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穿越大宋,长枪策马平天下 > 第 22章 殿前考校

众大臣虽然同意了宋徽宗的规定,然而却无一人出列来对武植进行考校。他们从刚刚宋徽宗的神情中已经看出了赵佶对于武植的喜爱,况且,谁都不想做这个出头鸟,免得触了霉头。

帝座上的宋徽宗看着下方无人出列,不由愣了愣神。“好吧,既然众位大臣都无人出列,那朕便开始点名了。”说着,他看向了御史刘一止。“刘大人,既然你怀疑苏轼行私舞弊,那这第一人便由你来考校吧。”被宋徽宗点名的刘一止面露无奈之色,只得缓缓出列,回应道:“既然官家点名,那这第一人便由微臣来吧”。

说完,刘一止对武植开口道:“我对你考教的便是经义内容,希望你能够答出。”刘一止目光如炬,缓缓扫向武植,轻咳一声,开口道:“第一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对此如何解读?”

武植闻言,对刘一止作揖后,神色从容淡定地说道:“学生以为,夫子所说之义,乃是君子行事皆以义为准则,重义而立身。小人则恰恰相反,常常为利益所驱使。而这世间多是逐利之徒,只因贪图小利而丧失德行,正应了夫子的这番言论。”刘一止微微点头。再问道:“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中意义为何?”刘一止再次出题,武植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孟子此言是告诫吾等,忧患能够激励人奋发图强,从而得以生存发展。”

“善!”刘一止开口赞道。而后刘一止又继续出了约莫七八道题,武植都能够对答如流顺利答出,周围众大臣也都鸦雀无声,静声听闻两人的问答。

刘一止连续向武植提问了十多道题,武植皆能对答如流。随后,刘一止停止了提问,转身朝着上首的宋徽宗拱手道:“禀官家,微臣已提问完毕。经过微臣考校,确认武学子对《经义》内容的确是熟读于心,了如指掌。”

宋徽宗点了点头,而后看向下方的列臣,说道:“不知众卿可有异议?”下方百官听完,齐声开口道:“禀官家,臣等无异议”。从刚刚刘一止对武植的提问开始,他们都静心倾听,武植的答案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当中有很多题或许他们当中有人都不能答出,而武植却能对答如流,所以也都认可了武植的才学。

刘一止考校完成,便返回了左侧文官队列之中。这时,右列武官的队列之中突然走出一人,向上首的宋徽宗开口说道:“官家,这第二人便由臣来向武学子考校吧。”宋徽宗看着下方的殿前都指挥使何灌,脸上不禁露出了诧异之色。他着实没想到何灌作为武将,竟然有兴趣插手文臣之事,不过还是点了点头。“好吧,那这第二人便由何将军来吧。”

何灌看到宋徽宗同意,转身对着武植说道:“武学子,我身为武将,对你的考校也算相对简单。这样吧,就请你在一盏茶的功夫内作一首诗或者词。不过这诗或词的内容得表达出我们将士之志。”

何灌说完,便一脸期待地看向武植。武植听闻何灌所言,心中顿时陷入了沉思。根据前世的记忆,这何灌好像是在靖康之耻时期战死沙场,想来定是一个忠勇有加的将士。但形容将士的诗大多出自唐朝时期,而宋朝之后,此类题材便多为词了”。随后,武植便想到了南宋初期岳飞所作的《满江红》,心中便有了主意。

“不过《满江红》当中的“靖康耻,犹未雪”此事还未发生,必须得改动一下才行”。武植暗自思量。随后武植想到了北宋初期所丢失的燕云十六州,顿时有了主意,把“靖康耻,犹未雪”改成“燕云陷,仇未报”,这样不就通顺合理了吗?想到此处,武植脸上露出了微笑。

既然何将军让自已在一盏茶的时间内做出诗词,自已也不能用时太短,否则难免会让何将军觉得自已太过草率,不够重视这次考校。过了片刻,武植便低头假装进行思考,片刻之后,抬头对着何灌拱手道:“禀将军,学生已经做好了。”

“哦?这么快就做好了?你可要好好思索一番,不然若是做得不好,说出来让众人笑掉大牙,那可就丢了你老师苏大才子的名声了。”何灌面带笑容,对着武植说道。

“请何将军放心,学生是不会让老师丢脸的。”武植沉声对着何灌说道。

“好吧,既然你已经做好,那便说出来,让我们大家伙都听听吧。”何灌听闻武植此言,也不再劝解,开口对武植说道。

武植闻言,当即正了正色,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开口道:“我做的乃是一首名为《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燕云陷,仇未报,臣子恨,几时消?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谈笑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武植用激昂的声音,把《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词高声朗诵而出。

“好”在武植刚刚把《满江红》朗诵完毕,旁边的何灌便忍不住拍掌叫好。而武将之列的众多将军闻言,也纷纷对着武植高声叫好,武植的这首词着实写出了他们作为武将的心愿。

上首帝座上的宋徽宗看到武植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创作出了这样一首惊世之作,心中对武植的才华越发高看起来。而文臣之列的众多文臣,虽然对于武植这首词所表达的金戈铁马、壮志豪情的内容心有不喜,可还是忍不住交口称赞,毕竟这首词的确写得精妙绝伦。

“我想众卿家对武学子的作词才华也应并无异议吧?”下方的文武百官停止了讨论,齐声说道:“并无异议。”随后宋徽宗缓缓开口道:“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人了,不知哪位爱卿来对武学子进行考校?”文官队列里的宰相曾布顿时踏出一步,拱手向宋徽宗道:“禀官家,这最后一人便由微臣来对武学子考校吧。”

宋徽宗看着跨步走出的曾布,心中涌起一阵不喜。只因曾布是新派领袖,而苏轼却是旧派之人。对于此次考校,宋徽宗担心曾布会刁难武植。然而,看着下方众多的文武百官,自已也不好公然反驳。毕竟自已继位没多久,朝中新党势力遍布,实在不宜与之冲突,于是便道:“既然曾卿愿意考校,那这最后一人便由曾卿来考吧。”说完看向武植,对着武植开口道:“武学子,你尽管放心回答便是。”并向武植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武植点了点头,而后目光转向了曾布。

曾布也将目光投向了武植,然后沉声开口说道:“我此次对你考校的乃是策论,请问武学子,对于范文正公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疏》,你可有何独到的见解?”

“便给你半个时辰的时间思考吧。”曾布说完,便又踱步回到了文官之列。此时,朝堂之上鸦雀无声。只因为曾布所出的这道题实在是太难了,对于一个刚及弱冠的学子而言,简直难如登天。即使是他们这些在朝为官几十年的官员,也未必能提出什么精妙的策论。

武植听闻曾布的话语,也不禁陷入了沉思。他着实没想到曾布竟然会提出这样一个如此棘手的策论,随即便全神贯注地陷入了思考当中。

”如今自已所处的时期乃是宋徽宗初期,此时的赵佶这个皇帝还没有后来那般昏庸无能。而且如今的朝堂之上是新派执政,新党占据主导地位。好在赵佶还算开明,并不反对推行新政。不过,自已所写的策论也不能全然迎合新政。虽然赵佶不反对新政,但是他也不喜欢朝堂上众多的新派人物”。继而,武植凭借自已前世所学以及独特的今世见解,在脑海中已然构思出了一篇策论。

半个时辰转瞬即逝,曾布开口问向武植:“不知武学子可有思路了?”武植闻言对着曾布说道:“禀大人,学生已有了些拙见,不过还需笔墨书写一番。”上方的宋徽宗看了旁边的内侍一眼,那内侍片刻便会意,随即转身向门外走去。片刻之后,便见两个小太监拿着笔墨纸砚来到了武植面前。

武植提笔而动,在那纸上奋笔疾书。《论答手诏条陈十事疏之拙见》。整个大殿中只回荡着武植书写的唰唰声。没过多久,那张洁白的宣纸便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所布满。武植停笔,长舒了一口气,对着曾布抱拳说道:“禀大人,学生已经写好了。”

曾布闻言,便凑了上去。他仔仔细细地品读着武植所写的策论,时而眉头紧蹙,时而面露喜色。良久之后,他看向武植,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神色,而后拱手对着宋徽宗说道:“禀陛下,经过臣对武学子的这番考校,臣认为以武学子的才能,夺得此次入学考试的第一名,乃是名至实归。”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