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其他 > 宋穿之东坡妻 > 第50章

第50章

王浮接到苏轼这封只有一个字的信时, 已经十一月中旬了, 此时她正忙着设计蔬菜大棚的图纸, 此时没有塑料薄膜, 只有用油纸代替,但油纸又有一个缺陷,

白天的时候不透光, 这样里头的植物接受不了光照, 可能营养味道上就比不了现代蔬菜大棚种出来的菜了。

接到苏轼的信,王浮深呼了一口气,喜滋滋地打开信封, 发现只有薄薄的一张纸,脸色就有些不好了, 心想自己写了一个时辰两大页字,

苏轼竟然只给她回一张纸的,真是辜负了她一片真心。等她打开纸发现只有一个字,差点没哭出来。

“善”“善”什麽“善”一点都不“善”!坏透了!

王浮气鼓鼓地将那页纸团成团扔了,一刻钟後又捡了回来,小心翼翼地把纸上的褶皱抚平,就像所有狂热的粉丝一样,

把那张纸夹在厚厚的书本里,收藏了起来。虽然很失望,还是不能丢弃偶像的墨宝, 大不了再写,谁让她只是一个“卑微”的小粉丝呢

王浮咬牙切齿地又写了一封信,

这次她没有当天寄出去,而是抄写了十几遍,咬文嚼字确认这封信没什麽大毛病之後才寄出去,她以为苏轼是觉得她文采不好,字也写得烂才懒得理她,哪里知道苏轼就是想逗弄一下她。

王浮的信还没寄到,苏轼的第二封信就来了,他绝口不提前面那封只有一个字的信,在这封信里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多字,从自己的起居饮食,到学习心得,以及家里的情况,全方位描述了一遍,最後写到他表哥文同前不久写信来说妻子怀了孕,想念府城的父母,因此他决定带着妻子到府城住一段时间,顺便请教名师,游山玩水。文同说好久没见他这个表弟,甚是想念,就邀请他去府城小住,若是有缘,说不定他们俩还能住在同一条街道上。

王浮看见文同的名字,仔细想了想,好像这个人是个有名的画家,画竹子很有心得,还教过苏轼画竹子,瞬间开心了起来,仿佛看见自己的收藏列表里又多了一位“大神”,也就不再计较他前面的“过错”了。

等王家蔬菜大棚里的第一茬菜有了青影儿,庆历五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也落了下来,这一年冬天十分寒冷,雪下得早,虽说瑞雪兆丰年,但如此低的气温还是让人有点害怕。幸而城里的人有了新的消遣,一种名叫“火锅”,又名“暖锅”丶“拨霞供”的新鲜食物出现在了府城颇具盛名的酒楼——和乐楼里,人们以往也吃过类似的东西,可没见过直接把生菜生肉摆上桌让你自己动手烫的,而且和乐楼的配菜十分新鲜齐全,酱料又美味,一群朋友围坐在火锅旁,自己吃什麽就下什麽,三两杯黄酒下肚,全身便暖洋洋的。

更奇特的是,和乐楼允许顾客自己带食物,他们桌椅丶火锅丶底料丶高汤和酱料,而你只需要付很少的钱。不过许多顾客从自己家中带了菜过来吃之後,发现自家的蔬菜肉类不如和乐楼的新鲜,带着菜上酒楼也有失体面,渐渐地就不带了,偶尔买到一些獐子丶鹿肉的野味才往和乐楼带。

本来和乐楼的掌柜不同意王浮的这个建议,害怕人们自带食物断了他的财路,结果峰回路转,几天之後,和乐楼的业绩就飙升,几乎整个益州城的人都在讨论和乐楼的火锅,走在路上,没两步就能听见人们相约去和乐楼吃火锅的声音,和乐楼排座都排到了年後,不得不临时又买了两家酒楼,命名为“和乐楼火锅店”,经过装修之後再开张,客似云来。

这一次的火锅店完全修改了先前的酒楼格式,内部格局更适合中低等收入人群就餐,通过价钱的细微差异自然而然地将顾客分了流,有钱好排面的仍旧在老酒楼吃,没钱只是尝个鲜的就去了新酒楼,两家的菜和底料没有任何

差异,人们都吃得出来,但那些有钱的顾客丝毫不在乎。一分钱没花,就让人们都知道了新店,并且趋之若鹜。

这就是营销手法的神奇力量。

等和乐楼的生意渐渐走上正轨,王浮又开始琢磨新的东西了。她发现和乐楼虽然在蜀地已经打响了名声,却很难进入外地市场,程家也来信说过,只要他们在外地想盘个酒楼开店,就会受到种种阻碍,恐怕是当地的酒楼知道了和乐楼的厉害,害怕和乐楼挤占市场空间,抢了他们的生意,于是联合起来打击和乐楼,程家虽然有点势力,却也不大,尤其在外地,鞭长莫及,于是广开分店的事情就耽搁了下来。

王浮自然不肯认输,她想了又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王浮撺掇赵氏买下了一家书铺,这家书铺并不在内城,而在城郭,因此无人问津,但他家书铺面积极大,也有比较完善的校正刻版印刷生産线,价钱也合理,赵氏花费了刚攒起来的大半身家才买下来,恨恨地点着王浮的脑袋,骂她“败家精”。

王浮在家中捣鼓了几天,才选定纸张字体和版式,用的是蜀地常用的麻纸,选的字体是颜体字,版式则是16开纸,不用传统的左右双栏或四周双栏,而选择不规则的长方形框将文字内容整体框住,字小而密,有中缝,类似报纸。王浮高中的时候是校文学社的,负责过校刊和校报的编辑工作,对此并不陌生。只是现在的毛笔字略大,就算是刻版印刷,也不能做成现代报纸的样子,所以她就做成了类似杂志的样子,多印几页,内容就可以充实起来了。

现在难住她的是内容的问题,她兴冲冲做好了样板,却突然发现根本没有编辑和作者能给她内容……

虽然她准备效仿米其林轮胎做小报,不太要求文采,但就她的三脚猫古文水准,刊登上去恐怕要笑掉读者的大牙。于是她盯上了身边的人。

“爹爹爹爹,你今日有空吗”

王方从算学书中回过神来,无精打采地看了她两眼。如今王方已经是府城官学的一名夫子,本来是去带啓蒙班的,结果有人带资入学,挤掉了他的名额,于是他只能苦兮兮地去带中级班的算学。

咳咳……宋人普遍的算学水准,大概也就是现代小学四年级左右吧,个别例外,但王方不是。王方平生最怕的,大概就是算学了。

“何事”

“爹爹,我有事想请您帮个忙!”王浮瞟了一眼她爹笔下的问题,嗯鸡兔同笼这个她会啊,心中默算了一遍,就得出了答案,十分自信地告诉了王方。

王方见她一眼就得出了答案,十分新奇,代入一看,竟然是正确答案,惊讶不已,问她“你怎麽算的”

王浮当然不可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给他解释,只得说“让所有的鸡和兔子都擡起两只脚,笼子里就只剩下了兔子的两只脚,也就是兔子个数的两倍啦!”

王方原以为王浮在做饭和学医上有天赋已经很不错了,没想到她还是个算学天才,心中顿时涌起了强烈的自豪感,恨不得现在就出去广而告之。不过回头想想他自己,便觉得人生太残酷了。

王方又指了两道题给王浮做,王浮都是眨眼间就给出了答案,王浮从小到大数学基本都是满分,区区心算根本难不倒她,更何况这些题目都不难。

王方环抱着她叹气。儿子资质不佳,女儿却是个天才,老天爷这是在作弄他啊!

王浮也不管她老爹有什麽心理活动,只管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拜托王方给她写一篇美食文,专门吹嘘和乐楼的菜肴。王方默然片刻,答应了她,随後又拉着她做了一下午的算术题,并让她解释解题思路,自己下笔如飞,将王浮的思路整理成了教案。

王浮扯着嘴角,

不知该说她爹爹什麽好。她的解题思路都是最简单直接的,若懂得举一反三,这一下午讲的东西,半本算学书就基本学完了,官学里的学生们也算有福气。她并不想做那出头的椽子,不过能帮到王方的忙,也是件好事。

王浮又去找了刘夫子,他是一个老饕,益州城里出了名的美食家,王浮跟他说请他撰文介绍益州城的美食,他满口答应,回头就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厚厚的书,递给王浮。王浮打开一看,这竟然是刘夫子的美食日记,里头有他少年时吃过的东京各色美食,中年时各地游历时品尝的当地特色,老年时在益州养老,搜集到的美味佳肴,不光有食物本身色香味的描述,还有它们的做法丶历史丶评价,简直是一本美食大全。这本书最後几页几乎被和乐楼的食物占满了,最近一页,更新到了和乐楼的新品——火锅,他对火锅赞不绝口,并称自己天天在家吃火锅,久而不厌。

王浮看了看刘夫子红润而透着火气的面庞,想着自己下次来观园,一定得带点清热去火的药来。王浮将这本书仔细包好,准备带走,又问刘夫子有没有长于写游记或故事寓言的朋友,刘夫子介绍了几个,顺便问她“小十娘这是要干什麽大事”

“到时候夫子就知道了,夫子放心,您的文稿我不白用,到时候赚钱了按收益付给您稿费。”

“稿费”是什麽宋人是不知道的,毕竟他们印书还要自己掏钱,不过作为一个文人,能有自己的书籍面世,是很高的荣耀。宋朝的出版业很发达,不管是官方的还是书铺的坊刻本,都十分精致,刊印精美,装潢考究,值得收藏,流传到後代的宋版书籍不多,从“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中就可以看得出宋版书的价值。在北宋时期,除首都汴梁外,还有浙江的杭州丶福建的建阳丶四川的眉山等地,都是刻书的中心。之前王浮同苏轼讨论过,他说的是眉山书铺很少,那可能是苏轼成名之後,眉山的出版业才发达起来的,毕竟眉山这个城市就是因为三苏而出了名的。

稍後为你更新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