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东阳歌
王弗带着阿弃回家的时候, 已经快要过年了,整个泉州府都是喜气洋洋的,打扮一新的市民们正在街上散步,忽然传来一个流言。
“齐九回来了!带回来好几条船!还有好多人!”
“有没有神鲲的消息?”
“那我怎么知道?去问齐小公子!”
于是众人齐齐向码头方向跑去, 到了码头, 却迎来了当头棒喝!
“齐九小公子为什么穿着女装?”
“什么?齐九是知府夫人?!”
“后面那些破船是谁的?船上下来的凶神恶煞的人又是谁?”
“什么?齐九把远岛海盗剿灭了?!”
泉州百姓齐刷刷看着王弗和阿弃,意外发现, 苏知府穿着便衣,十分低调地站在码头上, 见夫人下来了, 自然而然地牵了夫人的手,剩下他们的小衙内独自在风中哭泣。
“你走的这些日子,我将泉州府大牢扩建加固了一遍, 照凤翔府大狱改造过,你说, 让他们做什么劳改工作比较好?人工养殖珍珠, 有可能做到吗?”
“按道理说是可以的, 等我回去做做实验, 不过, 我觉得他们最好到盐池去改造。”
“十娘说得对。只是近日我去盐池巡视, 发现冬日的盐产量大大降低, 日光不足,可以用火力补充吗?”两人一路走,一路探究问题, 苏轼基本上都能跟上她的思路,甚至能提出更好的建设性意见。
“对,考虑到季节性因素,你说的办法很有效。好了,不谈公事了,我想你。”王弗笑吟吟地望着他,眼底皆是毫不掩饰的爱意,苏轼与她相视一笑,将她搂入怀中,用力抱紧,好似要把她嵌入骨肉,再不分离。
他叹了口气:“我也是。”
“孩子大了,真不让人省心。”
他又叹一口气:“是啊,早知如此,就把他放在东京,哪来的这么多烦心事?”
王弗捂着嘴笑个不停,用手指抚平苏轼的眉心,轻声道:“我们回家吧。”
不知是谁把王弗和阿弃在远岛上做的事都传扬了出去,一直到年关,百姓们讨论的最多的,就是他们的新知府一家人,很显然,王弗的雷厉风行,阿弃的鬼灵精怪,以及苏轼的“表里不一”,都让他们对明年的泉州充满了希望。当然,远岛海盗被剿灭,很多人得与家人团聚,不再担心过年的时候还要被海盗劫掠,更让苏轼和王弗的名望登上了高峰。
王弗正在家中预备过年的礼品,忽然看见双喜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冲到她面前,拉起她的手就往外跑。
“都已经是成了亲的人了,怎么还如此莽撞?慢点——”王弗摇了摇头,双喜和七喜都嫁给了学堂里的学生,两情相悦,自由恋爱。王家风气开放,不论是学生还是下人,或多或少地都受过王弗的影响,尤其双喜和七喜,天性单纯,又在理想自由的环境中长大,保持了那份纯粹清透,就算是嫁人了,还和未嫁时没什么区别。
“哎呀!十娘你跑快点,慢了就瞧不着书文哥哥带回来的好东西了!”
王弗终于抓住了重点,脚步一顿:“你说,李书文回来了?”
“对呀对呀!码头上人山人海,全都是看绿眼睛丶蓝眼睛的野人的,听说,光是沈香木,他们就载了一整船回来呢!”
王弗脸色一沈,心道不好,她派李书文他们出去,是为了探索航道丶绘制海图以及收集动植物和风土人情的,这是开辟新航道的必要前提,她可不是让李书文去做生意的,拖着一整船沈香木,他们还能到沿途的小岛小国上探索吗?恐怕心早就飘起来了。
但她随着双喜赶到码头
,看见二十多艘载满货物和船员的异国海船停泊在港口,吃水极深,她立刻明白过来,是她错怪李书文了。
旌旗飘扬,人潮如织,大半个泉州府的人连阖家团圆的时刻都不要了,跑出来看这百年以来,泉州港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停泊外国商船的景象。
李书文整个人都晒得黑炭一般,皮肤粗糙,穿着不伦不类的衣裳,腰间佩了长剑,一双利眼在人群中扫过,马上看到了王弗和双喜,朝她们招了招手。
苏轼早已带着泉州府上下官吏公人来到港口,将围观百姓分隔开,以防践踏和哄抢事件发生。
“大官人!”李书文朝苏轼行了个大礼,又笑道:“苏知府来得真快,比我们的信鸽还快。”
“一年多没见,难为你奔波劳碌,回来了就好好休息几天。”
“这可没得休息,我巴不得有事做,原来这世间还有那么多的地方,大海无边无际,处处的风光人物都有差异。这一次,共有十二国商人愿意随我前来,虽没有国书,但他们带了一批特色货物,想在我们泉州出售,然后带一批丝绸茶叶和瓷器回去,以此建立大宋与他国的贸易往来。”
苏轼悄悄问:“可会归附大宋?”
王弗一看他动作,便知他想问什么,连忙说:“建立外交和经济关系比朝贡更重要,官人,你可别忘了。”
朝贡体系中,受益的是芥尔小国,吃亏的是大宋,但□□上国的思维一直影响着朝廷上下,就连苏轼也不能免俗。
李书文道:“我与他们提前签过协议,暂时只谈贸易,等到关系稳定下来,再谈国事,他们之中有些人,与本国朝廷关系并不好……”李书文没有再说,但苏轼和王弗已经懂了他的意思,他这次是从印度洋进地中海,路过的国家本来与大宋是有过陆路贸易的,主要是茶马交易,川蜀的茶叶通过成都丶秦州的榷茶和买马司输出到回纥及西域等地,又向西亚丶北亚和阿拉伯等国,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一条稳定的海上商道,自然也是他们所渴望的,毕竟陆路难行,又有他国阻碍。没有人能够抵抗住丝绸丶瓷器巨额利润的诱惑,这两样东西,在如今的西方各国,是奢侈与身份的象征,还有茶叶,也是供不应求的货物。
虽然语言不通,但好在王弗有先见之明,让他们带了具有语言天赋的翻译学生过去,一年多下来,虽然不能完全通晓他们的语言,沟通上已经毫无阻碍。
李书文他们回去整理此次航行带回来的物品和资料,王弗负责与外国商人谈判,力争以合理的价格买下他们带来的香料丶珍珠宝石丶羊毛制品甚至是铁器和铅锌器皿。
由于第一次直接接触大宋的官方,他们还闹不明白王弗的身份,好在学生们日常交流中,常常把老师挂在嘴边,他们也对王弗略有耳闻,于是十分信任王弗。王弗也不坑他们,鉴于是第一次合作,都给了他们极好的价格和优惠,承诺负责帮他们采购上等丝绸丶瓷器和茶叶,还让他们在无由茶园安顿了下来。
一箱又一箱的货物运下船,围观的百姓都看呆了,对外国有了各种各样天马行空的猜想,那种繁荣热闹的景象,深深烙印在了他们心中。
第二天,苏轼命人贴出公文,将各国国名和地理丶风物情况简单介绍了一下,后面附上了长长的货物单子和报价,欢迎大宋商人与他们洽谈。
泉州府的商人们已经听说了苏夫人就是“齐九”的事,又打听到王弗家底丰厚,吃下所有货物都不在话下,没想到她愿意让利于民,不愧是知府夫人。他们更没想到,到了现场,苏夫人连翻译都替他们准备好了,一个个展示的货台看过去,看中什么就可以上前询问,又方便又快捷。
后来,泉州府便出现了一种新的交易方式,设一地,布货台,把自家的样品摆上去,一问一答,合拍就买,谓之“展销会”。
王弗查看了李书文带回来的东西,终于松了口气,他带回了大量的棉花种子。棉花原产于印度和阿拉伯,至迟在南北朝传入,只是多在边疆种植,宋末明初,大量传入中原,全国推广是朱元璋下令强制完成的。除了关陜,闽广尤其是泉州,也是棉花的登陆地,这倒是巧合了。
棉花是最重要的纤维作物,同时又是油料作物和粮食作物,相比鸭绒更易获得,产量更高,棉纺织物坚固耐磨,穿着舒适,是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不能得广厦千万间,至少能够织就一件抵御严寒的棉衣,为大宋的百姓增加一项糊口的收入。
另外还有几样作物种子,都是王弗需要的。出发之前,王弗给学生们布置了作业,让他们写航海日志,如今收上来一大箱,可要花不少时间来看。王弗粗略浏览了几面,发现他们写的日志很有文采,又不乏趣味,非常适合出版,便说要给他们出版合集,还会选择好的文章刊登到《和乐小报》上。
如今的《和乐小报》,可是每月平均销售十万份的知名刊物,岭南以北,稍微识点字的人都知道它,能在《和乐小报》上刊登文章,对这些半大小子来说,是莫大的殊荣。航海的寂寞,旅途中的艰险,身心的疲惫,都在得到努力认可的那一瞬,一扫而空。
一番清点下来,王弗更对泉州和大宋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