、如何注重卫生、如何避免瘟疫?
这些内容从一开始就编写在书籍里面传播出去了。
更何况,乡里之间的人虽然都可以上进考试,但肯定会有人考不上的。
这种时候,肯定要给这些人准备其他出路。
杂学的书籍可能让这些人擅长种地,也可能未来去当医生,也有可能去当工匠,反正都是出路。
对于杨秋来说,她要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但阴差阳错之下,那群士族阶层竟然以为杨秋这是妥协了。
他们认为杨秋没有将高端的儒家经典交给那些他们认为的底层人学习,这是识时务的象征。
所以,在重重误会之下,昭国的教材编纂,并未引起多大的风波,反而让那群士族阶层非常满意,认为他们没有受到威胁。
毕竟杂学学好了,未来还不是当工匠医匠这种下九流吗?现在没人觉得,这些人未来会身份高贵起来。
只是,杨秋都没有想到,这位王公到真的是高风亮节,竟然因为普通的人没有学儒家典籍而感到有些郁闷,所以亲自过来询问原因。
“王公,汝之意吾已明白。
只是,王公是相信荀子的性恶论还是孟子的性善论?”
此情此景,杨秋并没有敷衍了事,而是突然转移话题,问出了这样一个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
王烈听完果然非常诧异。
“此答案关系到大王为何对百姓以杂学教化吗?”
杨秋肯定的点头,王烈的表情不由得深思了起来。
其实有些问题,三天三夜都辩论不明白,也有可能这些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但显然。眼前的昭王要的不是辩论一个答案。
大王是想知道他的答案是什么。
第127章 第 127 章
“大王, 以吾私下之见,吾实则更信性恶之说,然若从天下万民而论,吾以为宣扬性善之论更佳。
使百姓崇尚礼仪教化, 构建良善秩序, 有益于社会稳定。此观点于外人观之, 或有投机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