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其他 > 宋穿之东坡妻 > 第130章

第130章

八月, 苏轼和苏辙下场考试, 一入贡院, 就是好几天,程氏每日望天, 盼着天气不要太热, 也不要下雨,以免影响到苏轼和苏辙的发挥。王弗知道这次考试的最终结果, 自然是悠闲自得,打理着陶然居新品上市的事情, 而史容华, 她性格本就淡定,看王弗漫不经心, 渐渐也就定下了心思,继续和王弗研究新画法。

每到秋试的季节,整个东京就成了诗文的天下, 街头巷尾丶茶楼酒肆, 到处都是讨论这场考试的人。他们对各州府才华出众的人了如指掌,样貌丶籍贯丶家庭情况丶文章风格, 都能拿出来剖析成一篇大长文,然而苏轼和苏辙是没有参加过乡试的, 仅凭一些曾经发表过的文章, 也很难让人一下子注意到,他们也在此次考试的举子之列。

当然,比八卦更活跃的是婚恋市场, 打算榜下捉婿的人天天在贡院外头徘徊,比举子家长还忧心他们的考试成绩,就等着他们快快考完,把新科进士收入彀中。

八娘还以此戏弄过王弗和史容华,毕竟如果不是先下手为强了,过几天被“抓走”的人中,肯定有她们的官人。

王弗回她:“将来小石头金榜题名,你的任务可比我们更艰巨啊,于千军万马之中挑选出来一个温柔贤淑丶合心合意的娘子,不啻于蟾宫折桂吧?”

史容华哈哈大笑,连八娘都忍不住拿着帕子去打她。

不过,这一次考试是府试,之后还有礼部的初试和覆试,最后才是殿试,这一连串考试一直要持续到明年四月,到那时还在考中之列的,才是新科进士。

结果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苏轼与苏辙双双考中,名次还很靠前。苏洵为此十分高兴,定了樊楼的席面来庆祝,全家人换上新装,一起出了门。

府试成绩出来,全城自然是一片欢腾的景象,樊楼更是座无虚席,到处都是讨论在这次府试中冒头的士子的。

几人走过人群,预备上楼去,便听见熟悉的乡音,回头一看,一群学子打扮的人正在聚会,大概是包不起楼上的房间,所以只在人多嘴杂的一楼占了个角落的桌子。但也是苦中作乐,有饭菜美酒,倒也是怡然自得。他们的口音与苏家人极像,言语之中,也透露出,他们是来自蜀地的举子。

“这苏家兄弟果然高中,真是我眉州人的楷模啊!早年我看到《和乐小报》上的文章,只觉得他们略有文采,只是机缘巧合才登了文章,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们如此年轻,真是后生可畏,才短短几年,写出的文章就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今更是一举过了府试,想必明年必能金榜题名!”

王弗瞧了苏轼一眼,受到同道赞扬,他果然喜形于色,就差没上前与之同饮,赋诗相和了。

那群蜀地的学子又讨论起考题丶考官之类的话题,苏家人便不再驻足,上楼去了。正要进入包间,忽然有人迎面走来,略有些迟疑地问:“子瞻?”

苏轼一看,竟然是章惇,他带着一群朋友,应该也是订了楼上的房间。

“章兄,你们也是来樊楼庆祝的?”

“是啊。”章惇向他身后一看,站着老少妇孺一大群人,便先和苏洵丶程氏打了招呼,又拉苏轼和苏辙跟他一起去吃饭:“子瞻,我这些好友都是此次府试中高中了的,才学过人,各有千秋,不如你们也来,咱们切磋切磋?”

苏洵点了点头,放两人去隔壁吃饭,这官场上多个朋友就多个助力,章惇此人他也听说过,从小就不同寻常,学问广博,品性真率,兼之家世不错,所以在这一届举子中很受看好,苏轼兄弟俩与他交往,没有坏处。

苏轼和苏辙进了包间,房间里还坐了另外几个人,这群人的年纪参差,二十多岁到三四十岁都有,苏辙

倒成了他们之中最小的了。

章惇十分热情地为两人介绍他的同伴,大多与他一样来自福建路,也有几个开封府丶河南府的。来自洛阳的程颢和程颐是所有人中名气最大的,因为他们是大儒周敦颐的学生,程颐并没有参加这一次的科举考试,因为他早在二十四岁时就来到了开封收徒讲学,受到多方赞扬,并不需要参加考试,就能入仕为官。

另外还有福州的林希丶林旦丶林邵丶林颜四兄弟,他们都参加了这次的考试,并且都通过了,尤其林希,他是解元,被认为是今科状元的有力人选。章惇还很遗憾地说:“吉甫今日有事没来,他也是咱们福建路的。”

他口中的“吉甫”,名叫吕惠卿,是福建泉州人。往往一个地方出来的很容易拉起帮派来,他们这一群人,就大多来自南方,以福建路举子居多。

文人相交,自然是谈论学问比较多,苏轼也不是性格拘谨的人,很快就融入其中。在所有人里,他最欣赏章惇的大气豪爽,林希的敦和有礼,程颢则是个说话温声细语,从不疾言厉色的人,当做长辈尊敬还差不多,不像年轻人一样,能互相开玩笑。

酒到酣处,众人开始吟诗作赋,苏轼下笔有神,三步成诗,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苏辙虽然内敛少言,但论作文,苏轼不及他严谨端方,像苏辙这种年少老成的,就很容易受到年纪较长的人欣赏。

大家又说起明年春天的会试,如今的礼部侍郎是欧阳修,他一向推崇文风平易丶内容充实丶感情真挚的文章,多次在《太平廷报》上发表过文章,还受到过仁宗的激赏,因此这两年,大家都开始努力练习此种文风,在座诸人,都是对欧阳修的文章有所研究的。

程颐说:“其实想在《太平廷报》上登载文章也不是什么难事,我看,这些报纸上的文章,以实用性为重,少见文采斐然丶辞藻华丽的,司马公也是支持欧阳公的,你们若想入了欧阳公的眼,不如按照格式写几篇文章投到官报署去,我在那里有几个朋友,可以帮忙通过初步审核,至于能不能刊登,得看你们的。”

这几年各地小报频出,在座的大多数都有刊登文章的经验,不过都是在地方性报纸上,只有苏轼和苏辙在《和乐小报》上登过文章,只是他们不出名,读者一时想不起他们,也不过感叹几句便放下了。

“登报是个不错的想法,至少能积攒名声,不过,我更看好《和乐小报》,《太平廷报》上的文章并不讲究什么文采丶深度,大多是官府的书吏撰文,如果想要闯出名气,还是《和乐小报》这种各地都有,销量又高的报纸好。”林希平时也喜欢读报,他最喜欢的就是《和乐小报》。

有人说:“《和乐小报》上山精野怪的故事太多了,读这个报纸的大多是有两个闲钱却没什么高雅消遣的富人,恐怕低了格调。”

苏轼看了那人一眼,心中有些不悦,作为《和乐小报》创始人的官人,参与过最初报纸编纂的一份子,他最讨厌人家说《和乐小报》“没格调”,老百姓都爱看,怎么就没格调了?

“人看是人话,鬼看是鬼话,心中只有鬼魅魍魉,看到人家的文章,自然不会有神仙诸佛。”

“你——”那人听了他这话,愤然而起。

在座的都是文化人,这种程度的影射自然都是心知肚明,只是他们与苏轼初识,虽欣赏他的才气,但感情上还是偏向先来的人的,于是都沈默不语。只有章惇走过来向苏轼敬了一杯酒,对他说:“子瞻来自蜀地,自然对同为蜀人所创的《和乐小报》与有荣焉,慎之说话不中听,我代他向你赔罪。”

说罢便一饮而尽,苏轼也只能卖他一个面子,饮下道歉的酒,将这事翻过篇去。

那个叫做“慎之”的人,

后来就一直离苏轼兄弟俩远远的,不肯与他们说话了。章惇看气氛不好,赶紧叫了歌伎进来,吹吹打打,一阵缠绵动听的歌声便飘飞出去,唱的正是柳永新写的词曲。

苏轼自顾自饮下一杯酒,忽然苏辙凑过来,眉头紧锁:“娘子她们就在隔壁,我们却在这里听这种靡靡之音,不太好吧?”

苏轼立时寒毛直竖,僵直了身子,想起喝醋如饮水的王弗,还有她当日的告诫,连忙对章惇说:“子厚兄,我爹娘在隔壁,咱们却召了歌伎,这于礼不合啊!”

章惇却有些醉了,拉着他的手猛拍了两下,安慰道:“这有什么?年轻男子聚在一起,召伎奏乐都是寻常事,令尊想必也是见识过的,这樊楼啊,精妙之处就在于他们养的这群歌伎。怎么样?她们唱得不错吧?”

苏轼却不敢再待下去,连忙向章惇告辞,刚走到门口,门外便有行菜的小厮高声喊:“大官人,隔壁房间为你们点了一份烧猪蹄!”

章惇让他进来,众人知道隔壁坐着苏轼的家人,都哄笑起来,调侃起了苏轼和苏辙。

“这成亲太早,就是如此!”

“子瞻一副抖抖索索的样子,难道惧内?”

“子由啊,你不惧内吧?”

苏轼和苏辙对视一眼,夺门而出。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