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接下来是礼部覆试, 这一次,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春秋》这本书他读得透彻, 回答《春秋》中的问题对他来说十分简单, 但有些同科不知道他的实力, 又打听到他娘子与欧阳修来往甚密,于是就有了一些不好的流言。
甚至有人拿他初试的成绩说事, 因为他前两科并不出色, 便要质疑他后两科的成绩。
“蜀地粗鄙之人,怎么可能获得这样的好成绩?”
“以往籍籍无名,也不见名儒宿士推介他,如果没有作弊, 我都不信!”
“他弟弟苏辙才十八岁, 第一次下场考试, 就有这样的成绩,我不服!”
流言顿起,人们开始挖掘苏轼和苏辙的过去,有人把他们以往的诗文拿出来分析, 甚至连苏洵也不能幸免,结果人们却发现, 这一家三父子,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根本就不是什么无名之辈。
苏洵和苏轼有多篇文章发在《和乐小报》上,因为涉及的东西比较深奥庞杂,以前注意到的人不多, 现在回看,才领略到其中深意。
舆论一下子反转,王弗还没来得及反应,人们便开始追捧起苏轼和苏辙了。欧阳修从阅卷的试院里出来,听说这场闹剧,反而拈须大笑,对身边的人说:“老夫以诗文字画购得陶然居美酒三两,却让世人误会,我这是收受贿赂了,十娘若是知道了,定然是诚惶诚恐,不敢再卖酒给我了!”
“既然众人不服这座次排序,那老夫便把苏子瞻的试卷拿出来,供诸君赏阅,若有半分不满,可以直接到我面前来提出异议。这篇文章,确实当得这样的名次,若不是老夫以为这是子固的文章,一定会直接判为第一,而不是屈居第二了!苏轼此子,日后必定超过老夫,三十年后,恐怕无人再谈论老夫了。”
欧阳修是公认的文坛盟主,他的话一传出去,天下人都知道了苏轼这个来自偏远蜀地丶才华横溢丶不输欧阳修高徒曾巩的青年,开一始热情称赞他在策论考试中所写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
一时间,苏家父子誉满天下,就连陶然居的美酒,也被人们私底下称为“状元酒”,被人抢购一空。
三月底,礼部考试合格者参加殿试,仁宗看着崇政殿下站着的新科士子,对大宋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在此之前,他召见过欧阳修,了解到了这些士子中的优秀者,这一科选出来的准进士,几乎是历届水准最高的,才华出众者数都数不过来。
通过策问对答,仁宗排定了最终的次序,苏氏兄弟并不在前三名之内,但名次也不低。仁宗回到后宫,对曹皇后坦诚:在他心里,器宇轩昂而富有才华的苏氏兄弟,或许更值得期待,因为他们如此年轻,拥有无限的可能,他们的身边,还有一个最大的变数,这个人,脑海里掌握着改变整个世界的知识和力量。
人们相信,年轻的苏氏兄弟并不仅仅只有他们那个名次的实力,因为他们还能继续成长,而且人们也愿意给他们时间,见证他们的成长。
嘉佑二年四月十四,苏家兄弟金榜题名,第二天的各大报纸都将这一次的三百多名新科进士名单公布了出来,还大致介绍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只有《和乐小报》与众不同,重点介绍了一甲和二甲的进士,还请他们谈论自己学习和考试的技巧,其中两位被质疑“走后门”的新进士,则拥有一整版的地方登载他们的优秀诗文,中缝里写了一则通告,十分霸气地宣布:
“苏轼苏子瞻是我女婿。”
于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将来《和乐小报》要大量登载苏轼和苏辙的文章,无人有权置喙。
王弗和苏轼却根本不管这些琐碎的事,金明池的春游大军,热闹得很,苏轼已然考中,
学习压力一下子没了,夫妇俩开始故态覆萌,游山玩水不亦乐乎。
他们俩常去相国寺,那里既有热闹的集市,也有一些开坛讲学的文人学者,两人混迹在人群中,观察着民生百态,也在不断学习。
这一段时间,相国寺讲学文人中,最出名的一个叫做张载,字子厚,今年三十八岁,也是嘉佑二年新科进士中的一个,他擅长讲《易》,受到了文彦博的赏识,也求教过欧阳修,但他与苏轼没有交集,所以两人并不相识。
王弗也是偶然看到了拥挤的人群,才临时起意过去围观的,听了一会儿,觉得他讲得非常好,于是问身边的人:“这位是?”
“这你都不知道?他是横渠先生张载啊!”
王弗一时震惊,她当然知道张载——程颐和程颢的表叔,关学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比起他的身份,更出名的应该是他的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句话,被称为“横渠四句”,是历代读书人奉为圭臬的名言警句,代表了中国读书人的一种理想和风骨,就连王弗这个理科生,也是万分赞同的。
既然遇上了大学者,就不能不去收集一下他的字画作品,王弗想着,既然是同科进士,也都算作欧阳修的门生,于是提着点心跑去见欧阳修。
“无事不登三宝殿,十娘,前一段时间如此避嫌,不登老夫家门,如今怎么自己来了?”
王弗哈哈大笑:“欧阳公知我,我就是这般世俗市侩的人。前段时间,您是考官,我家官人是考生,自然要避讳,如今我有事相求,自然登门告罪,请欧阳公原谅我这个小女子吧!”
“说来你前段时间送来的苦丁茶,真有奇效,我日日饮用,现在身子好多了。不过我听说这苦丁茶是宫中贡品,前两年才被进献给官家,不仅产量极低,而且很难觅得,你是哪里得来的?”
“听说南方气候温暖,一年可以种两季作物,所以七八年前,我爹爹就派人去了广西一带,开辟庄园用来种植一些家里研究的作物和药物,收成极好,也在那里扎下了根,苦丁茶在旁人那里,或许难得,在我这里,却是极容易的。那里的土人和深山部族的人,都喜欢与我们的商队交易,外人或许看着他们害怕,但他们也是我大宋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需要有人帮助,只要和他们成了朋友,找一些苦丁茶,还是很简单的。”
在北宋时期,南方的深山密林中生活着很多土人,他们不被汉人接受和认可,也因为其神秘性而让人闻风丧胆,其实他们的生活也很糟糕,缺少衣食丶药物和食盐,让他们过得很艰难。
七八年前,王弗开始研究杂交作物,为了提高产量和寻找更好的作物植株,将一部分产业挪到了广东广西一带,也与当地人形成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她在南方有十来个庄园,都是按照孙家庄的模式建立的,收养并教育了很多当地孤儿丶弃民,最早在孙家庄学习的学生,也成了那里的老师,将王弗传授给他们的知识技能传播出去,受到了热烈欢迎,威望极高。
但这一切都在暗中进行,甚至瞒过了皇城司的耳目,因为这是她的退路。如果苏轼将来注定要一路贬谪至天涯海角,那么她提早在南方布置,改善一下南方的情况,研究出针对南方瘴疠丶水土不服等病症的药物,或许能够帮助那些与他一样,被贬谪到南方的旧党官员。
她现在直接对欧阳修说,是因为欧阳修是旧党领袖之一,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清廉正直,没有什么积蓄,一朝贬谪,连饭都吃不饱,王弗希望欧阳修能够对南方的情况有所了解,将来她也可以帮助那些人。
“你说得对,南方土人也需要教化,与汉人冲突,并非他
们生来所愿,没想到子源兄还有这样的远见卓识,真是令人钦佩。十娘,多谢你了。”
“欧阳公不必客气。我今日不就有事相求了,你可得帮帮我!”
“哦?何事如此焦急?”
“其实也不算什么急事。”王弗把遇见张载讲学,她十分欣赏张载才学的事说了,希望欧阳修把张载引荐给苏轼。
“他们本是同年,日后肯定会有相识的机会,何必如此着急?”欧阳修又是一阵大笑,“恐怕是你又有什么新想法,或是想要子厚的墨宝了?”
王弗喜欢收集字画的事所有人都知道,还经常拿她说笑,不过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作品给她,因为她会定期出版一部分人的作品,对于文人来说,那是莫大的满足。
“只不过是欣赏张先生,想提前认识认识。不过欧阳公这么说,我倒是想起来一件事,这事可能还需要欧阳公牵头。”
“何事?”
“我想组织一个基金会,把一些名人字画拍卖出去,拍卖所得拿来置办产业,每年的红利分给那些家境贫寒却想要读书的人。我们确立一个评判标准,比如什么人能够得到我们救济,救济钱粮如何发放等等,如果能够有所成就,也算是福泽世人了。”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