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结束之后,天地间仿佛仍余留着几分肃杀之气。战场上,硝烟渐散,那满目疮痍之地,尸体横七竖八,一片凄凉之景。
那些英勇的兵士,或站或立,或坐或卧,有的手持残破的兵刃,有的身披染血的战甲,皆是疲惫不堪,然眼中却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他们或相互搀扶,或低声交谈,讲述着战斗中的英勇与牺牲,语气中既有自豪,亦有哀伤。
四周,那些受伤的战马低声嘶鸣,似乎也在为这场惨烈的战斗而哀悼。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与那淡淡的硝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壮氛围。
远处,天际渐渐昏暗,似乎是在为这场战斗画上一个沉重的句号,远处一堆巨大的火堆将这片废墟点亮。
此刻,天地间仿佛静止了一般,只有那微风拂过战场的声音,以及那些战士们沉重的呼吸声,在诉说着这场战斗的艰辛与荣耀。
方正化站在高地俯瞰整个战场,随即命令兵士开始清理这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他们或弯腰拾起散落的兵刃,或挥剑劈开那些阻碍前行的残垣断壁。有的战士更是细心地搜寻着,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件可能对战友有所帮助的物品。
而那些受伤的战士,则是在同伴的搀扶下,艰难地移动到一旁,由专门的医家的医者为他们包扎伤口,敷上草药。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但那医者们的神情却是专注而坚定,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这些英勇的战士们带来一丝温暖与希望。
战场上,那些死去的同袍与敌方一具具冰冷的尸体。战士们将它们一一拖走,或焚烧,或掩埋,以免它们的尸体引发瘟疫。
与此同时,那些负责后勤的士兵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搬运着粮食与清水,为战场上的战士们提供补给。
一番忙碌之后,战场终于恢复了宁静。然而,那份肃杀之气却久久未能散去,仿佛在诉说着这场战斗的惨烈与悲壮。但无论如何,战士们都已经尽力了。
中军大帐之内,烛火摇曳,映照着沐国公与方正化两张坚毅的脸庞。二人相对而坐,气氛凝重而肃穆。
沐国公轻捋胡须,目光如炬,率先开口问道:“伤亡情况如何,可曾统计出来?”
方正化闻言,眉头紧锁,沉声道:“已经统计完成了,此战伤亡惨重。不过,敌方虽未全军覆没,但伤亡应该在我军之上,算是勉强胜了一筹。”
言罢,方正化又接着问道:“如今俘虏伤残士兵几千人,对方溃逃较快,重武器火炮并未全部带走。只是这些火炮太过落后,炮弹还是实心弹,并无多大威力。不知国公爷的意思是带走,还是就地销毁?”
沐国公闻言,微微颔首,目光中闪过一丝决绝:“方总督,你乃此战指挥,一切自有章程。我此番前来,不过是配合你行事。这火炮之事,还是由你决定吧。”
方正化闻言,却连连摆手,面露难色:“国公爷此言差矣,我虽指挥此战,但在这些琐碎之事上,却远不如国公爷在行。还是请国公爷定夺吧。”
沐国公见状,不禁哑然失笑,随即正色道:“既然如此,那我便说说我的看法。这火炮虽落后,但毕竟是重武器。若就地销毁,未免可惜。不如将其带走,加以改良,日后或许能派上用场。至于那些俘虏伤残士兵,便由你妥善安置吧。”
方正化闻言,心中顿时豁然开朗,连忙拱手道:“国公爷高见,在下佩服。在下这便去安排。”
次日,方正化整军出征,而沐国公处理伤病营诸多事宜,俘虏交给此地石晶矿主事严加看管,待伤情稳定后作为挖矿苦工使用。
一路上并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一路横推至缅甸首都阿瓦,方正化本打算围而不攻,斑驳的城墙孤门从内打开,国主他隆踉跄而出,跪于阵前。哽咽着诉说城中百姓之苦,愿献城投降,换取百姓安宁。方正化闻此,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慈悲之色。其挥手示意身后军士上前,将那国主扶起,说道:“尔等既有此心,我自当以仁义待之。从此,尔等便是我天朝子民。”
国主趁机,恭敬地献上一只宝箱,方正化缓缓打开,只见箱内赫然摆放的,正是此前战场上指挥的那名骁将头颅,其面容凝固,犹带不甘。
方正化目睹此景,心中五味杂陈,悲痛与自责交织,宛如寒冰刺骨。黯然神伤,对太子殿下那略显激进的扩张之举,感到深深的忧虑与自责。恰在此时,后方匆匆赶来的沐国公,见方正化神色黯然,心中了然上前轻声安慰。
“方总督啊,你可曾想过,国内那些饥寒交迫的灾民,为了生存,竟易子而食的惨烈场景?又可曾想过,那达子如狼似虎,肆意践踏我国边境的悲壮情景?”沐国公的话语中,带着深深的无奈与痛心,“我们此举,虽看似侵略他地,但实则只是来此教化这群尚未开化的蛮夷。要知道,这里曾经是大明的土地,大明曾在这里设立宣慰司,只是后来几经王朝更迭,朝廷才渐渐放弃了这里。如今,我们只是拿回曾经属于我们的土地,又有何错?”
沐国公的话语,如同春风拂面,渐渐吹散了方正化心头的阴霾。他深知,身为大明臣子,当以国家为重,个人情感,只能深埋心底。于是,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头的悲痛与自责,重新振作起来,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挑战。
方正化一声令下,兵士们如虎添翼,迅速将这座城池牢牢控制。他目光如炬,深谋远虑,不仅着眼于当下,更放眼于未来。随即,他派信使携带秘信,星夜兼程赶往昆明,着曹化淳派遣续兵力,并将那些需要二次转移的灾民,一路护送至此处新得之地。
方正化深知先机的重要性,当机立断,派出精锐士兵,犹如蛟龙出海,迅速抢占了缅甸东印度公司的驻地。这一举动,不仅是为了掌控这片海域的商贸要道,更是为了彰显大明的威严与实力。
不仅如此,方正化就地招募民工,对港口进行修缮。这些民工,有的曾是渔民,有的是失地农民,如今在大明的旗帜下,他们齐心协力,共同为这片土地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此一番部署,方正不仅稳固了城池,更为大明在这片异域土地上扎下了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