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其他 > 宋穿之东坡妻 > 第73章

第73章

等到了庄子上, 上次王浮来时住的那一排房子已经翻修加固过了, 现在摆满了鸭毛丶鹅毛, 不断有人进进出出, 整个庄子都换了一副景象般,人人精神奕奕,

虽不是面色红润, 至少没有瘦得那麽可怕了。

董阿大正在庄子上管事, 早就准备好了今天种树要用的树苗和工具。

早几天,他们庄子上的人就自发聚集起来,各自领了任务去种树, 因为大家也都听说了东家倡导种树的事。现在他们通过制作鸭绒被,每天的收入比之前一个月都要多,

需要耕作的田地少了, 空闲时间也多了,所以都愿意去帮忙种树。

能吃饱穿暖,是孙家庄很多人毕生都不敢想象的日子,然而他们现在已经过上了这样的日子,并不是通过日复一日的劳作,而是通过一床轻柔的被子,

这令他们都感到十分不可思议。

种树小分队来了,他们大多数是小孩子,铁锹都挥不动, 所以挖坑的主要是几个大的,文同尤其惨,

要不是为了陪苏轼,他一个孩子都快有王浮这麽大的人,至于被指挥得团团转吗

王瑾很有一把憨力气,他还在那嘲笑慢条斯理寻找最佳受力点的沈括,结果沈括一锹下去,比他挖得深多了,他也只能讪讪地闭嘴不说话。

苏轼跟王浮同种一棵树,泥点子溅到苏轼脸上,王浮也不提醒他,等着看他几时自己发现。

被王浮盯得久了,苏轼似有察觉,问她“十娘在看什麽”

“没什麽呀,随便看看。”

“我总觉得你在憋着什麽坏主意——”苏轼狡黠一笑,铁锹一翻,让王浮去看。

一条肥胖粗短的地蚕正撅着屁股努力地往泥里钻……

“啊!”王浮的尖叫声划破了天际。

虽然她曾经拿狗尾巴草戏弄过王瑜,但她事实上对这些软体的丶蠕动的丶黏糊糊的东西十分害怕。

狗苏轼!

种好了树,每个人都在树上系了一块牌子,打算以後若是有机会,可以不时地来看看这些他们亲手种下的树苗。

沈括去小溪边取水,看到了王浮让人做的简易水车,因为孙家庄没有大河经过,他们只能开水渠,连接小溪,把山上的水引到田里。有时候地势太高,董阿大就让人把王浮前年在青神乡下庄子改造的水车照样做了几架拿过来,效果非常好。孙家庄上用的很多农业工具,都是王浮改造过的,有的是她曾经见过的,有的是根据她的物理知识自己琢磨的,还有一些,是庄子上的老农总结经验帮她改进的。

比如给麦穗和稻谷脱粒的连枷,通过用力甩动,可以快速打落谷物上的种子还有一种类似风箱的木制机器,可以摇动手柄,後面的扇叶就能把空壳的种子扇走脱粒和脱壳的机器受限于铁器的制作,她还没想出来该怎麽做,但已经有了初步构想……

这些东西都让沈括觉得新奇,他跟着沈周也上山下乡过好多次,从没有见过其他庄子上的农人会在这些工具上下功夫,而像沤肥这样的农业操作他也没见过。

沈括问王浮,王浮不敢暴露自己,只好说是庄子上的老农改进的,沈括明显不信,一直追问她,然而沈括是个聪明人,口齿伶俐,竟然把王浮说得哑口无言,只得老实招供。

“没想到十娘还有这样的才华,不瞒你说,我从小就对这些东西十分感兴趣,只是家母对我寄予厚望,不敢辜负,只待日後为官一方,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听说诸葛孔明曾经做过自动运送粮草的木牛流马,威力强大的诸葛连弩,还有孔明灯,若是再做大一些,运物载人或无不可我曾经以为这些都是旁门左

道,今日见了,方才知晓,研究出一样更好用的东西,也是一项功绩。”

古代的学术分类根本没有物理化学,这些科学知识一般零星散落在其他学科里,或者统称为“旁门左道”,不被世人认可,像沈括这样的,能够理解王浮改造农具,发展生産力,甚至把孔明灯联系到热气球的,实在是见识卓越了。

“不瞒你说,我认为诸科之外,应当有一门‘格物’科,格物致知,万事万物的産生和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和外在的共同作用造成,如果我们能够知道水为何向低处流,鸟为何能在天上飞,鱼为何能在水里游,我们就能像鸟一样腾飞,像鱼一样游于四海之内,使低处的水灌溉高处的田地。就像算学一样,用固定的公式丶定理将其看似变幻不定的道理捕捉下来,用来指导另一件事。”

“就是这样!我也是这麽想的!”沈括激动不已,恨不得上前拉住王浮的手长叹一声“知音难得”。

王浮字斟句酌,简直就要把词库内存掏空了,仍然觉得自己只是说了个大概,没能把物理丶化学丶生物区分开来,这时代也没个理论基础,科普清楚真难。

但沈括完全不在乎,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从此刻起,有了新的目标。

他要建立“格物”科的理论基础。

当然,等他意识到这个范围有多大的时候,他会哭的。大抵少年人都是有些轻狂无知的,尤其有才华的少年人。

一直到回家前王浮都没有理苏轼,苏轼也怏怏的,总是偷偷拿眼睛去瞧王浮的表情,生怕她对自己露出嫌弃的表情。

十娘眼睛里泪水转动丶要哭不哭的样子还真是少见啊……

苏轼傻傻地笑了起来。

为了讨好王浮,苏轼回去的时候在街边买了几个拨浪鼓和小风车,跟在王浮的车窗边,不停道歉。

王浮早就原谅他了,也就是看到地蚕的那一刻心蹦了三尺高,有点恶心罢了。她只是觉得有些幻灭,心目中的偶像竟然是一个熊孩子,总归有些接受不了。

苏轼还在外面喋喋不休“十娘,我真的不是存心吓你,我也没想到你会怕成这样。平日里我都不会这麽做的,我就是看你呆呆的,想逗逗你……”

“好了,我原谅你了。”

求求您闭嘴叭!

现在王浮终于能够理解赵氏面对王瑾时的心情了,就是打也不能打,骂也骂不过,因为对方比你还能说。

文同好不容易才把自己丢脸丢到家的表弟拉走,走前还特地帮他向王浮又道了一次歉。

回到家里,文同看着怀着孕将要生産的妻子,再一次悔恨今天怎麽不在家陪着娘子偏偏要去参加什麽植树节活动……

好在李氏并不埋怨他,反而让小青奉上热茶,催促两人赶紧去沐浴更衣,免得身上寒气太重,患了风寒。

“官人,方才大夫来过了,说我这两天就要生了,让我先备着産婆和人手,你看我是回娘家还是就在这宅子里生”

文同愣了愣,以前娘子生孩子都有他娘帮忙,他是没有请産婆的经验的,按理来说,还是让李氏回她娘家生比较靠谱。

“会不会叨扰岳父岳母”

李氏微微一笑“我是他们的女儿,怎麽能叫‘叨扰’我已经送信给阿娘了,她说若是官人同意,让我明日就搬回家去。”

文同疑惑“我怎会不同意有岳母帮忙,想必娘子一定能平安无虞。”

李氏却不说话了,静静地靠在文同怀里。夫妻二人相拥而立,看着庭前的月光竹影,岁月静好。

文同是一个男人,不懂得那些细腻的女儿心思,也不知道有些男人好面

子,像妻子生産这样的事,绝不肯沾手,唯恐被人说成是“惧内”,好似在家说不上话似的。如果妻子去了娘家生産,又害怕别人说自己在占岳家的便宜,仿佛连妻子生産的费用都负担不起一般……

苏轼经过的时候,特意放轻了脚步,不去打扰这一对璧人。可回到卧房,他又有点睡不着,想起白天的事,觉得自己简直蠢得没眼看。

他坐起来,重新点燃了油灯,就着昏黄的灯光开始写信。

因为拜了纪远为师,他打算在府城多待两年,还想把弟弟苏辙也接过来一起学习,他们俩自小感情就好得很,离开了苏辙,苏轼也觉得不适应。

苏轼先给程氏写了一封信,说明了这里的情况,又给苏辙写了一封,嘱咐他把自己常用的那方砚台带过来。第二天和文同说了,他就把信都寄出去了。

文同陪着李氏去了李氏的娘家待産,苏轼一个人在家他们也不放心,就送到了王家,托付给王方照顾。

如今王家的後院可是热闹得很,纪远丶沈括和苏轼三人占了客房,天天在书房讨论问题,就连王瑜也被他们激烈的讨论声勾住,府学也不去了,请了长假在家学习,似乎这种自由和发散式的学习模式更适合他,一下子就开了窍,写出来的文章不再是言之无物,算学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王浮有时候也会去书房旁听,纪远三人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虽然其中也有错的,但王浮觉得他们已经很了不起了。相较赵家书籍铺後院的那些学生来说,大概就是小学到大学的差距。

果然天才做什麽都能做得好……

王浮也不想说啥了,大概就是“柠檬”的味道吧。

稍後为你更新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