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凌一的大部分话放在外面,那可都是大逆不道的言论,程祖佑一次次被刷新认知,在愤怒无力之后,却在每个夜晚翻来覆去地思考凌一话里的道理。
直到现在,程祖佑因自己给女子教学的耻辱感已经消退很多,他也逐渐发现,这些从前不被他在意的女子,似乎有着不输男子的聪明才智,她们的天赋和他的同窗们并无什么不同,他也开始在想,为什么世俗不允许女子读书识字呢?明明她们都该和他是一样的人。
不对,程祖佑想起了他娘,他娘在面对他和爹时的小心翼翼与讨好,都在说明,他娘和他爹不是一样的人,她地位低下,依附父亲、丈夫、儿子而活。程祖佑想起了凌一常挂在嘴边的“剥削”和“压迫”,浑身冰凉,他越来越明白,为什么他自认为从未和爹娘、爷奶一样欺负凌一,却仍旧被凌一不喜,因为即便他“无意”,但他依旧在剥削着程家的女人们。
现在的程祖佑,比起最初不甘、不服气的他,已经变得圆滑许多,渐渐地,对于凌一的纠正,他不再一味地逆反,而是逐渐接受,并且被同化。
虽然眼见程祖佑在私塾教书教得不错,程家人却不敢造次,全家人都依靠程祖佑教书挣口饭吃,在旱灾时,家里没收入来源,粮铺卖的粮食贵上天,水更是少得可怜,她们如今看凌一和江萍脸色过日子,江萍但凡和从前一样一叉腰,她们就得赶紧赔笑。
程二郎就更惨了,他和程家分了家,连程祖佑挣的粮食都分不到一口,大哥三弟都不帮他,他只能凭靠苦力活挣口吃的,城里找不到活计,他就去给地主家当长工,结果因为村里各地主自己的地也种不出粮食,已经解雇赶走了许多长工,他更是找不到活。
快饿死之际,江萍担心凌一担上不孝的罪名,被人举报,于是让程家接纳程二郎。程家心里不乐意,但也不敢反对,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接纳程二郎回来,程二郎现在依旧是看爹娘和三弟一家的脸色过活,比起以前更窝囊了。但好在,他也是程家人,程家老两口也不至于让儿子饿死,骂归骂,饭也得分一口。
从前对女子私塾不屑一顾的人,悔不当初,因为在私塾读书的女子,至少一日两餐有保障,三餐不敢奢求,两餐就已经是多少人家可望不可即的东西了。
朝廷的赈灾粮少得可怜,凌一和林漾在县里的救济棚不是每天都开,隔个三五天才会开,每家每户只能领一点,谁家不是吊着一口气在活。
领到的救济粮通常是连粥都没法煮,因为水不够,大多得换着法子吃。好在,救济棚会发饼子,一家人四五口人一天就吃一个饼子,领一次能撑好几天。
可女子私塾的学生呢,一天两餐,每餐都有粥喝,还有馍馍和蔬菜。有的人,还会把食物藏在嘴里,含着回家给家里人吃。
凌一得知这个情况后,准许学生带半人份的饭菜回去,但剩下半人份必须得在私塾里吃完。
因为如果不允许这些学生带点饭菜回去,说不定她们的家人就饿死了,逼急了吃人都有可能。
于是,凌一家地里的长工、坊里的女工以及私塾的学生,她们的家人也能因此吃上一口饭,不至于饿死,这是多少人都羡慕不来的。
不少村里人牵着自家符合年龄要求的孩子来凌一这儿,问是否还能送孩子读书,只为求一口饭吃。
送来的女子不止小孩,还有十几二十岁的年轻女子,无一不是面黄肌瘦,眼里无光,她们甚至已经嫁作人妇,却为了全家一口吃的,来私塾求学。
凌一来者不拒,但有一个要求,人多了,她就需要这些人真正用心地学习,所以每个月私塾有考核,考核合格的人才能继续在私塾读下去,不合格的就哪儿来的回哪儿去。
凌一亲自担任出题考官,这些题目和考核也会尽力地激发学生们求学之心。即便这些人学习的初衷各不同,但等她们真正要学明白私塾教授的知识时,才会慢慢理解学习的意义。
这时候,家里没有女儿或没有适龄女子的人家,只恨自己为什么没生女儿。
树大招风,凌一如此高调地接济自家的工人和学生,必然会引起地主和乡绅们的注意。她的粮食怎么这么多?她的钱不是钱吗?
她的财粮这么多,若是能抢过来,在饥荒年间,那不就发大财了?
孟晚宁跟随贤王去了素清县沟通水源问题,她一走,一些早就不安分的人便动了歪心思。
第258章 祭祖
孟晚宁作风清廉,审案公正,善恶她和百姓自有分辨,可当她不在江源县,由县丞和主簿代管一切事物。
孟晚宁虽然是两年前来的江源县,大燕地方县令任期通常是三到五年,视地区不定,但县丞、主簿等却不一样,大部分是当地人,甚至可能换了好几任县令,他们都不变。
孟晚宁自己是刚正不阿了,但她手底下的县丞和主簿可不一定。
尤其是县丞,在某些地方,县丞其实可以晋升成县令,如果孟晚宁也死在了那场山贼劫案里,一时半会儿调不到人来江源县任县令,说不准还真可以由县丞顶上。
可偏偏孟晚宁命大,顶替了她哥的身份排除千难万险抵达了江源县。
本来孟晚宁的到来就足够令县丞忮忌了,结果孟晚宁还是个刺儿头,县丞收了某些人的贿赂,想要拉拢孟晚宁,孟晚宁软硬不吃,屡次敲打和警告县丞,搞得他好长一段时间不敢光明正大收受他人好处,内心十分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