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其他 > 宋穿之东坡妻 > 第74章

第74章

李氏很快就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 王浮跟着赵氏去看那个孩子洗三, 软软小小的一团, 捧在手上还没有一只食盒重, 眼睛紧紧闭着,嘴里吹着泡泡,

可爱极了。

文同给这个孩子取名“文竹”, 小名叫“阿珠”, 意为“掌上明珠”。因为是第一个女儿,他稀罕得不得了,抱在怀里谁也不让碰,

还急着逗孩子叫自己“爹爹”,惹得衆人捧腹大笑。

王浮给孩子的礼物是一辆小推车, 这辆推车是沈括亲手做的,

他们俩研究了好多天,才把滚动轴承做出来,又给推车的轮子都包了牛皮减震,在家里已经让冬郎试过了,他站在推车里“咯咯”直笑,还很喜欢让人推着他在院子里散步。

李氏在房中坐月子不能起床, 是她的母亲应氏接待的王家女眷。应氏是一个温柔敦厚的女人,收了王家的礼物,还了一份不薄的回礼, 赵氏都不好意思了。

文同把阿珠放在推车里试了试,觉得这个小车子比自己平时坐的马车还要稳当, 就问了苏轼。

苏轼说“这是沈兄和十娘一起研究出来的,听说车轴上大有玄机。”

“原来如此,那应该可以用在马车上吧”

“嗯。格物科真是玄妙无比,表兄,若是你亲眼看到了,一定会和我一样震惊的。”

苏轼亲眼看着沈括和王浮做了力学实验,计算摩擦力和阻力,即使结果呼之欲出,他们俩也一定要再多做几次实验,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尤其王浮为了说明引力,爬到山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更让苏轼百思不得其解——怎麽可能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会同时着地呢难道不应该是重的先落地吗

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实验,都为苏轼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衆人正热闹着,突然听见门房来报,说文同的姨母来了。文同和苏轼赶紧到前门去迎接程氏,随行而来的还有苏辙,一见着苏轼,就扑进了他的怀里。

程氏好久没见苏轼,也想念得很,此时已经红了眼眶,却顾忌着今天是文同孩子的洗三礼,转身抹了眼泪,笑着对文同说“和仲生性好动,恐怕给你惹了不少麻烦吧对了,我匆忙赶来,不知侄媳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程氏当然不会不知道孩子的性别,她先去的文同家,问过了那边的下人才过来的。

“姨母远道而来,风尘仆仆,还是先歇息片刻吧!内子生了个女儿,小名叫做阿珠,洗三礼才过,大家还在里头吃席呢!”

“女儿也好,前头已经有了个哥哥,也算是凑成了一对‘好’字,往後帮着带弟弟妹妹,也能替侄媳分担一二。”

“阿娘,你怎麽来得这麽及时”

程氏嗔道“接到你的信,还以为你乐不思蜀,忘了阿娘了,更何况你表嫂生孩子,既然离得不远,为娘理当亲自前来庆贺。”

“还是阿娘想得周到!”苏轼唯恐他娘不开心要揍人,赶紧拍马屁,转头就和苏辙咬耳朵,“阿娘来之前,有没有跟你说过什麽”

苏辙腼腆一笑,伏在他耳边说“阿娘说,你的心玩野了,古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今有慈母为教儿,百里送家法。”

苏轼一噎,感觉手心有点痒,趁着程氏没注意,轻轻拍了苏辙的屁股一下“这才两三个月不见,你就敢调侃我了”

苏辙作势要喊程氏,苏轼赶紧把他拉住,往吃席的花厅里带,一边跑一边告诫他“你可要想清楚了,我给阿娘写过信,要带你在府城读书,到时候阿娘管不了我,我却能管着你!看来阿娘已经同意你我在府城读书,所以才会把你带来,

府城这边可是我的天下。”

“那我去找表兄,再不济,不是还有十娘妹妹嘛”兄弟俩斗嘴,往往是不相上下,苏辙也只是看着亲和憨厚,其实有的时候比苏轼还要毒舌。

“我到底是造了什麽孽为什麽要把你搞过来”苏轼开始怀疑人生。

“兄友弟恭嘛。”

苏辙进了花厅,赶紧向屋子里的人行礼问好,他人长得乖巧可爱,在大人面前礼数也周到,很少有不喜欢他的人。

程氏与文同去看了李氏和孩子,很快回来了,也入了席,与赵氏坐在一起,王浮就坐在她俩旁边。

“程妹妹来得好巧!可看过孩子了那孩子长得可真是好样貌,颇有几分程娘子的气韵。”

“姐姐你可不要说笑了,这麽小的孩子,看得出什麽‘气韵’来样貌好倒是真的,那眉眼,像极了我那亲姐姐,她的祖母。”

“看来程家专出美人,个个都是好相貌!”

“姐姐谬赞了!”

推杯换盏间,气氛很快就被赵氏暖起来,她有一样大好处,就是不论自己的心情如何,与对方的关系如何,都能把握住交往中的界限,拍一些无伤大雅的马屁,既不会显得自己谄媚,又能活跃气氛,让人放松下来。

直到散席,大家都在笑个不停,几个孩子早就吃完了,在廊下遛弯消食,王浮就问苏辙“辙哥哥,你怎麽不早来府城好玩得紧呢,改日让轼哥哥带你去逛逛。”

“二哥来的时候我恰巧染了风寒,阿娘又怕我年纪太小不好照顾,所以不敢让我跟着二哥一起来。此次阿娘应该是为我和二哥择良师而来,若是不出意外,我也能留下来读书了。”

“那可真是太好了。”

“十娘家的《和乐小报》我可是期期不落,全都看完了,听说二哥拜了纪先生为师,我也斗胆向十娘妹妹求个方便。我景仰纪师已久,十娘可否为我引荐一二”

“辙哥哥要来,我是求之不得,纪夫子求徒若渴,有教无类,不用我引荐,辙哥哥只需备好束修,礼数周到即可。”

“那就太好了!”

“啧啧,你兄长我就在这里,当我是个摆设麽”苏轼酸溜溜的。

“‘摆设’倒不是摆设,就是许久未见,想同十娘妹妹多说几句话。”

“要说话,日後有的是时间,何必急于一时”

“这话说的在理,兄长你日日都在王家,也不用急于一时。”

“……”苏轼无话可说,只暗暗地扣下了准备给苏辙的那些好吃的小点心。

王浮看着好笑,苏辙看着老实,其实也是一只小狐狸,每每与苏轼杠上,就会露出狐狸尾巴撩他一撩,苏轼性子急,总是掉进他的陷阱,被他的“大道理”套进沟里。

饭後,文同自然送程氏母子回家安置,只一个苏轼不好办,他现在住在王家,而王家也没有多馀的房间安置程氏和苏辙了。

所以苏轼还是跟着程氏回了文同家,临走前还依依不舍的,嘱咐王浮回去让沈括把明天的讨论课延後。

回到家中,程氏把苏轼叫到跟前,仔细询问他在府城的起居饮食,唯恐他过得不好。苏轼在王家吃得好睡得好,课馀活动丰富多彩,此时面色红润,身强体壮,连个子也长了不少,倒让程氏宽心不少。

“如今眉山也出了一家印书坊,像是王家的,专营《和乐小报》和蒙童所用的书籍,为娘我也时时拜读,可惜有些东西还是读不懂。你如今也有出息,竟然先你爹爹一步,刊刻了文章。”

“都是老师和十娘赏识,更何况十娘说,在报上刊载文章,最重要的是语句

通俗流畅,好教大多数人看得懂,与爹爹所做的文章大有不同,爹爹的文章,非有见识的文人不能读懂。”

“看你在信中对这位纪夫子颇为推崇,跟着他学习多时,可有收获”

“大有裨益!阿娘,纪师所授,世所罕见,却又蕴含大道,尤其算学和格物二科,让孩儿大开眼界!”

苏轼一谈到自己近日所得,眉飞色舞,恨不得把自己学的所有知识都倒出来给程氏查阅一番,可惜程氏虽聪明,却是听不懂那些深奥的算学知识的。

“好了,和仲,为娘允你在益州府向纪夫子求学,但除了这些,四书五经你也不能落下,等你爹爹回来了,要查问你的功课,你难道就和他说这些吗”

苏轼未来还是要走科举的路子的,程氏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学得多自然有好处,学得精才是本事,全才罕见,偏科的天才却不少。

程氏怕苏轼学多了收不了心,所以才急匆匆地赶来府城,当面问他。等她考校过苏轼的功课,发现往日总是异想天开的苏轼似乎沉静了不少,对于民生和经济,有了更为精辟的见解,而且他的其他功课也并未落下,反而很有精进。

“看来,这位纪夫子是一位不世出的高人,竟能面面俱到,处处开导和仲。”程氏这麽想着,对纪远的敬佩更上了一层楼,事实上,苏轼能有这样的进步,与文同丶王方的教导,还有沈括的引导,都是分不开的。

天才的灵魂,理当和其他的天才在一处碰撞,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来。

稍後为你更新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