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对人才的态度向来都是宽容礼遇的,荀攸已经做出了决定,自然不会有什么摆烂的想法。
更何况昭王还摆明了要重用他,这种时候自然要考虑自己未来的仕途。
一旦做出选择,那就要规划好未来之路,不过在那之前,荀攸还是有个问题想要先行搞清楚。
“大王,攸虽出身荀氏家族,然至今实在未有显著建树。
自初次见面,大王便似乎对吾颇为赏识,攸至今仍未明其缘由。
当时吾曾询问叔父,叔父只道是攸之名声传至大王处,可吾觉得此并非真正答案。”
几年之前荀攸就困惑此事了,那时候他没有机会直接询问。
如今既然已经要效忠昭王,这个问题要再不问,以后估计也没机会问了。
这性格倒是喜欢寻根究底,要按照贾诩那种性格,他不会直接问,而会接下来默默观察自己寻找答案,不过也不是不能回答。
“公达,真实答案实则并不复杂。
我只能言明,我曾为你算过命势,知晓你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故而便想将你招揽过来。
这世上之事,有时就是如此简单。”
此言一出,荀公达不由得笑了一下。
他其实很少在上位者面前露出笑容,荀攸其实是很谨慎的性格。
平日里面也喜欢表现出一副木讷的样子,并不喜欢高调,也不喜欢引人注意,
可是刚刚这个答案实在让他忍俊不禁。
因为当年他问叔父荀谌的时候,叔父也言之凿凿的说。
若真要一个答案,大王肯定会说是算过命的,没想到今日问出来之后,和当日叔父所料一点都不差。
第139章 第 139 章
“大王, 攸刚至昭国,尚未了解昭国政策,所知之事皆为不实传言,所以攸恐怕不能给出良策。
不过, 文和先生已稍许透露大王年底计划。所以我认为, 若要计划顺利施行, 需得解除昭国隐患。
并州、幽州毗邻诸多蛮夷部落,虽说大王不久之前狠狠教训了这批人, 使其不敢再挑衅生事。
但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 若利益巨大之时, 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大王可有所准备?”
实事求是的说,荀攸是真的没看懂昭国的内政是如何让昭国富裕起来的。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他没有谦虚, 而是真的还没搞懂内部的运行规则。
但既然要走向仕途,总不可能现在来一句,他什么良策都没有,该表现的时候还是要表现一番的, 至少要让昭王看出他确实有才。
而荀攸现在唯一能看出的隐患, 那就是昭国在军事上的布置。
一旦决定南下,周边这群人万一突然也出兵,那到时候就会牵制昭国的兵力了。
以荀攸的真实想法来看,昭国的位置选得并不是很好,不管是先前被迫夺下的并州, 还是后来又占据的幽州,那都算是苦寒之地。
而并州、幽州的苦寒都不是最麻烦的事情, 周边诸多的蛮夷部落才是最麻烦的,大汉王朝就是被周边不断反叛的蛮夷部落给拖垮。
若按照正常争天下的思路, 其实应该在中原地区向四周扩散。
等到天下安定之时,这才有能力解决边疆问题,但是昭国反其道而行之了。
荀攸现在总不能对昭王说,其实应该换个地盘打天下。
都占了这么大一块地方了,如今只能按照目前的地域规划天下大局。
“以利诱之,以利分之。
公达,没有百分百的谋划,只有齐全的准备。若有反心且付诸行动,那就进行诛灭;若只是心生意动,自然可以进行利益交换,恩威并施。
对于周边这群蛮夷胡人而言,没有一成不变的政策,只有随着时局变化而因势利导的政策,所以只需要正常驻军即可。”
想要一劳永逸解决敌人,那跟做白日梦没有区别。
不过上半年打的这一场战,也算是让他们元气大伤了,就算有反心,到时候也只是小规模的袭扰。
杨秋又不会带着所有的军队南下,北边自然还会有防线,所以荀攸担心的问题,在杨秋眼里算不上是大事儿。
不过荀攸并不清楚杨秋的兵力布置,毕竟他才加入进来,这种机密只能现在由杨秋亲自告诉对方。
于是荀攸这才清楚了北边几大防线的布置,以及未来军队南下时候的防守。
接着,杨秋又说了在胡人里面安插的分化之策。
尤其是太史慈,过去一个月,他已经将阿古伊扶持上了单于的位置,和步度根正好形成了敌对势力,两边现在互相打擂台,完全没有合作的空间,
再加上还有其他边缘鲜卑部落,所以目前的漠北草原其实人心不齐,大家都有自己的小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