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范纯仁来益州府後, 文同丶沈括和苏轼带着他出去逛了逛, 也不知道去了哪, 回来之後感情进步飞速。可能他们家里都有做官的,
也算是有些来往,很快就能混到一起去。
不过范纯仁还是牢记自己的使命, 以谈正事为要, 跟王方说了范仲淹上奏折为他们家请求赏赐的事,
估摸着朝廷谕令很快就能下来。水泥和蜂窝煤已经开始生産了,范仲淹打算为邓州府先订一批水泥,他们的府衙年久失修, 到处漏水,官吏们都已经抱怨很多次了,
有时甚至懒得到府衙上工, 毕竟他们也不用打卡,份内的事做了就行。
王浮一下子就明白过来,范仲淹这是在树立典型,连府衙都用了这种最新的建筑材料,其他需要的人自然也打消了疑虑,怪不得这时候很多官员在任上干了什麽大事,
都要盖个楼丶立个碑,请当地有名的文人学者吟诗作赋,比如滕子京造的岳阳楼, 这也是一种广告啊。这宣传做得好,还能吸引文人骚客前来旅游呢!
啧啧, 大佬就是大佬!
林洋派了自己手下的人跟着范纯仁一起回来的,在仁宗的旨意还没下来之前,能多捞点就多捞点,万一仁宗又要搞什麽“水泥专卖”,那他们就吃亏了。虽然范仲淹保证过仁宗一定会同意他的建议,而所有人,包括王方都很认可仁宗是一位宅心仁厚的皇帝,王浮还是有些担心。
一旦涉及官方,王家人再想抽身,就难了。王方倒是乐观,因为王浮异于常人的见识和智慧,王家已经走在风口浪尖上了,此时再退缩也没什麽用,还不如跟着朝廷干,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报国”,甚至还能得到官家的庇护,对毫无根基的王家来说,是好事。
更何况,和范仲淹这位大佬上了同一条船,王浮立刻信心倍增,有大佬罩着,她还怕什麽!
不过,王浮看着王家小学堂新增的范纯仁,特别想问“大哥,您什麽时候回家跟大佬汇报工作呀在线等,挺急的。”
范纯仁年纪不大,但学问做得极漂亮,估计是家学渊源,范仲淹养的几个儿子都非常有才华,人品也好,学问也好,都秉承了范仲淹的一贯作风。
王方就喜欢这样上进的後辈,纪远看着好学的范纯仁,也是一脸欣慰,这些人凑到一起,简直就是学渣的修罗场,别说王瑾了,连王浮都不太能跟得上他们的思维。
不过他们也会有不那麽科学严谨的时候,比如一心想从故纸堆里寻求理论支持,或者异想天开,刚起一条“河堤”就想建起固若金汤的“城池”……
好在这些都不算什麽,每次王浮看见他们不着调了,就会偷偷暗示,把他们拉回正轨,有的连她都看不懂的,就让他们自己去研究,万一闯出一条新路呢
很快仁宗的旨意就下达到了邓州,据说在此之前,朝堂上还就水泥和煤矿该不该专有专卖大吵了一架。仁宗冷眼看着这群争名夺利的朝臣,把范仲淹的奏折扔了下去,让他们看看,真正为国分忧的大臣是怎麽做的。
因为太过失望,仁宗罕见地没有听取大部分朝臣的建议,而是根据范仲淹提交的“计划书”拟定了旨意,将煤矿和碱矿名义上收归国有,实际上则交由民间商人承包,承包商可以得到朝廷的技术,在指定区域开采矿産,开矿所得与朝廷五五分成,而且如果同时要加工成蜂窝煤和水泥,还要缴纳三成的商税。在朝廷的组织下,开采矿産的大商人们要结成行会,互相监督,由当地知县派人参与管辖行会,以防有人虚报産量和偷税漏税。
虽然很多人都对仁宗的这个决定十分不解,但还是有人看出了这项政策的优点。
比如从滁州知州
任上卸任,预备改知扬州的欧阳修,刚到东京担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的司马光,还有一位评绩很好的鄞县知县,名字叫做王安石的。
还有就是某些庆历新政失败後被贬的官员,比如韩琦丶富弼丶蔡襄等人。虽然庆历新政贬谪了很大一批人,但他们还在全国各地担任着大大小小的官职,密切关注着朝廷的变化。当他们发现范仲淹重新活跃起来的时候,他们被新政失败严重打击了的心灵又一次充满了力量。
司马光担任的这个官职,正好可以接触到仁宗交由馆阁校勘们解读的《和乐小报》。在此之前,他在故乡夏县为父亲守孝,後来权知丰城县,一直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所以此时的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後,对底层社会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任期间,政绩斐然,直达天听。
当他读过所有的《和乐小报》,又搜集了京中其他商人仿制的小报,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比较後,发现《和乐小报》不论是立意还是深度,都远远超过後来的模仿者,而且《和乐小报》还提出了不少新奇的东西,比如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可以有效减少旱涝灾害,还提到什麽物种多样性,仔细一想,好像真的有些道理。还有就是新的印刷技术,这《和乐小报》竟然广而告之,难道就不怕同行偷师,取而代之吗
为了解决这些疑问,司马光特意去问了农人和印刷匠。农人告诉他,有山有树的地方确实不容易干旱,就算是受了灾,也很快就能调整过来印刷匠们告诉他,根据小报上的文字信息,他们能够印刷书籍,只不过不能像雕版那般完美,但这种方式很省事儿,他们已经决定派人去益州印刷行会学习先进经验了,而且他们还听说,等再过两个月,东京也会出现售卖《和乐小报》的赵家书籍铺分店。
益州印刷行会
又一个新鲜名词,进入了有识之士们的注意范围。
当东京的人们开始对益州府的和乐楼丶《和乐小报》丶印刷行会産生极大的兴趣时,远在益州府的王浮却犯起了嘀咕。
因为王方受到了朝廷的嘉奖,虽然没有明面上的任命,另一封手书却说,让王方继续进行研究,再做出新的东西,可以通过皇城司在益州的特派亲事官上报。
所谓皇城司,其实就是北宋的特务机构,但他们管的东西很少,也不是什麽穷凶极恶丶抄家灭门的走狗。皇城司人员主要分为亲从官和亲事官,亲从官由军中选出的最骁勇的军士来担任,也负责其都城的一部分的禁卫工作,亲事官就是探听消息的暗卫,官家依靠他们来监视军队,侦察民间民情和官员活动,甚至防备敌国。皇城司由宦官统领,文官编制,不设私狱,没有审判权,甚至在此之前,一直都是在京城活动,他们还是第一次知道,随着知府和通判下放到各地的,还有暗中打探消息的皇城司人员。
不过想想也能理解,一方大员,还是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监督着更安心,尤其大宋立国……嗯。
王方倒是丝毫不慌,还请人家在和乐楼吃了顿饭,王浮暗暗在心中为她老爹喝彩“果然是不卑不亢的宋儒,面对最高统治者派来的特务都能面不改色。”
这位亲事官叫做罗川,年纪不大,小方脸,蓄着胡须,戴着幞头,据说是益州这一片特务——哦不,亲事官的头头。他对王家人也很感兴趣,来益州之前,特意将《和乐小报》研究了一遍,结果被深深折服了。
吃过和乐楼的饭菜之後,他更是成了王家的好朋友,隔三差五的就来打牙祭。
至于范仲淹,他并没有立即升迁,为了稳住邓州的局面,仁宗需要他在邓州将策划书上的内容贯彻到底。
但是官家还是给出了范仲淹并非是被排斥到边缘的信号,他赏赐了范仲淹一枝笔
,据说这枝笔陪伴他多年,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他还把庆历新政贬出去的一些大臣重新召回开封,进行了一番抚慰。
这个事情让王浮意识到,她是可以改变历史的。
那也就是说,或许她现在所在的空间,并不是对应前世的那个“北宋”,有可能只是个平行空间。
王浮从小就不信神鬼,穿越之前到过的所谓“阴间”,打破了她的信仰,但她长了七八年,那些所谓的鬼神并没有出现,她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她不甘心只能活到二十七岁。
换了任何一个人,面对这样一片知识的荒漠,都会産生一种“我是上帝”的错觉,她所掌握的知识,足够将这个生産力落後的朝代向前推进几百年,甚至如果条件允许,她可以直接掀起工业革命。
王浮只是不甘,她拥有了前世梦寐以求的家人朋友,并且对他们的好习以为常,要让她放弃所有,坚强地面对死亡,根本不可能。
正当她预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王家丶益州府都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大事。
稍後为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