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大明浮生记 > 第三十六章 目标

拍拍吴万达的肩膀,周凎转身回了房中。吴万达见周凎回屋了,瞧了瞧石桌上的银子。巴豆虽不常见,但也不是什么稀罕物,随意去鄞县会馆附近,找个人要点或买点,最多几十文钱。这位文曲星相公掏了这么大一锭银子,还神神秘秘的不要让人知道。这是要考验自己,还是要干什么?吴万达不解其意,摸了摸被拍的肩膀,想了想还是把银子装入了怀中,转身出了院子。

少爷是贵人,作为他的家仆,今天这身特意穿的没有补丁的行头,少爷好像有点不满意,拿着钱吴万达兴冲冲的去寻他母亲,做是来不及做啦,得去买身衣服。

按下吴万达不表,周凎回房中,盘算起来。今天是三月初五,初八要去皇宫内排练,三月十五就是殿试。殿试是不可能参加的,但排练可以去看看,以后说起来,来一场大明朝,皇宫咱也看过了。看看明朝的皇宫和后世的故宫有什么区别,就当旅游。

殿试之前巴豆一吃,就算把自己抬到皇宫,拉的迎风臭十里,也得把自己赶出来吧。反正还有十天就可以过了目前自己最大的坎,不管好坏。自己还是要定下心想想未来的道路。

听张士行的意思,这个会元的身份可能还是党争便宜到自己头上的。官场上的事,他这样的小白,官员不要说见过,听都听过几个。自己再不知收敛,乱说话,估计渣都会被人给秒的不剩下。他有些后悔前几日对田敦吉,尤其那个假扮女真人的上面那位说的话。这些日子就不要外出,有什么事情就让福伯或者新招的吴万达去做。自己老老实实的呆在家中,熬过殿试再说吧。

从穿越醒来的二月十九到现在,短短不过十几天。他的想法已经变了数次,从最初的会试失败回家当个小乡绅;到得知中了会试立即想逃出京城;再到见了几个上流社会的人,发觉没那么恐怖,且通过看邸报了解了些外面的情况。他就陷入了迷芒,这年头你想跑都没好地方让你跑。古代社会想老老实实做个普通人然后发点小财好像很难。

更糟糕的是,本来还想着会试中了会元后收了一大笔银子,可算是有了第一桶金。自己手中有银子去哪都不会怎么慌。现在又发现,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码的,礼尚往来,人家送钱给你,你还得还回去。

真的让自己回千秋县老家当个小乡绅?福伯都已经对自己疑神疑鬼,回去给陌生人当儿子,一堆亲戚师友往来,自己这个冒牌货还得熬多少事?想想就让人泄气。

要不,上门给成国公府当赘婿?老子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没有入赘的心理负担。那丫头条子真靓,腿真长,好像也不亏。对了还有田府那姑娘,那气质,那样貌。

嗯?不对。现在他们看中自己,是因为会元的身份。老子不考殿试,马上狗屁不是,是不是软饭也没得吃?只听方大洪那货,说什么他们府上老夫人求了宫内贵人做媒。做没做成,谁也不知道呀。可能朱由检还等着殿试成绩出来,再来一个封赏成就一段佳话。

钱,钱也没了。官,官也做不成。

其他穿越人士是怎么在古代挖到第一桶金的?想了想过去看过的、听过的桥段,好像都挺扯淡。

胡思乱想发了一阵臆梦,实在不得要领。周凎在桌上铺开了一张纸,开始写swot分析。

鹅毛笔蘸满墨水:

姓名:周凎,字方圆,年龄20。

优势:年轻;有一定名气;认识几个贵人;穿越者。

劣势:对时代不熟;对人不熟;真实能力不符合现在的身份。

机会:靠着名气混饭吃;靠着贵人混饭吃;加快熟悉时代,熟悉人,补齐短板。

威胁:身份暴露。

粗略的写了些,赶紧把纸揉成一团。然后去柴房丢进火塘中,看着烧成灰烬才放心回屋中。

想要通过学习,获得符合会元的能力,估计这辈子没希望,这点自知之明周凎还是有的。那必须要转换赛道,去从军?这副身体是不错,但也不能白白去送死吧。周凎立马打消这个主意。

分析来分析去,“名气”是自己立身的最大倚仗。再去抄几首未来的诗词?记不记得请先不说,这还是维持原先赛道的名气。这不行。

古代读书人如果考不上科举,当不了官一般会怎么样?好像是做医生,这咱也不会。还有一个好像是当老师吧。

要不我去当老师?四书五经我不会。数学、物理、化学,企业管理,生产管理,会计,甚至是市场营销。这些我会呀。

有句老话叫什么来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对,老子也和那复社一样,干培训行业。

仿佛终于想明白,周凎一拍桌子:“周凎,干!”

现代数学、力学、光学、电学、化学.......之父,这个人设怎么样?让后世所有的学校把自己头像贴教室内,下面再放几句名言“成功只需要一点点灵感加上一点点的汗水加上一点点运气”、“我只是努力想成为一个巨人,让别人站在我的肩膀上的时候可以更稳当一些”......吊不吊,香不香?有了这个人设,不管是朱由检,还是皇太极当皇帝,谁敢不哄着我?

明朝人也不是愚昧的满清,他们不会不明白这些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老子在这个赛道,闯下名气。到时候还会怕谁?

有了目标,全身就像突然有了使不完的力气。数学是百科之母,先从数学教案开始写起。周凎摞了摞袖子。

......

......

周凎终于找到了奋斗目标。远在千里之外的南昌府奉新县,也有人在为他的目标奋斗。

柳溪镇黄家土纸坊,现在是清明时节,正是黄裱纸销售旺季。得益于当地丰富的竹木资源,奉新的土纸成为和烟一样的当地两大特产之一,工坊把生产出来的土纸源源不断的送到奉新城里罗坊,然后经水路远销南直隶及两广。

因为是销售旺季,工坊里很忙,舂麻的工人将浸泡一年的用麻绳裹着的竹笋放入竹麻碓,舂烂成泥。这道工序虽然简单,但费力气,且要耐心,舂的不够彻底的话,做出来的土纸就会非常粗糙。

“嘣,嘣......”舂麻声此起彼落。工人们几乎都光着膀子,这活出汗多,容易把衣服沤烂。所以在工坊干活,不少工人都赤裸着身子。只是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穿长袍小老头,也在嘣嘣的舂麻。看着非常怪异。

“宋老爷,你还是让我干吧。你老要是闪着腰,东家非劈了我。”

“莫烦我,聒噪。”小老头脾气大的很。

小老头不是别人,正是奉新二宋之一的小宋,宋应星。宋氏在奉新算是大家族,宋应星的曾祖父宋景是嘉靖年间的大官,曾任南京吏、工、兵三部尚书,官至左都御史,正二品。可惜祖父和父亲都没中举,尤其是到他父亲时期,家中遭遇大火而中落。

到了宋应星这一代,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和大他九岁的哥哥宋应升终于乡试中举。且是那一年奉新县唯一两个中举的,人称他们为“奉新二宋”。其后就是漫漫会试路,兄弟二人六次进京,直到崇祯元年,再次落榜,终于绝了科举的念想。

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那就在家中过过悠闲的田园生活也不错。转变就来自于崇祯四年,兄弟中的老大宋应升突然由吏部铨选为浙江桐乡县令,弟弟宋应星则留在家中照顾老母。兄弟二人一母所生,同时中举,弟弟宋应星当年乡试第三,哥哥排第六。二人后来又同时去京城应六次会试,形影不离,感情深厚。但感情再好,可大哥去当官了呀。

替大哥高兴的同时,失落感不免爬上心头。此时已经44岁的宋应星,人到中老年。体力开始下降,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不见了,功名利禄之心因为一次次的会试失利也消失了,酒色财气也无甚兴趣。大哥去当官了啊。

自己应该找点事情做吧。他突然想起年少时候喜欢看的,宋人沈括编写的《梦溪笔谈》,此书写于5.600年前,这么多年过去,种植、养殖、采矿、冶炼等等早就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农业、手工业等技术,自己本来就比较喜欢。是不是自己可以编一本综合类的书籍,类似于《本草纲目》那样的百科形式的书籍呢。

念头一旦产生,便挥之不去。所以奉新及周边府县的百姓,常常在山间地头看到这样一位小老头:穿着长袍与农人交谈;酿酒坊里翻砂;陶埏坊里观察火温......

古代没有火车、没有卡车,货运大部分靠水运。明朝的江西有着先天优势,扬子江与赣江交汇,水运便利,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带。稻米、丝绸布匹、鱼虾、烟纸,还有古今闻名的景德镇瓷器等等,通过水运销往各地。是仅次于苏杭的繁华地带。

繁华带来的是人文荟萃,书院林立,人才辈出。甚至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说,朝堂上有大量的官员。民间的文化因为繁荣的商品经济也跟着繁荣,比如戏圣汤显祖就是江西人,连昆区都大量吸收江西弋阳腔的唱法和特点。

奉新县紧邻南昌城,小老头宋应星就是在这样的江西,一面在各个工坊深入调研,一面到处寻找书籍资料。他在准备着,准备着。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