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不过很快他们就无暇八卦这些别人家的小事了, 因为去年的大雪灾, 今年夏天格外炎热, 四处干旱,就连王家挖了水渠丶安了水车的田地, 也有缺水的消息传来。
王弗联系过沈括, 沈周如今在工部任职,他们早就把水车的图纸献上去了, 然而杯水车薪,水车的安装选址需要很多专业人士, 造价也不菲, 工部官员里懂基层事务的也是少数。沈括为了帮他父亲处理这些事,早就把学业搁置在一边, 到各地亲自指导工作了。
与此同时,益州知府张方平向苏洵发出了邀请。此前,一直在南方作乱的侬智高, 受到杨家将传人杨文广及大宋名将狄青的相继围剿, 势力范围急剧收缩,无奈退出经营已久的邕州, 向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理撤退,在特磨寨落脚时, 被新任邕州知州暗中安排的密探, 得知了他们的下落,侬智高匆忙逃窜,留下了他的亲人, 悉数被捕,押送至开封府囚禁。侬智高退居大理后没有什么大的动静,许多人猜测他已经身亡,但他对宋廷造成的巨大打击,使得邕州丶宾州丶桂州丶广州等地一片狼藉,百姓苦不堪言。
张方平尚未到任益州之时,就有谣言称侬智高将进犯益州,益州代理知州急忙调兵遣将,高筑城池,而张方平在路上就把被调往益州的兵士一一遣返。到任之后,正值上元灯节,他大开城门,三夜不闭,又派人捉住了造谣此事的边境翻译官,因此在蜀地树立了极高的官声,深为蜀地百姓所信任。因而,他的邀请,对于苏洵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一直以来,苏洵并非没有出仕的机会,只是他屡次落第,不喜欢刻板的考试选拔方式,为人又太过刚烈,不知转圜,上官或许会欣赏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却一定不喜欢他这么一个有自我坚持还容易顶撞自己的下属。张方平邀请苏洵,一方面是为了他,另一方面却是为了苏轼和苏辙。
苏家兄弟的才华早已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他们在《和乐小报》丶《太平廷报》上屡屡发表文章,而这两份报纸,更是官场中人一定会看的报纸,早有人想要把他们揽入麾下。但显而易见的,在尚未取得功名之时,苏洵是不会让两个儿子掺和进党派的争端之中的,他们就一直低调地生活在乡下,对于外界的招揽不管不问,直到张方平的邀请送到苏洵手中。
张方平有极好的官声,为人慷慨有气节,在朝中也是立场相对中立的一位大臣,再加上他如今是蜀地的父母官,苏家三人若要为官,必然要经过他的手,如今他盛情邀请,必然是为了一年多以后的大比之年,看苏家兄弟的年龄已到,应该会在这一两届参加。
虽然府城离眉山并不算远,但搬家还是一件需要慎重考虑的事。苏洵本不想全家人都去府城,从他的角度考虑,最好就是他们父子三人单独去,如果能得到乡试的免试资格,直接参加礼部的省试很好,不能的话,他们就按照正常流程往上考就行了。
奈何苏家兄弟都是新婚不久,要让他们毫无怨言地离开温柔乡,还真是挺不容易的,最终的协商成果,还是一家人一起去。
好在由于水泥的逐渐普及,益州各地道路改善了许多,再加上王弗本来就在府城住过好几年,王家有庞大的庄园和广阔的田地在府城,找个三进三出的房子租下来,并不是什么难事。
在府城定下来后,家里的女人们安顿行李,苏洵自然带着苏轼和苏辙前去拜访张方平。苏轼此前和王弗出门赈灾时也见过张方平一两次,再见张方平,丝毫不见寻常年轻人的拘谨。一番深入交谈后,张方平审视着这父子三人,心中也不由感到天下英才辈出,大宋官场,恐怕又要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了!
张方平对于苏轼和苏辙的喜爱溢于言表,而苏洵此番带来了他精心磨砺多年的着述《权书》
丶《衡论》,论为政之道和战争的道理,张方平读罢,连连抚掌称赞,盛誉苏洵的真知灼见。
苏家父子很快就在蜀地官场树立了名声,也获得了直接参加礼部考试的资格。而此时,离明年礼部的初试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苏洵就带着两个儿子在各个友人家里走动,也算是对他们两人的一种锻炼。男人多的时候,必然是有酒的,苏轼的酒量不见涨,酒瘾倒是越来越大,曾经是可有可无,现在到了每顿必须小酌两杯的地步了。
王弗拿他没办法,好在他知道分寸,又有酒量的天然限制,外头度数不那么高的粗酒他都是三杯倒,王弗酿的经过蒸馏的烈酒,他就更受不住了。不过他在外头也结交了一些朋友,每每单独出去赴宴喝酒,就忍不住把人家的酒同自己的酒进行比较,某日兴致一来,竟写了一篇赋,用来描述他家自酿酒的醇美之处。
王弗光顾着欣赏他的文章,程氏却是吓出了一身冷汗,当即命令他们夫妻俩千万不要声张,悄悄销毁此文。王弗这才记起来,民间不许私自酿酒,苏轼这个“大嘴巴子”,险些闯了祸事。
然而,管得住嘴的苏轼就不是苏轼了,又一次赴宴,他醉酒后,当众把自己的文章念出来,同行者觉得他文采出众,连忙拿笔记下来,谁知通篇一看,竟发现他家私自酿酒的罪过。有好事者把他的文章送给张方平看,张方平读罢,哈哈大笑,把他叫去询问,却是问的,他家里的酒是否真的出自他那巧手慧心的娘子之手。
苏轼老老实实认了,张方平却说:“我与你家娘子私交甚笃,怎么不见你家娘子送我两坛酒喝喝?莫不是专门瞒着我这老匹夫?”
苏轼何等聪明,立刻就明白了张方平的意思,这私自酿酒,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只不过是自酿自喝的酒,哪里还需要劳动官府来责问?回了家就和王弗说了这事,让她送两坛酒到张方平府上。
这时已经是九月初,马上就是重阳节了,经过他这么一提醒,王弗十分麻利地跑回王家在城外的庄子,打开酒窖,上千坛酒映入眼帘,苏轼差点被吓死。
知道娘子你胆子大,没想到这么大!
这些酒都是往常丰年的时候,每年酿一批,累积起来的,荒年或者有灾害的年份,王弗可不敢拿珍贵的粮食去酿酒。再说了,这些酒也不都是粮食酿的,反正含糖和含淀粉的东西大多可以拿来酿酒,而她又掌握了几乎是当今最先进的酿造技术,出酒率高,浪费的原料少,才有了这么一大酒窖的酒。
重阳节王弗送出去的礼物,就是这些酒了,不过大多是送给她的那些长辈朋友们,毕竟重阳节也有敬老的含义在。
仁宗也收到了王弗送来的礼物,甜蜜蜜的青梅酒,听说欧阳修收到的是味道十分香醇的高粱酒,怎么到了他这里,就是小孩子才会喜欢的青梅酒呢?
对此曹皇后倒是有些见解,她觉得王弗就是故意的,青梅味涩回甘,酿出来的酒是甜的,她觉得王弗是想说,当下看起来有可能是苦果的东西,说不定经过合理的酿造和时间的沈淀,就会变成回味甘美的东西,比如航海。
这可实在“冤枉”了王弗,她送仁宗青梅酒,完全是暗示苏轼是她的青梅竹马,将来入了朝堂,希望仁宗多多关照一下他。曹皇后会曲解她的意思,实在是由于航海事业进行得并不怎么顺利,仁宗也在为此烦恼。
主要是大宋的海船制造,还没有突破性的进步,远洋航行暂时只是个美梦,更何况沿海还有贼寇,海上还有风浪,航线也未探明,沿线国家对大宋的臣服也还不够,这都是需要长时间探索和经营的,并不是一时之功能够解决的。
消息反馈到王弗这里,她又开始劳心劳力,挖空心思去想那些有关航海的知识了。她是个学霸没
错,但海船制造她可是一点都没接触过,甚至于,她前世人生中最接近大海的一次,是到上海去参加数学竞赛,黄浦江都只看到过一截儿,海轮?轮渡都没坐过。
苏家在府城租的房子离王家的庄子很近,这也是王弗的私心。得知她到了府城,王家人呼啦啦都跟了过来,她就更如鱼得水了。本来家里就没有多少事情需要她做,史容华来了之后,她又主动分权,把中馈事交了一部分给她。
程氏对此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她已经摸清了王弗的脾气,也知道她想要追求的东西,完全不在闺帷之内。因为王弗带她去王家的庄子逛过,看到井然有序丶干净整洁的孙家庄,看到那里人人都捧着书报,人人都有一技之长,人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抱负,程氏都开始佩服王弗了。她是一个天生的创造者,创造衣食住行的奇迹,也创造精神文明的奇迹,这是程氏在古代圣贤身上才能看到的东西,如今却在她的儿媳身上闪现了光芒。
程氏彻底改变了对王弗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