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其他 > 宋穿之东坡妻 > 第160章

第160章

苏轼和苏辙参加京都部务考试的时候, 史容华终于能下床走动了, 王弗怕她憋闷,每日领着一群小孩儿到她房里玩耍。

阿棠和阿柔经历了弹珠事件后,愈发乖巧了,尤其阿棠, 史容华产后昏迷不醒的时候, 她跑去和苏辙说:“爹爹,昨日都是我的错, 我没有看好妹妹,也没有收拾好我们的玩具,害得阿娘摔倒了, 您要罚,就罚我吧!”

苏辙揉了揉她的双丫髻,温柔地说:“阿棠不必自责,你娘亲已经没事了。这件事并不是你一个人的错, 错在爹爹没能时刻陪着你阿娘。你是长姐, 虽然要管教妹妹们, 但也不必把她们的过失都揽到自己身上。好了, 你去叫阿柔来,我让厨房做了她最爱吃的酱猪耳, 叫她不必再哭了。”

阿柔缩在门后, 看苏辙的神色没有任何变化,知道苏辙没有责骂姐姐,便自己走了过来, 爬上苏辙的膝盖坐着,抱紧了他的腰撒娇,脸上还带着泪痕。

“爹爹,阿柔知道错了……”

“嗯,爹爹知道了,不怪你。”

“你要告诉阿娘,叫她不要生阿柔的气。”

“不会的,阿娘最疼阿柔了,是不是?”

阿棠也在一旁替她擦泪,摸着她的小脸蛋,轻声哄她。

王弗抱着阿弃去看史容华,恰巧从窗下经过,看到了这一幕。

阿弃回头看了看,忽然问:“阿娘,为什么大家都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只有我一个人没有呢?”

王弗逗他:“谁说你没有的?阿棠是你的姐姐,阿柔和阿梓是你的妹妹啊。”

阿弃现在还没有同胞的概念,平时确实混着叫“姐姐妹妹”的,他应该分不清。

“那为什么阿棠姐姐和阿柔妹妹叫你‘伯母’,叫婶婶‘阿娘’,我叫你‘阿娘’,叫婶婶‘婶婶’,跟她们不一样呢?”这一大段跟绕口令似的,也难为了刚学会说话不到一年的阿弃了。

“哦,这是因为啊,你们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宝贝,我捡到了你,你就要叫我‘阿娘’,婶婶捡到了阿棠她们,所以她们也叫婶婶‘阿娘’。”

“从天上掉下来?怎么掉的?疼吗?阿娘怎么接住我的?我好像听双喜姨姨说,小孩子都是从大人肚子里爬出来的呀!”

“……”

王弗瞬间没了逗弄他的兴趣,倘若一个孩子过分聪慧,也是一件十分乏味的事,因为你会发现,他的逻辑和条理比你还清晰!

阿弃身上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他对待王弗和苏轼时是一种表现,对外人是另一种表现,对同龄人又是一种表现。在王弗和苏轼看来,他聪明得过了头;在外人看来,他的智商中等偏上;在兄弟姐妹那里,他就像个头领。

从前没有住在一起,阿弃和阿棠她们不熟,现在住在一起了,阿柔迅速就成了阿弃的小尾巴,就连自己最爱吃的零嘴,她也要留下来先给阿弃吃。

阿棠就不用说了,每次说话做事之前,会下意识地去看他的表情。三个孩子坐在围床里玩的时候,阿棠也会优先让他。

不过阿弃这种属性对于安慰心有馀悸的两姐妹来说,还是极好的,至少两姐妹现在满脑子想的是怎么玩得开心,而不是她们的阿娘。

史容华看着三个孩子,问王弗:“嫂嫂是怎么教的?阿弃这样听话。”

“听话?”王弗都笑了,“他也只是在人前听话,在我面前的时候,每天叽叽喳喳十万句话等着你,你要是不跟他解释清楚,他就不睡觉,大半夜睁着眼睛钻到你的被窝里。”

“会吗?阿弃看起来十分稳重啊……”

王弗摆摆手,做出一副求饶

的表情:“可别夸他稳重了,我算是知道了,当年我娘没把我掐死,也算是我的造化了。这孩子兴许是像我更多些,我小时候也是青神一霸。”

“我看呀,阿弃像子瞻更多,子瞻小时候也是话多,喜欢刨根究底。”程氏端着一碗红枣莲子羹进来,又问史容华:“看你气色越来越好了,今天怎么样?”

“就是伤口有些发痒,不过嫂嫂说这都正常,还说过两天请邱大夫过来拆线。”

“这邱大夫如今怕是东京城里最忙的人了,听说你和阿梓安然无恙,个个都想请他上门治病呢!”

“都是凑热闹的,什么病都去找他,差点没把他吓回益州去。”

程氏感慨道:“不过邱大夫的医术确实高明。”

王弗忽然灵光一闪。五天后,正逢《和乐小报》发行新一期,人们就发现,最近十分出名的神医邱英的名字就高悬首页,底下竟然是个招生广告。

王瑾说:“这还用得着你来打广告?官家亲笔写的名字做了门前的石碑,你这个‘济世医学院’何愁招不到学生?浪费我一期的广告位。”

“近年来《和乐小报》科普的医学知识也不在少数,可偏偏少有人信,只当是怪力乱神之语,将来咱们要推广牛痘,岂不是阻碍重重?趁着现在给邱大夫炒作一把,捞个‘神医’的名头挂着,将来要做事,相信的人就多了。”

王弗虽不屑挂羊头卖狗肉,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且看那些有名的老大夫对《和乐小报》医学板块的评价就知道,他们还没有接受这些新的理论。

“唉,虽然信的人少,倒也不是一个都没有,也算是没白费了我们一番苦心。不久前我到郑州府去,看见沿街卖水的人,也知道说自己的水煮沸过,有益身心呢!”

“只要有一点改变,都不算白费。”

“对了,我还有件事要同你商量。昨天,有个日本的留学僧到铺子里来问,能不能把咱们家十几年来发行的所有报刊给他一份。”

“要东西可以,不给钱吗?”王弗有些疑惑,“这些年日本国内动乱,鲜少派使者来我大宋,怎么还有日本人在东京?”

“这个……”王瑾有些尴尬地笑了笑,“这个留学僧叫做慧远,三十年前来宋,彼时日本国没有管得这么严,与朝廷还有来往,他到了东京,在报国寺学习禅宗,一学就是三十年。因为学有所成,且思念家乡,他决定回国,现在正在搜罗他觉得应该带回日本的东西,书籍一类最多,因为我们赵家书籍铺的书物美价廉,他便慕名来问,见着咱们的小报,觉得很有用,所以才问能不能把以往的都给他。”

看来这位慧远是闭门造车,连《和乐小报》都是才知道,不过日本人的学习精神还是值得尊重的。现在日本国应该处于平安时代,幕府势力强大,国内盗匪猖獗,百姓生活很苦。因为政治原因,日本对外采取闭关政策,严禁百姓私自渡海,所以日本人很少来宋,倒是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船只经常在日本港口停留,也售卖茶叶丶丝绸丶瓷器丶书籍等货物给他们,日本上流社会对宋朝文化十分仰慕,所以每次宋船在港口稍微停留,货物就会被抢购一空。

“这个慧远,在报国寺的名声如何?”

“名声不错,精通佛法,对大宋的文化也有很深的了解,只是十分清贫。我看他一把年纪,摸着咱们家的书感慨赞叹,便觉得同情。”

王弗略一思索,说:“明日我去书籍铺同他交涉吧,尊重知识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第二天,王弗便在书籍铺见到了一身老旧僧衣,清瘦矮小的慧远和尚,他站在书架旁,正在翻阅图书,一边看,眼睛里迸发出少年人一般的光彩。

“施主便是这书籍铺的主人?”慧远的宋话说得非常流利,与一般大宋百姓别无二致。

“是的,听说您要买我们的书。”

“老朽久居寺中,竟然错过了这样好的地方,我看你们这里的书籍,不仅门类繁杂,囊括万千,印刷也十分精致,心下喜欢,真是想全都搬回寺中,研究一番啊!”

“大师谬赞。听说您要回国,那么您知道日本国内的情况吗?”

“听闻国内局势不好,这些年来,都没什么人敢渡海过来了,也只有我们这些留学僧,才能获得幕府的许可,不过他们都在沿海生活学习,我想要回到日本,还要找一些老朋友打听打听。”

“大宋与日本的交流,是越来越少了啊,忆昔盛唐之时,无数的遣唐使在长安街头行走,白居易的诗歌也在日本国内传扬,那样的日子,似乎一去不覆返了。”

许是被王弗的感慨触动,这位久居大宋的日本僧人也难得露出了落寞的神情,他双手合十,向王弗一拜:“想必只是一时有了阻碍,未来国内安定下来,那样的日子也会再来的。”

“我觉得想要这样的日子更快到来,还需要大师的帮助。”王弗终于引入正题,“我愿意资助你一批书籍,让你带回日本去,作为回报,希望你能帮助我们在日本建一间赵家书籍铺的分铺,让日本的百姓也能看到我们大宋的诗歌文章。”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