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你说, 外地也有类似于《和乐小报》的东西出现了”王浮指尖敲打着桌面, 董阿大以为她不悦, 腰背弯得更低了。
“主要是在开封府和凤翔府, 尤其东京城内,已经出现了好几家做小报的, 内容与咱们家前几期差不多, 主要是乡野轶事和志怪小说……”
王浮心中了然, 这个“差不多”是什麽意思,她这是遇上古代版的“抄袭”了。她有心把《和乐小报》推广到东京去,但运输成本和时间价值损耗又是一个问题,
目前《和乐小报》还只是在四川本地传播。因为人手不够,资金短缺, 她很难安排人去外地开办印刷厂, 进行报纸直销。
王浮揉着眉心,烦恼不已,恰好音娘端着水果进来,问王浮“娘子,庄子上的林地已经休整好了,大娘子问你想种什麽树。”
冬天因为大棚蔬菜的事, 庄子上砍了许多树,官府勒令王家把树补种上,音娘问的正是这个。王浮眼睛一亮, 拍案而起,突然想到了办法。
既然文化事业搞得不顺畅,
不如先放一放,专心搞农业,她现在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将《和乐小报》发展到就算有人抄袭也无所谓的地步,一口吃不成胖子,还是慢慢来吧。
王浮是个行动派,立马就去和赵氏说想去庄子上看看,赵氏只当她是想亲自处理种树的事,就让她去了。王家的庄子在益州府城五十里开外,当时是因为钱不够,才买的这麽远。王浮让董阿大套了马车,带着音娘,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
王家的庄子总共有十户佃农,大约五六十口人,青壮年丁口十五人,剩下的都是老弱妇幼。他们基本上都姓孙,世代居住在益州城外,靠租种他人的土地维生,当被告知他们租种的土地已经转卖给王家时,他们没有过多的情绪,只是担心新主人会加重租钱。
先前王浮在青神和眉山的的时候都去过乡下,她见识过农民群衆的生活後,才知道後世某些人说的宋人生活幸福都是片面之词,这个“幸福”,恐怕只在市民和上层阶级,大多数的农民,还生活中水深火热之中。一个是灾荒,一个赋税和劳役,还有一个就是土地兼并,这里可没有亩産千斤的超级水稻,也没有农业补贴,乡下很多百姓都是面黄肌瘦丶衣衫褴褛的,他们既无法打破愈发固化的阶级,也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只能不停生孩子,期盼多一些劳动力,多种一点地,才能多吃一口饱饭。
这个庄子共有一百亩地,其中上等水田十亩,中等水田三十亩,下等水田三十亩,沙地荒地十亩,山地二十亩,就十户佃农来看,还算是人多地少的。当时王方一来府城,就让人把沙地荒地圈起来打算盖猪舍,下等水田原来种了几亩茶树,今年开春就让人扩大了范围,打算用全部的下等水田种茶,毕竟茶树全身都是宝,茶叶可以饮用,茶籽可以榨油,甚至茶籽渣还可以混在猪饲料里喂猪。
山地上今年种的是胡麻,也就是芝麻,因为王家有自己的榨油技术,而芝麻油是王浮最喜欢的植物油。虽然说起来有二十亩,但实际上的种植面积不足十亩,大多数是山林。
上等水田种的都是水稻,中等水田改造成了桑基鱼塘丶蔗基鱼塘和果基鱼塘,这都是在青神实验过半年出了好收成的法子,所以王方一来,就派人着手改造了。
当时董阿大在庄子上“折腾”的时候,那些佃户都很不愿意配合,本来地就少,这样一来他们种水稻的田地就更少了,连留着自己吃的都不够,还要交租子,这可叫他们怎麽活
但冬天王浮让他们在空置下来的田地上种的大棚蔬菜,让他们赚了个盆满钵满,去年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肥年,也渐渐退去了对主家的怀疑。
二
月底,天气还有点冷,不过沿路的水田都已经灌了水,有三三两两的农人赶着水牛在田里耕作,田间觅食的白鹭丝毫不怕人,迈着优雅的步伐走来走去。董阿大赶着马车,一路朝着远处的矮山丘奔去,王家的庄子就在那小山脚下。
靠近庄子,渐渐有人认出了董阿大,追在车子後面跟他打招呼,董阿大豪爽一笑“都家去等着吧,咱们家十娘子来了,总要见你们的!”
庄上的人接触得最多的就是音娘夫妻,音娘常常在他们面前提起王浮,大家都知道主家有一个极为聪慧的小娘子,庄子上的事务甚至都是这个小娘子在管,于是都收了干活的东西,跟着马车往回走。王浮趴在车窗边,後面有个晒得黝黑的健壮青年,肩膀上坐着一个小孩子,见她看过来,都咧开嘴笑了,那个孩子把手上拿着的一把香椿芽丢到了马车上,男人嗔怒地训斥了他。
山脚下有几间屋子,是这里最好的房屋,专为主人家来巡视时居住,王浮就在这里接见了庄子上的佃农们。
小小的屋子里塞满了人,弥漫着奇怪的味道,王浮却毫不在意,农人们挤挤攘攘,想看看王浮的样子,尤其是那些小孩子,似乎都很羡慕白皙可爱的王浮,盯着她的裙子不挪眼。
“这是孙前山,这是孙细河,这是孙大水,这是……”董阿大一一介绍着佃农中的户主,那些人就听着他的话依次上前拱手行礼,王浮认过了人,喝了一口庄子上的粗茶,清了清嗓子,便道“今日来也没什麽大事,只是看看庄上的情况,大家不必拘束,只把我当做寻常晚辈,唠唠家常吧。”说着就从荷包里掏出一把麦芽糖,招呼那些躲在人群中的小孩过去。
小孩子们虽馋,却也知道先看父母的脸色,见父母没有不同意,一两个胆子大的孩子就先走了出去,到王浮手心拿糖吃。大家见王浮一直态度和蔼,没有半丝不悦,这才真信了她,放松了下来,于是所有的孩子都跑过来拿糖吃,先前那个扔了香椿芽给王浮的孩子最後才挤过来,王浮把荷包连同最後的糖全都给了他,还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多谢你的香椿芽。”
那孩子受宠若惊,像小兔子一般蹦了出去,躲到了他爹爹的身後。
“十娘子,去年董管事已经同我们说过了,今年要种的东西我们也准备好了,这两天就要开工,您还有什麽别的指示吗”
“明日你们派个人带我去田里看看,今日就先这样吧,你们回去吃饭休息吧。”
“娘子,去我家吃饭吧!”有个胆大的大婶越过一衆男人站出来,邀请王浮去她家吃饭,“这里什麽菜都没有,冷锅冷竈的,我们家大棚里的菜还没吃完,娘子去我们家吃吧!”
音娘悄悄对王浮说“这是孙前山的娘子,他们家是佃农里生活条件最好的一户,上等的水田一半都佃给他们家了。”
王浮看着大婶期待的目光,点了点头“那就叨扰婶娘了!”
大婶就领着王浮和音娘夫妻去他们家,一路上还和王浮攀谈。王浮因此得知她姓方,人称“方三娘”,有两个儿子,家里有两个老人,丈夫还有一个弟弟未娶妻所以没有分家。其实相较于别的地方一大家子不分家的传统,王家这个庄子已经算是小门小户的典范了,他们这些姓孙的佃农都是有血缘关系的,是未出五服的亲戚,只因为家里太穷,所以分开来过,各自养活各自的儿女父母,免得出现家産纠纷。
到了孙家,眼前出现一个三进的农家小院,门口种着一棵枣树,绿茵茵的冒着嫩叶芽儿,给这个黄泥砖建造的小院增添了一丝生机。方三娘把他们带进屋子里,请王浮坐下喝茶,自己就去厨房忙活了。王浮看着几乎算是“家徒四壁”的孙家,对音娘说的“他们家是这里条件最好的人家”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王浮正和音娘说着话,外头走进来一个扛着锄头的年轻人,大概一米八左右,在这个时代已经非常罕见了,只是有点黑瘦。见到衣着服饰完全与村中人格格不入的王浮三人,他愣了愣,把锄头挂到门後的横杠上,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一言不发地往厨房去了。
董阿大对王浮说“这是孙前山的弟弟孙小树,他是个哑巴,娘子勿怪他失礼。”
王浮点点头,侧身问音娘“不到庄上来,我还不知他们过的是这样的日子,难道这方圆百里的人家都是这样过活的吗”王浮之前只是有所耳闻,可现在看到的比她想象的还要差很多,原来她曾经去过的苏轼老家还算好的。
“去年蔬菜大棚丰收,他们家这才还清了欠债,如今日子也算是有个奔头了,娘子,世上的人都是这样过活的,没有一个人活着是容易的。”
是啊,又有谁是容易的呢只不过他们尤其艰难罢了。
王浮心中一片酸涩。
稍後为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