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昭国还在中间充当了挑拨离间的角色,每年的商贸合作,每个部落不同的利益分配,都足以让他们内部互相争斗。
荀攸听完内部机密,他下意识地问了一个问题。
“南匈奴是什么情况?”
杨秋刚刚的重点是在介绍北边的鲜卑人,顺便提了一嘴羌人部落,匈奴人好像根本没在杨秋的规划之中。
这倒让荀攸有些好奇了,明明匈奴并没有被诛灭。
“河套平原之战,曾使南匈奴内部分化。往北争夺河套平原的那批人,有战死沙场者,有逃往漠北草原者。
至于安安稳稳待在西河郡的那一批南匈奴,因内部分化之故,匈奴内部已无以往之强盛,目前,单于於夫罗已向昭国臣服效忠。
如今,我派遣官吏去接管西河郡,打算对西河郡的胡人进行编户齐民。若在此过程中,於夫罗欲耍诡计进行反抗,我只会马上换一位单于。
所以,就看於夫罗聪不聪明了。南匈奴现今已困守在阴山以南,不足为惧。”
鲜卑人能够一直惹是生非,那是因为他们有退路,打不赢了可以一直往北边跑。
哪怕北边更加苦寒,生活条件更加恶劣,但都算是一条出路。
可是南匈奴就不一样了。
过去上百年,他们已经迁徙到了并州,相当于困守在了并州内部。
这其中,好多人都已经习惯了汉人的生活,就连吃饭写字都已经学上了汉人的习惯。
若要让这群人义无反顾地往北边跑,那只是笑话,哪怕於夫罗是匈奴的单于,哪怕他振臂一挥,其实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往北方跑。
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如此,由俭入奢容易,由奢入俭难。
习惯了汉人安定享受的生活,再加上昭国这几年丰富的美酒佳肴,这群人真的不愿意去北方恶劣的环境生存。
当然,他们的习惯是抢劫汉人的财富,但过去几年的试探下,这群人发现那群抢劫的人都死得极其凄惨之后,他们也变得老老实实了。
所以不管於夫罗心中有多少不甘心,目前也只能按照昭国的规划老实称臣,编户齐民。
“看来大王早已解决了周边隐患,是我多虑了。
不过,这些人必然心有不甘。一旦我们动兵,他们会不会有串联团结起来的可能?”
其实这个可能性荀攸也知道非常低,但这世上不是有万一吗?所以荀攸也想问问昭王的准备。
“公达之意乃是,匈奴单于、鲜卑单于、乌桓大人、羌王等所有部落首领联合在一起,这种情况,其实是有一定几率会发生的。
只要利益足够之大,让他们觉得团结起来可以灭了昭国,夺取昭国的所有财富,这便足够让他们冒一次险。
不过我在他们里面安插了钉子。这些钉子不在这群胡人部落的首领里面,因为他们为了利益能够随时背叛。
但有一部分人却是很可靠的,公达可知过去几年昭国因为缺人发生了何事吗?”
荀攸不懂杨秋的言下之意,但他却知道昭国传出来的谣言,导致一部分胆大的人拖家带口投奔昭国。
“我只知晓汉廷那边,过去几年有人拖家带口往北边逃亡。
他们皆言,到了昭国便会分田地,且能吃饱。”
这话让杨秋笑了一下。
“这传言不假,公达亦知,工坊缺人,开垦荒地亦缺人,所以过去几年,此政策未曾改变。
不过对于那些蛮夷部落而言,他们寻到了一条生财之道。在一些私人作坊之中,不管是种植茶叶,烧制瓷器,又或者开设染坊,都需要雇佣大量的人劳作。
然而昭国的官方工坊待遇优厚,源源不断地招揽了投奔过来的难民。
对于这群私人作坊而言,他们自然只能雇佣乡里之间的普通百姓,但其实这群人觉得还不够。
所以他们与这些蛮夷部落达成一个交易,购买蛮夷部落的奴隶过来,以低廉价格将这群人购买至作坊里面日日劳作。
最后将生产出来的货物再通过商队卖到中原地区。近年来,因这种方法发家致富之人,大有人在……”
杨秋没有阻止民间商贾的发展,她甚至是持鼓励态度的,最好让这群人野蛮生长起来,而她的最大要求就是老老实实交税。
而这世上的聪明人,从来不会受限于时代,既然不能在偷税漏税上做功夫,那就只能在成本上面做功夫了,于是他们发现了廉价的劳动力。
这些人基本都是部落之间吞并之后被俘虏的奴隶,最后被赢家用卖奴隶的方式卖到了昭国工坊。
胡人部落不擅经营,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挣一笔,所以这种买卖根本就断绝不了。
但一旦尝到甜头了,这群人难道只会卖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