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其他 > 宋穿之东坡妻 > 第132章

第132章

又是一岁年节时, 这一年苏家在东京过年, 意义格外不同。

自入冬月, 就一直大雪不停,每日清晨, 苏家人都是听着外头清理街道积雪的杂乱忙音起来的。城市里的人, 明显没有益州府城外孙家庄的人起得早,除了赶早上朝点卯的官员们, 卖酒菜点心的铺子都比平时开门晚。若是裹了长袄出门去瞧,就可以发现, 街上稀稀落落地走着懒散的城市居民, 偶尔一辆马车经过,都是小心翼翼的, 生怕马蹄打了滑。熙熙攘攘的街道便这样冷落下来了,只有少数几个酒楼瓦子还顾客盈门,大型集市上才看得见挎着篮子出来采购的人们。

王弗穿了一身银红色镶毛边的小袄, 又轻又薄, 花色只是简单的海棠缠枝,却引来路人频频侧目。

苏轼站在她身侧, 同样轻薄的皂色直直,外头套着件深色道氅, 样式也极简单。

“你做了这么两身衣裳, 偏偏拉着我出门来,是故意引人围观的么?”

王弗的手插在毛茸茸的护手里,宛若最正宗的东京城“笼袖骄民”, 挽着苏轼的胳膊,坦然地穿街过巷,笑着说:“苏哥哥今日生辰,自然要好好庆祝一番。”

这两身衣服,是她新研究出来的羽绒服,用封闭性最好的布料做面,最轻柔的鸭绒填充,精工制作,既保留了宋代服饰的形,又线条流畅,十分贴身,起到了很好的保暖作用。更何况他们里面还穿了细羊毛做的秋衣秋裤,鞋里填了最保暖的毛皮,又是步行,全身都在发热。这种衣物暂时还只有王弗的亲朋好友有个两三件,她是优先送老人和妇女,像范纯仁丶沈括这样的年轻人,都没能分得一件。

“庆祝生辰?为何不在家里?”

苏轼的生辰在十二月十九日,他今年虚岁二十一,事实上他才刚刚度过十九岁,不过古人崇尚长寿,他这样平白无故地加了两岁,还一直被人羡慕呢。

今日,是他二十岁的生辰,真正意义上的弱冠之年。

“外头热闹呢!”王弗笑意嫣然,苏轼便知道她这是在家里待得太久,想寻个由头出来逛逛。没办法,前些天一直大雪纷飞,为了安全,程氏都不许他们出门了,连苏洵收到的各方邀约,都一一推辞了。

王弗和苏轼一起进了和乐楼,这里的掌柜与他们相熟,看见他们来了,热情地迎上来,问道:“十娘子,今日是在小山月用饭?娘子吩咐的,都准备好了。”

“好,多谢,你忙吧,我们自去。”

“你提前安排过?是什么?”苏轼兴致盎然,追着她问,王弗却是笑而不语。

苏轼轻轻捏了一下她的手背表示不满。

等两人进了包间,苏轼才发现房中已经备好了火锅,就等着他们入座,而房间中央多了一个台子,一块白色的幕布挡在正中。

王弗让他坐在桌旁,自己躲在了幕布后,捣鼓了一阵后,忽然一声轻咳,“铛铛”敲了两声小锣,便见幕布后“走”出来一个人影,尖着嗓子喊:“苏哥哥!苏哥哥!”

苏轼莞尔,知道这是她精心准备的布偶戏,之前看到她手上套着眉目丶手脚俱全的布娃娃逗弄小石头,没想到现在拿这东西来哄他。

这边又冒出个高一点的男装人偶,粗声粗气地回:“王家妹妹。”

“叫我‘十娘’就好了!”

“好,十娘会医术吗?读书吗?最喜欢的诗人是哪一个?”

“……”

初见时他鲁莽青涩,她灵动活泼,那时候两人都未曾想过,会成为彼此的另一半。

王弗忽而变换声音,把小时候两人的相处细节描述出来,绘声绘色,苏轼一下子就看得入了迷。

一时回望,才知道当初的自己如何迟钝,明明早已把对方放在了心上。

“听说晴天打伞会秃头。”

“娇气包,怎么又打着伞?”

“愿十娘平安喜乐,一生顺遂。”

“冬寒,望善自珍重。”

“青李芬芳,酸杏解渴,家花不如野花香。”

“但将此景与十娘共赏。”

“十娘!好久不见!”

声声句句,都是他们相处的点滴,同样镌刻在苏轼的心底,从不曾染上尘埃,或许并不热烈跌宕,却是属于他们的共同记忆。

王弗一个人在幕布后自言自语了半个时辰,苏轼认真地听着,最后终了,他听见王弗说:“苏哥哥,我一生不信神佛,唯独你,我愿意求来生。”

一滴泪水落在穿着红衣的小布偶上,王弗心中怅然,如果可以,她更不想要的,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今生。

然而这话并不能宣之于口。

苏轼来到幕布后,轻柔地吻过她的眼睛和泪痕,抵着她的额头,说:“阴阳自有定数,我不要你求来生,折了你的寿数,只求能与你相伴相守,哪怕折了我的寿也可以。”

王弗倏忽一笑,揪着他的耳朵向两边扯了扯:“苏哥哥,你可真傻,你今日生辰呢,说什么‘折寿’?”

“呵,有十娘在,想不长命百岁都难。”

“少吃肉,多吃菜哦,乖。”

“……”

这一年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年底收到陶然居的送来的年终总账,程氏一阵眩然,她自己持家多年,从没想到一个酒肆的利润能这么高。李书文跟她报账,她才想起来,为了照顾怀孕的史氏,她已经把陶然居的事全都交给王弗了。

程氏自愧弗如,此后便不怎么过问陶然居的事了,专注督促苏轼和苏辙的学习,以及照顾史氏的饮食起居。

嘉佑二年正月,礼部举行考试,礼部侍郎欧阳修担任主考官,王珪丶梅挚丶韩绛丶范镇担任副主考官,另外有欧阳修举荐的国子监直讲梅尧臣,担任判官,这些人都是当朝文学名家。主考阵容一出,学子之间热议沸腾,为之一振,苏洵更是大笑不止,他坚持多年,不愿附庸原先那种内容空虚丶无病呻吟的文风,教导苏轼和苏辙更是一向以欧阳修等人的文章为例。而王弗与欧阳修常有来往,苏轼兄弟俩也经常去欧阳修家请教问题,早知他有革新文风的意愿,这次主考,无疑是最好的机会。

礼部初试考诗赋丶论丶策和帖经,考试在贡院里举行,完全封闭,考生要带干粮,在里面待上好几天。干粮的事不必担心,王弗做了一些方便面,又弄了卤菜和干菜。冬日天寒,朝廷也不会故意虐待学子们,一口热水还是能提供的。而且之前王弗还“无意”中跟欧阳修提过:既然现在有了蜂窝煤和煤炉,那为什么不给贡院里不多预备一些?以免到时候冻僵了学子们,影响他们的正常发挥。

果然苏轼他们打听考场情况的时候,就看到了运蜂窝煤进去的煤车,王弗又十分贴心地在《和乐小报》新年特刊上用了一整版讨论科举考试的经验和须知,提醒学子们注意考场的通风和个人保暖,还顺便推广了一下和乐楼的“状元套餐”。这一期新年特刊销量大增,并且名声更为远扬,许多曾经看不起《和乐小报》,认为它内容琐碎丶太多志异故事的士人,开始对它有所改观,《和乐小报》收到的稿件也越来越多了。

苏家人在考场外焦急等待,苏轼和苏辙倒是心无旁骛,专心答题,考场里果然十分温暖,很多有过丰富考试经验的学子,都热泪盈眶了,为此在心里默默歌颂了他们英明神武的官家和主考官欧阳修一番。

苏轼和苏辙出了考场后,与好友们依次告别,便看见苏洵丶程氏丶王弗丶苏八娘都挤在贡院门口的人群里,朝他们挥着手。

两人连忙跑过去,忽然身后一阵骚动,一个面色蜡黄的考生笔直栽倒,好几个年纪大点的考生也走不动路了,跌在地上懒得动弹,拦住人群的卫兵们也动了恻隐之心,稍微一放松,外头乌泱泱的迎接考生回家的人们一拥而上,场面十分混乱。

虽然人声鼎沸,倒也是乱中有序,毕竟也是有文化丶有教养的读书人家出来的。

王弗挤过人群,向苏轼伸出双手,苏轼握住她的手,两人相视一笑。

随后休养了两个多月,苏轼和苏辙把试题和自己的答案都默写下来,苏洵对他们的答卷进行了分析。前两场诗赋和论,苏轼答题有些敷衍,不如个性稳重的苏辙,答得工整严密,苏洵觉得可能他的成绩不算好。后两场策和帖经,都是苏轼最擅长的,尤其他记忆力好,又常常抄书,默写,对各种经书典籍倒背如流,还有年龄的优势,苏辙自然比不上他。总而言之,他们俩的答卷都是上乘,并没有什么大的错处,这次考试的成绩,只会高不会低。

王弗又嗅到了学大家,让他们对试题进行分析,搞了答题总结和推荐书单,等考试成绩一出,她就把这套“参考答案”发出去,想必到时候又能大赚一笔。事实上科举考试的题量非常大,能够把所有题目都背下来的,也就是苏轼这种记性好又擅长背书的人才能全部默写下来了。

不对,似乎还有个张方平,听说他是天生过目不忘,看过的书从来不用看第二遍。

三月,礼部初试的成绩出来,果然如苏洵所料,苏轼的前两门考得不如苏辙,但也在前列,后两门却是出乎意料的好:策试考了第二,帖经考了第一,所以他的综合成绩在几百人中,也是十分靠前。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