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其他 > 宋穿之东坡妻 > 第79章

第79章

郑为被她说得心动, 作为一个大夫, 青史留名谈何容易王浮信誓旦旦, 表情坚定, 看起来对外伤缝合很有经验,为何一个不到十岁的闺阁女子,

会给他一种名医大师的感觉呢

“可是, 如果缝合失败——”

郑为的话音未落, 地上躺着的王琨突然呓语起来,好像在喊王浮。

王浮凑近去听,他说的却是“大夫……大夫, 按十娘说的……做吧……我不……不怪任何人……”

原来他早就醒了,一直听着王浮与郑为的谈话, 王浮说他“志存高远”的时候,

他忍不住流下了泪水。从前只知道她机灵精怪,喜欢捣鼓新鲜玩意儿,一向把她当做妹妹疼爱,可谁知,家里最懂他心思的,竟然是这个看起来最不着调的十娘妹妹。

八郎王瑾不愿读书, 他是二房长子,理应承担起这个责任,商贾低贱, 根本护不住家里的人和钱财,背後有靠山,

才能活得如意,更何况,王家“耕读人家”的好家风,可不能就这麽断送了。

“我知……十娘……为我好……尽力而为,不必……勉强……”王琨支撑不住,又昏倒过去。

王浮早已泪流满面,她知道王琨现在有多疼,也知道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做出这样重大的关乎一生的决定,有多麽艰难!

然而他毫不犹豫,只因为信任她。

王浮擦去眼泪,立刻准备手术需要的一切东西,尽量靠近现代的标准,把自己能想到有关缝合的知识都用在了王琨身上。郑为在她的指导下,人生第一次为别人做缝合。

伤口缝合得很完美,只是王琨几次痛晕过去,王浮也来不及配“麻沸散”,只能让他喝了烈酒睡死过去。好在已经是十月底,天气渐冷,伤口溃烂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王浮已经用淡盐水和烈酒给手术器具消过毒,每天给他换药和纱布,还会尽力给他补充钙质和营养,伤口愈合得很快,就连郑大夫也连连赞叹。

“照这样的愈合速度,等到明年上元节,应该就可以下床行走了。”

王琨的两条腿,尤其是伤腿,因为长期卧床不动,已经开始肌肉萎缩,枯瘦如柴,王浮每天都会给他按摩,只能稍稍缓解,很多人看了他的伤腿,都以为他的腿废了,再也站不起来了。

王琨眼睛一亮,平时十娘每天念叨着说他一定会好起来,可看着自己的腿,他还是怀疑十娘只是在安慰他,如今听郑大夫的话,才知道十娘并没有说假话。

“郑大夫,那我这腿——”王琨欲言又止。

“你是想问自己的腿为什麽瘦得厉害吧放心,这是正常的,从前我治过不少卧床不起的病人,他们的四肢也像你一样,绵软无力,皮包骨头,等骨头长得差不多了,慢慢走两步,肉都会长回来的。你这样已经算轻的了,想必是十娘调养得好。”

王琨闻言叹了口气,摸着王浮的脑袋,轻声说“我知十娘为我费了不少心思,卧床这些天,我也想明白了很多事。”

王浮送了郑大夫出门,又跟他探讨了一番有关病人复健的问题,提示他注意对人体结构进行研究,更深入地了解器官构成和特性,还有比如血液丶肌肉丶消毒等等知识,虽然杂乱,却都是有用的。

“十娘,你上次让我回去观察屠户杀猪,我看了几日,竟然真的有些心得。”

“哦”王浮让他看杀猪,其实是想让他总结血液循环的规律,没想到他看了几次就有心得了。

“你说,猪心猪肺与我们人的心肺作用差不多,是否能够代替人心人肺呢”

王浮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郑为这是什麽跃

进式思维且不说排异反应,这个时代连稍微锋利点的手术刀都没有,还想做器官移植真是异想天开。不过她也不能打击郑为,这好歹是个正确方向,于是循循善诱道“你的想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只是你又没有见过人的心肺,如何知道猪心猪肺放进人的身体里就能正常使用呢且不说要如何取出人的心肺而使他不死,就说病人能不能接受这种方法郑大夫,你如今更应该注意一下细微之处,比如猪身体里有几根血管,流出来的血颜色是否一样,为什麽会不一样还有……”

这半个月来,王浮经常和郑为讨论医学问题,郑为获益匪浅,对她的学识佩服不已,已经在心里认她为师,但凡接触,态度恭谨,王浮对他印象很好,也愿意指点他。

也因此,《和乐小报》又多了一个板块——医学常识,这个板块主要由郑为负责,王浮做补充,郑为的积善堂也开始在王浮的指导下做医学实验,培养具备新知识的大夫学徒,白芷的哥哥白英听说了这件事,主动请求加入,因为平时白芷都会向他请教问题,经常提到王浮的一些理论,他对这些很感兴趣。白英从四岁起就开始背药名,识字用的书都是医学典籍,十三岁开始学习望闻问切,如今才不过二十来岁,已经是益州府远近闻名的大夫了。更令王浮想不到的是,白英竟然注意到了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疾病,对疯病很有研究。

白英的加入,使得王浮的团队更加完善,甚至还影响到了他的妹妹白芷。从前白芷也会背诵医书药方,但从不敢对别人说,自己想学医,现在她有了正当理由,开始在课馀时间跟着白英和郑为学习医术。她的悟性甚至在白英之上,很快就跟上了学习进度。

现在王浮身边已经聚集了一大批能人,也有了固定的约稿作者,不必让她多操心,一期小报就能轻轻松松做出来,而且由于毕升的不懈努力,现在的排版印刷速度已经非常快了,再次节约了成本。

在邓州,由于范仲淹的支持,《和乐小报》很快落土生根,遍地开花,甚至范仲淹也常常为小报供稿。冬天到了,新的蜂窝煤上市,引起了一阵热潮,王浮顺便在小报里提到了土炕,冬天越来越冷,土炕配蜂窝煤,简直绝佳。宫里传来消息,说仁宗试用了土炕和蜂窝煤,对这两样东西赞不绝口,也使得《和乐小报》更加顺利的进入了开封府的市场。

然而所有这一切的好消息,都抵不过一次谣言造成的成都府全城恐慌。

成都府位于大宋西部,毗邻吐蕃诸部,游牧民族冬天粮食不够,就经常到中原打草谷,一般从仲秋到冬初的几个月内,各地都会上报伤亡人数和损失情况。今年冬天来得更早一些,天气也更冷,边境的几个小城镇都受到了劫掠,消息传到益州府,竟不知怎的变成了吐蕃人要来攻打益州府。

周知府轻信谣言,决定高筑墙丶广积粮,他的理由也很正当,厢军和乡兵的战斗力根本就不够,没有人相信他们真的能保护得了成都府。

最先传出消息的是杨华的杂货行,他们这些商人走南闯北,也会跟吐蕃人做生意,虽然朝廷不提倡边境贸易,但天高皇帝远,有些小的榷场还是可以交易的,更别提私下来往了。

中原富庶,但牲畜和肉食不足,大多数人补充蛋白质靠的是豆腐,而且中原的马匹不如草原上的好,吐蕃所处的地势高,他们的牛马品质优良,山羊毛皮柔软,杨华祖上就是靠着倒卖成都府的粮食和吐蕃的牛马起家,後来才逐渐扩大范围,经营各类杂货。

秋末的时候,吐蕃一个名叫溧水部的部族夜里偷袭了另一个部落,将他们的人口马匹全都据为己有,溧水部的人乘胜追击,又相继攻下了附近的几个小部落,如今已经发展到宋人一县一城的兵力无法抗衡的地步了。他们的聚居地离宋人城池很近,因此时不时

就跑过来抢夺粮食和食盐,宋人不堪其扰,纷纷外逃。

流民渐渐变多,也像部落一样聚集在了一起,成为地方官员最害怕的不稳定因素,事实上,这几年来,由于赋税傜役的繁重,很多农民都失去了土地,成为了流民,全国上下爆发过许多次动乱,这也是促成庆历新政和後来的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梁通判一面下令厢军和乡兵戒备,安排了人去探查消息,一面同周知府理论,益州城的城墙足以抵抗吐蕃人的骑兵,益州又是天府富庶之地,粮食储备足够,根本不必下达那样的命令引起民衆的恐慌。

周知府一意孤行,根本不听他的话,任由这消息散播出去,就连王浮的祖父祖母都听说了这事,还在考虑要不要离开益州府回青神去。更多的离不开益州府的妇孺老人,将希望寄托在求神问佛之上,这两天,昭觉寺的香火都旺了几分。

梁通判那样性情温和的人,都被他气得数次在公共场合出言嘲讽,几次上书朝廷弹劾周知府。然而此时通信极慢,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城内一片骚乱。

整个成都府都笼罩在阴影之下,唯有王浮一点都不着急。

稍後为你更新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