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王弗让苏轼去提醒苏辙, 完全只是友情提醒, 她不知道苏辙对待这种事的态度, 但她知道,历史上的苏辙, 三十一岁时就至少生了十个孩子, 三个儿子七个女儿,也不知是不是都是史氏一个人生的, 总之听着就很辛苦。
他的七个女儿,夭折两个, 剩下的五个听说都是苏轼给安排的婚事, 至于嫁给了谁,王弗也不清楚, 她记得的东西可没那么琐碎,记得这事,完全是因为当时宋代背景的电视剧盛行时, 网络上有过一个讨论, 说宋朝的嫁妆成本很高,高到苏辙这个官至宰相的名人, 嫁女儿时都要变卖自己的产业和田地。
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活到苏轼给苏辙女儿安排婚事那一天,她也不怕给苏辙的孩子负责高昂的嫁妆, 但小小年纪就生那么多孩子, 对史氏无疑是很大的负担。王弗对史氏的第一印象很好,听闻她在娘家的日子并不太好,希望她在苏家至少能过得轻松些。
与新妇见礼的时候, 王弗倒是很意外,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并没有像她当初一样,露出太多的疲惫神色,反而神采奕奕,如同栉风沐雨后傲然开放的红梅,容色逼人。
“嫂嫂好!”史六娘率先向她问好,王弗又是一楞,随即露出了笑容,拉着她的手,亲切地说:“唤我‘嫂嫂’也好,‘十娘’也罢,往后你我二人,就算是姐妹了。”
说着话,七喜就把准备好的见面礼送到了她手边,王弗亲手把盒子打开,露出里面一整套造型精美,颜色罕见的琉璃器具。
史六娘丝毫不掩饰眼里的惊奇和赞赏,有些惶恐不安地问:“这么名贵的礼物,嫂嫂还是收回去吧!容华受不起——”
史容华就是她的名字了,这个名字对于她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那是她继母为她取的,时下很多女子,连具体的名字都没有,都是排行或者小名丶代称这样的大众称呼,家里所有人都以为她没有名字,只有她和继母知道,她是有名字的,“容华”丶“容华”,多么美好的名字啊!这个名字,寄托了母亲对她的所有美好祝愿,也是她对自己独立人格的坚持。
“原来你叫‘容华’?很好听的名字啊,你来看,这琉璃盏,正是以花为形,与你的名字最是相衬,不送给你,还能送给谁?”
史容华低头一看,原先她并未关注琉璃盏的具体样子,此时看到,更觉得这琉璃盏巧夺天工,以花为盏,栩栩如生,仿佛冰雕雪砌的一般,一看就不是寻常人家能够拿的出手的,但王弗就这样随意地拿着,丝毫不在意,这也让她进一步了解到了这个妯娌的性格和家底。
王弗坚持,史容华便不再推辞,收下了琉璃盏,这时旁边的八娘开了口,笑道:“弟妹你不要怕,她家里就是做这个的,这东西在外头稀罕,在她那里却是不值什么的,稀罕的是她的巧思,你看这些花盏,到时候我们春日设宴,曲水流觞,正得用呢!”
八娘回到苏家,受到家人的关怀和王弗的影响,在待人接物上可谓有了长足的进步,她这一番话,既夸赞了王弗准备礼物的用心,又打消了史容华的顾虑,还暗中拉近了自己和这对妯娌的关系,着实让程氏自豪了一下,便也接话:“新妇不必顾虑,你嫂嫂一贯是这样的,待人接物都大方得很,你多与她相处,就不会被她吓着了。”
“是。”
随后八娘和苏洵夫妇都给了她见面礼,史容华一一道谢,仔细地收着了,经过这一个照面,也大致了解了苏家人的性格,大大松了口气,苏家人如她千万次幻想过的婆家人一般,待她很好。
饭后,程氏让王弗帮史容华诊脉,好了解一下她的身体情况,为她配一些滋补的食疗方子,这也是对王弗医术的认可和信任了。自她管了家里的厨房,不说别人,
程氏自己就能感受到自己身体素质的改善,以往总是失眠盗汗,近来也好多了,以往夏日总是吃不下饭,但有王弗带来的厨娘料理三餐,她竟也吃的不少,人自然就精神了很多。对此,她不是一无所知,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王弗欣然领命,给史容华诊了脉。史容华看着她对着一整面墙的各种药材忙来忙去,默不作声,等到王弗把一大包调理身体的药材递给她,她才回过神来,原来王弗是在给她看病。
她从小就很少生病,就算生病,也是靠着些土方子熬过去,如今看到王弗一个女子,都能如此娴熟地诊脉开方,一时有些恍惚,难道是她孤陋寡闻了?外头的女子都像嫂嫂一般厉害吗?
“嫂嫂,你学过医?”
“对呀,我学医十多年了,放心吧,我开的只是些补药,并不是你有什么病症,这一包,三日熬一次吃了便是,这一包,就要每天喝了,先喝上半个月,之后我再给你诊脉,随脉象调整用药。你的身体底子很好,只是有些营养不良,我让徐大娘多给你做一些补充营养的,你可得多吃一些,你这年纪,还在长身体呢!”徐大娘就是她从王家带来的厨娘之一,炒菜一绝,更有一手做糕点的好手艺。
王弗事无巨细地嘱咐着,忽然又捂着嘴笑了,自言自语:“瞧我这张嘴,‘营养不良’她也听不懂啊!”于是又换了常人能理解的话来解释,史容华一直恍恍惚惚的,也不知有没有听进去。
随后史容华就一直跟着王弗,听她介绍家里的情况,史容华呆呆木木的,总是直勾勾盯着她,弄得王弗都不好意思了起来。
许是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失态,史容华拉住王弗的手,十分诚恳地说:“我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又是初来乍到,全都仰赖嫂嫂安排。”
王弗以为她是初来苏家还不适应,自然应允了,只是史容华整天地跟着她,看她写字丶看账丶制药,做一些小实验,一脸的茫然换成了一脸崇拜,晚间吃饭都要紧紧挨着她,王弗给她夹什么,她就吃什么,连苏辙都被冷落在一旁。
苏辙看着他的新婚妻子,想起初见时对方冰冷的态度,与眼前所见对比了一下,竟然不知为何有了几分醋意。
苏轼在一旁憋着笑,这成了亲本来就不一样,现在终于能明白你二哥的心理了吧?
王弗倒不觉得史容华有什么奇怪的,一来她年纪小,王弗把她当做自家妹妹看待,二来王弗明白史容华恐怕是有了雏鸟情结,对她这个“大姐姐”格外依赖,也是正常的。她王弗打小就是“孩子王”,从小到大照顾兄弟姐妹都成了习惯,多一个少一个都不打紧。
晚间苏轼问她:“与弟妹相处得如何?”
王弗用力拧干了手巾上的水,递给他,先是埋怨几句:“这么晚了还要爬起来写字,真麻烦!”才又回他的话:“挺好的,弟妹是个温柔懂事的。”
苏轼把手上沾了的墨迹擦掉,才写了一篇文章的他激情澎湃,还很有精神,不想睡觉,便捉了王弗的手,把她拉到院子里赏月。
庭院深深,种着很多花草树木,左近有一丛翠竹,另一边是一棵海棠树,如今是夏日,正葱葱郁郁着。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芒,穿飞其中,好似星子落到了人间。
王弗打着呵欠,半倚在苏轼身上,本来他们都要睡觉了,苏轼忽然来了灵感,非要爬起来写文章,他自己写犹不满足,还非要拉睡得迷迷瞪瞪的王弗起来鉴赏。
两人坐在阶下,不一会儿,王弗就睡着了,苏轼便把她的头放在自己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抱着她,但看到她微微带着稚气的睡颜,又忍不住偷偷亲了她一下。
不知何时,聒噪的虫鸣和蛙声都渐渐变小了,而王弗已经沈睡过去
,只剩下瞪着一双大眼的苏轼,带着露水气息的风缠绕上两人的衣襟发梢,天地间都静悄悄的,好似只有他们两人存于世间。
若不是外头的梆子声惊醒了王弗,两人恐怕就在台阶上坐一夜了。王弗把苏轼拍醒,问他:“看月亮就看月亮,你看完了为什么不喊我起来?”
“什么叫‘看月亮’?我那是‘赏月’。”苏轼被她打断美梦,竟然壮着胆子反驳她了,“‘赏月’在于‘赏’的心境,又不在于看月亮的动作。”
这种浅显的道理王弗怎会不知?要不然也不会答应他出门了,只是傻气也该有个度吧?就这么坐在阶下一晚上,风寒感冒了怎么办?
实用主义和浪漫主义啊!
王弗浑身酸痛,不想同他理论,甩了他的手,拢了拢寝衣,回房睡觉了。这要是坐在台阶上傻傻地睡一晚上没知觉,明早上全眉山的人都知道他们夫妻不干正事,净做傻事了。
可第二天他们送走回门的苏辙夫妇,才知道,全眉山的人是不知道,苏家的人倒是全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