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州的时候,沈令柔算是黛玉最早认识的也是比较投缘的朋友,她家里的事儿不用黛玉打听,这小姑娘自己就能露出不少来。
沈令柔有一堂兄叫做沈碧成,这位沈公子也算是沈家年轻一辈儿中的得意人,早早就通过了举人试考取了功名。
沈家里几房同气连枝,读书好的便去科考做官为家族填一份保障,会做生意的有此道上天分的便去家里的几处生意历练,实在什么都不成的家里长辈也不多管,只不搞出什么触犯刑罚的事儿也随意这些纨绔们使自己那份儿银子。
沈令柔的亲兄弟颇有才气,现在似乎也是在为着举人的功名努力,而这位沈碧成则是当初就下定决心要入京考个进士出来的。
可惜举人和进士之间确实是有非常大的差距,沈公子当年在布政司内也算是小有名气的读书人,但是真去了晏城之后却意外地落榜了两次。
沈家不缺银子也不缺关系,况且沈碧成年纪摆在这里就算是再考十年也不甚老,所以沈家也是想办法把人塞到了国子监去读书。
国子监的生员们论起年纪其实颇有些参差不齐,上至五十多岁的孙子都可能有了的人下至十来岁的天才少年都有,沈碧成这个年纪在其中也不算是打眼。
因着科举失利的缘故沈碧成本也十分沮丧,但是后来见到就算是国子监里也这么多混日子等着授官的前辈,他也是奇异地生出了几分放松之感,开始不那么逼着自己苦读而是渐渐开始出门和同窗或者是同乡交际。
遇见了这西洋的商队也是意外,不过沈碧成出身沈家这种家庭对着海商之事或者说是西洋的了解胜过了许多人,就是京中一些高门勋贵家的公子其实说不得都没有沈碧成对于这些事儿清楚。
沈碧成这个人更妙的是他会说一些西洋话,他和那些所谓的“商人”聊了聊之后,写出了那首诗可算是真情实感,所以这诗才叫晏城众人传颂了这么久以至于又被传入了宫中。
这些诗文不仅是掀起了京城中又一场舆论风暴,还叫许多人真的开始注意到除了珍奇玩器和小物件儿之外西洋人现在到底是有了什么新的东西。
林慕月也是想到了更为长远的地方,她不大知道自己儿子和那些西洋来的使臣到底是谈了些什么,但是她知道那两位使臣入宫之后没多久就也各自受到了召见。
最后定下来要出使西洋的船队,不仅是有传统使团的文官配置,最后还带上了太医院的太医和许多学徒,内廷各局的匠人、内侍以及由皇家养着的匠人,甚至于一些卫所里面的军士和老师傅也被悄悄地加入了名单里面。
从这些人员配置上看林慕月也是琢磨出了一些东西,不过她也害怕自己的思路影响到儿子,没有再补充什么,唯有就是提了一嘴要太医准备好远航所需要的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十五世纪开始人们对汪洋大海的探索开始越来越深,但是航海时代还有一件困惑了船长和海员百余年的事情,那就是船员中总会有人出现乏力、牙龈出血和皮肤出血甚至脱落等状况。
林慕月知道坏血病是能够威胁到船上人员生命的,她自然也要提醒儿子一下,不过徐澄俞惊讶于母亲这个建议的同时,也是认真地听取了。
徐澄俞作为皇帝也听到了最近这位可称得上是让晏城“洛阳纸贵”的才子的大作,这事儿不是旁人,正是他亲外祖父带来的消息。
在皇帝起驾去园子之前,朝中最重要的事儿就是科考,徐澄俞今日请外祖父入宫就是为了商量这件事儿。
林峰听了那首诗之后第一感受也是这孩子还挺能抓住重点的,“我听说这孩子考了许多还未考上进士,只他这份见识就胜过许多人了。”
外商让晏城里面热热闹闹的,勋贵富人们一掷千金看着喜欢的香料、宝石还有各类的工艺品,没有钱买这些东西的百姓也是瞧了个新鲜。
士人们有过去凑热闹买东西的,写文章的也不独沈碧成一个,但是林峰从沈碧成的身上看到了不同于别人的一点,那就是他难得的远见和对家国的忧虑。
徐澄俞亲自给外祖父奉了茶,他也是认同地说,“您说的是,不光是他还有几个士子孙儿看着都不错,之前为了些旁的事儿我也听陶指挥使说了几个人。实话和您说,想要改科举也是为了这些人。”
第219章
学而优则仕,虽说有些功利,但是许多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的,但是这书也有讲究,名门望族家里自有藏书和名师,能让家里弟子不用行万里路也有广博的见识,这些家族的士子和普通士子的差距也就是这么拉出来的。
按着地方论,南北方的文人们也不都是一个路数的,江南多狂生名士,许多才名在外的士子其实都出身豪富,就算是自己囊中羞涩但是只要有文名传扬出去之后一般来说也不会缺银子使了。
这样的情况也让江南的读书人群体产生出了独有的不同气质,江南人喜欢追捧才子也觉得诗酒风流、千金散尽还复来才算是真正的文人气度。
但是在京中或者说是北方许多地方,还是有一些清高的读书人对于沈碧成这样商人之家出身的士子颇有些看不起的。
就拿沈碧成现在去上课的国子监来说其中也不乏有人如是想,不过沈碧成却并不庸人自扰,他全当这些人是空气不和他们交际就是了,就这样反而是发展出了一个自己的交际圈子。
和沈碧成投缘的几个人里,也有些之前被陶指挥使报上来的读书人,但是徐澄俞收拾了背后下黑手的顽固分子之后也没对这些读书人如何,这次他读了沈碧成的诗文之后也关注了几个之前给他留了印象的人,里面也有几篇不错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