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能够吃到偶像亲手做的东西, 自然是天底下一等一的幸福之事, 王浮吃了一大海碗阳春面, 把自己噎了个半死, 犹自遗憾,因为苏轼的手艺真的很不错,
如此简单的一碗面, 都能让他做得喷香四溢。
“苏哥哥, 没想到你的手艺这么好啊!”两人坐在小院的石阶上聊天,月上柳梢,清辉洒在地上, 照得人影朦胧。
“分别四年,总要有些长进, 论吃喝, 还是十娘比较擅长。”
相比四年前,苏轼的性格好像收敛了不少,以前不跟他搭话,他能滔滔不绝说上一整天,现在两个人静静坐着,她不说话,
他也不说话,于是天地万物皆沈默了。
事实上,苏轼的性格并没有改变, 只是在王浮面前端着,他爱听王浮的笑语声, 便由着她说。
两人时不时说两句话,都是分别这些年各自生活中的小事,王浮说着说着,便觉得有些困倦,头一歪,靠在了苏轼身上,还自己蹭了蹭,找了个舒服的姿势。
苏轼低头望她,觉得她像只小奶猫似的,懒散可爱。等她睡熟了,就把她抱到了房中,为她脱鞋盖被,并不避讳。
他做完这一切,长呼一口气,忽然觉得心中一块大石头落了下来,原来他的心思,已经这般明显了,粉饰不了,那就坦然接受吧。
第二日,两人下山,苏轼还要背她,王浮心疼他,坚持自己拄着竹棍走。回到家中,赵氏絮叨她两句,就拉着苏轼说“这孩子惯会惹祸,没想到爬个山都能把脚崴了,幸亏有你在,麻烦你了。”
“不麻烦,是我邀了十娘上山,自然要负责到底。况且她崴了脚,是我照顾不周,伯母不责怪我,已是万分大度了。”
“留下来用饭吗我让音娘做几道你喜欢吃的菜。”
“一夜未归,我还是先回家报个平安吧,多谢伯母盛情,轼明日再来。”
苏轼走了,赵氏立刻变了脸,拿起鸡毛掸子就要揍人,王浮把自己的伤腿擡起来,得意地说“我现在可是病号,阿娘,你忍心吗”
“我忍心!你与和仲出门,我也就不多说什么,他是个正人君子,约了你出门也只是游玩,万一哪天,你被什么心怀不轨的人约了出去,一夜不归,你知道我和你爹爹会有多担心吗!”赵氏一甩手,鸡毛掸子打在王浮坐的圈椅把手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王浮低着头,泪水如泄洪一般流下来。高中的时候,学校的校草给她递情书,约她去游乐园,那时候她正处于叛逆期,不服奶奶的严格管教,偷偷溜了出去,一个人在游乐园玩了一整天,晚上十点才回家,打开客厅的灯,吓了一跳。奶奶坐在地上,捏着她的情书,埋着头一直在哭。
父母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不论古今,养女儿的父母都会有同样的烦恼,既希望女儿过得开心幸福,又怕她们遇人不淑,遭到什么不好的事,所以教导她们,不要早恋,不要太晚回家,不要穿着暴露,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
“说你两句,怎么就委屈成这样我还没打呢——”赵氏见她哭了,连忙拿出帕子给她擦眼泪,“你这样哭,待会儿你爹又要训我了,哎呀,小祖宗,我不骂你了还不行吗”
王浮伸出双手把赵氏抱紧,带着哭腔说“以后不会了,我保证。阿娘……”
“保证就保证,抱着我做什么松手松手,你的鼻涕都蹭到我身上了。”
王浮听了,一时喷笑,脑袋在赵氏身上狠狠蹭了蹭,糯糯地说“阿娘,我要吃炒年糕。”
“你还想吃可不美得你——音娘,快过来把她给我拉开。”
“不嘛不嘛,多抱一
会儿,音娘去给我做炒年糕!”音娘笑着应“好”,十分自觉地出去了。
自从中贡书院开山授课,整个青神一下子热闹起来,许多外地学子慕名而来,王浮又紧跟潮流,在镇上开了书籍铺,除了售卖以往赵家书籍铺的东西,新加了教案整理和习题册,甚至免费为书院老师印刷他们以往的作品,以便于学子们全方位了解自己的老师。
整理者当然是书院成绩公认第一第二的苏家兄弟了。
苏轼天资出众,学习上却不曾有一日懈怠,他的笔记人人都想看,却不是人人都能看得懂的,因为他往往只写一两个字,重看笔记的时候就能根据这一两个字还原出来自己要记住的东西。他连抄书都是这样,只抄前几个字,旁人指着他抄下来的字,对他提问,他就能完整背诵。
既然如此,王浮肯定要物尽其用才肯罢休,不过苏轼也很配合她,甚至不肯收取酬劳,还是王浮强行要给他,他才收下的。
回到家乡的王浮,已经离开了所有的波云诡谲,开始琢磨起一些提高女性地位的东西。她一直都相信,在这个理学还没出现的时代,她可以稍稍改变人们对女性的态度,即使再微不足道,她也想去做。于是她在青神成立了“女学会”,教授贫苦人家的女儿医术丶纺织丶刺绣丶烹饪和算学等实用技术,让她们能够自力更生。
一开始没有人愿意来,直到王浮救了一个意外落水的女童,众目睽睽之下,她为那个孩子做了人工呼吸,脸色都已经变得青紫的孩子突然缓过气来,所有人都惊呆了,盛传她有神术或者巫术。
借着这个名头,才有几户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锅的人家把女儿送来上学,因为王浮承诺管饭管住管穿衣。她花了好几个月,亲自教那些十一二岁的女孩子读书识字,给她们讲自立自强的故事,帮助她们反抗重男轻女的家长的欺压。她甚至还让她们学拳脚功夫,用以自保,几个月过去,她们几乎是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但与此同时,王浮在外面的名声也不怎么好听了,人们都说她狠辣刻薄,说她喜欢多管闲事,搅弄是非。
她不在乎外人的看法,赵氏却几次在她面前落泪,求着她不要去女学会。王浮不肯,请求她谅解自己,赵氏拗不过她,只得退一步,让她出门都戴上帷帽,不要太过招摇。
王浮的名声不好听,一开始热衷于为她保媒拉纤的夫人们也都不见了,她倒是清净了不少,甚至觉得就这样过一辈子也没什么不好的。
女学会的宗旨便是“活出自我”,倡导女性把握自己的人生,不要囿于方寸天地,要敢于抗争,敢于争取。
因为戏曲逐渐在城镇中兴起,她找了几个文风绮丽的读书人,排了不少像《花木兰》这样的以古代或艺术形象为蓝本的女性题材作品,也排了《西厢记》丶《窦娥冤》丶《牡丹亭》这一类的以她前世听说过的大致故事为内核,加以改编的作品,还有神鬼题材的,类似《白娘子传奇》丶《倩女幽魂》这样的,在东京等大城市上演时,大受欢迎。
她也学着去写戏词,虽然自己天赋不佳,好在有个润色把关的苏轼在,简直是如虎添翼。
某天,他们俩讨论其中一句戏词时,苏轼提到,可以用柳永的词加以改编,其中意境或许会更为契合。她突然想起来,年迈的柳永如今还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像柳永这样的大家,如果死于陋室街巷,恐怕是时代的悲哀,于是立刻写信到东京的赵家书籍铺,请那里的何掌柜立刻找到柳永,接济一二。
消息传回来,已经是两个月后,信上说,柳永生了一场大病,正愁无钱买药,躺在床上等死,突然受到了赵家书籍铺的帮助,延医问药,安排住处丶衣食丶仆役,为免柳永心里有负担,何掌柜只说是想要拿
他的作品去刊刻卖钱。
王浮轻叹一声,又写信回去,请何掌柜不计钱财,尽力帮助柳永,为他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创作条件,若是柳永愿意,可以请他帮忙填改戏词。柳永怎会不愿意一家人的生计突然有了指望,就算是将到古稀之年,半条腿踏进了棺材,他也能再写出一首新词来。
因为女学会的活动和赵家书籍铺开遍各地的原因,她甚至还拯救了苏轼的姐姐八娘。当年苏轼远远望见程之才去烟花之地的事,他也曾对父母提起过,但苏洵和程氏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程之才是程氏娘家人,不论如何,婚后不会对八娘不好,他们俩的婚姻,也是苏程两家关系的延续,尤为重要,所以皇佑二年的时候,苏双宜仍然嫁给了程之才。
婚后一年,苏八娘生下一个儿子,但因为她身体本来就不好,年纪又小,这个孩子生来病弱。渐渐的,不知为何,程家大房的人对她的态度就变了,尤其程之才的父母,对她诸多挑剔,百般刁难。八娘生来性格纤弱,格外多思,程之才去了府城读书,不在她身边,两人本来就没有感情基础,强行绑在一起,只有些往日的表兄妹情谊,她在程家,可谓是孤立无援,兼之程家二房也在几年前搬离了眉山,苏洵夫妻更在青神,她无人诉说,只能闷闷不乐,独自神伤。
八娘唯一的爱好是看戏本,某日她在赵家书籍铺流连忘返,家里侍女跑过来催促她回家,说是程大夫人想喝冰酪,要她亲自去和乐楼取去年的竹叶冰做了冰酪送回家,被赵家书籍铺的掌柜听到了,看她哭哭啼啼地回了程家,觉得不对,便查明了八娘在程家的处境,给王浮报了信。
稍后为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