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浪漫青春 > 时光里的棉花糖 > 第37章 意外的发现

凌晨四点的暴雨淹没了整条映月巷。雨水顺着老房子的瓦楞倾泻而下,在地面汇聚成小溪。暖月站在糖果店的柜台前,看着从天花板上不断滴落的水滴,神情疲惫。刚整理完秦漫的文件,她的大脑还在消化那些触目惊心的信息,雨水就不期而至地渗透进来。

柜台上那份标注着"5.16"的文件还来不及收起,暖月连忙用塑料布盖住。秦漫冒着风险带来的资料绝不能有闪失。回想起好友临走时仓皱的背影,她的心里泛起一阵酸楚。这场战役,又少了一个重要的战友。

"咔嗒"一声,又一块天花板的灰泥脱落下来,砸在木地板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暖月叹了口气,皱眉看着越来越多的漏水点。这栋承载了三代人记忆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大雨总会漏水。以前都是奶奶雇人来修,现在只能她自已想办法。

翻找工具时,她的手指碰到了那个装满糖果的老铁罐。那是奶奶生前最喜欢的容器,罐身上的彩绘图案已经斑驳,却依然能辨认出精美的花鸟图案。这让她想起奶奶常说的话:"房子是老了点,但只要用心修补,就永远不会倒。"

搬来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上去。暴雨打在瓦片上的声响震耳欲聋,暖月举着手电筒,仔细检查漏水的位置。忽然,一道闪电划过天际,惨白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房间。就在这短暂的光亮中,她注意到墙体裂缝处露出一个不寻常的暗格。那个缝隙很小,如果不是这块灰泥恰巧脱落,根本发现不了。

心脏开始加速跳动。这个房子藏着太多秘密,每一次意外发现都可能牵扯出惊人的真相。想起程屿欲言又止的表情,还有那封未拆的信,暖月的手指微微颤抖。最近发生的一切都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安排好的,环环相扣。

犹豫片刻,她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进暗格。铺天盖地的灰尘让她忍不住打了个喷嚏,但她很快就摸到了一个铁盒子。盒子已经生锈,但还保持着完整的形状。借着手电筒的光,她发现盒子上刻着一行字:"映月巷建筑测绘档案 1935"。字迹有些模糊,但那个熟悉的日期"5.16"格外醒目。

心跳加快了。暖月迅速下梯,把铁盒放在柜台上。积满灰尘的盒面反射着昏暗的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锁扣已经锈死,她找来铁丝试图撬开。雨声渐大,雨点拍打在玻璃窗上,发出密集的响声。突然,一道闪电照亮了整个店面,紧接着是一声惊雷。暖月被吓了一跳,手中的铁丝一滑,铁盒"咔嚓"一声开了。

开盒的瞬间,一股陈旧的纸张气息扑面而来。里面是一叠发黄的图纸和文件,每一张都小心地用油纸包裹着。最上面是一份手写的报告,纸张已经泛黄发脆,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映月巷建筑群始建于清末,为典型江南水乡商业街区。街区内现存清代建筑二十七处,其中包括钱庄、丝绸庄、茶庄等......"

暖月的手微微发抖。这不正是秦漫提到的那二十七处历史建筑吗?那些明远集团刻意隐瞒的文物点,居然在近百年前就有详细记载。她继续翻看,每一张图纸都标注着详细的年代和建筑特征。建筑师们用精湛的手艺,将每一处飞檐翘角、每一块雕花木窗都细致入微地记录下来。

更令人惊讶的是,图纸背面还记录着每栋建筑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事件。老街上发生过的重大历史时刻,都被默默地写在了这些纸张上。暖月的手指轻抚过那些褪色的字迹,仿佛触摸到了时光的痕迹。

其中一张图纸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一张地下管网的测绘图,标注日期是1935年5月16日。图中以惊人的精确度记录了整条街的地下结构,包括防空洞的位置和地下水系统。这让她想起秦漫提到的那份明远集团的测绘档案,还有那个神秘的"5.16"日期。

窗外的雨声渐小,天边泛起了鱼肚白。暖月的脑海里闪过无数个念头,这些散落的线索似乎都在指向某个重要的时刻。她迅速拍下所有文件的照片,颤抖着手指编辑短信发给方老:"发现重要历史档案,请尽快过目。"

刚按下发送键,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是方老打来的,声音里带着罕见的激动:"档案是什么时候的?在哪里发现的?我马上过来!"

不到一个小时,方老就带着两位文物专家赶到。他们仔细查看每一份文件,专业的目光在那些泛黄的纸张上来回扫视,不时发出赞叹声。暖月站在一旁,看着这些饱经风霜的老物件在专家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方老特别指着那份地下管网测绘图说,"这份图尤其重要。它不仅证明了映月巷在抗战时期作为地下交通要道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完整记录了整个街区的地下文物分布。"

另一位专家补充道:"你们要知道,这样完整的历史街区测绘资料在全国都不多见。特别是这些手绘图,工艺精湛,每一处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这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专家们的鉴定结果很快出来:这批档案真实可靠,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方老当即表示要向文物部门报告,建议将映月巷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些档案的发现,将彻底改变整个项目的走向。"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开。本地媒体闻讯赶来采访,《城市晨报》用整版报道了这个重大发现。街坊们也纷纷前来询问,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家珍藏的老物件。李婶甚至找出了她爷爷留下的老照片,照片上的映月巷还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模样。

中午时分,暖月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程屿发来的短信:"我刚看到新闻。这些档案,和二十年前那件事有关。晚上我去找你。"看着这条意味深长的信息,暖月的心跳漏了一拍。这是程屿这么多天来第一次主动联系她。

她正要回复,却听见店外传来一阵嘈杂声。抬头望去,只见陈总带着几个人大步流星地走来,脸色阴沉得可怕。他们直接闯进店里,强硬地要求查看档案原件。方老挡在文件前面,坚持要等文物部门的人到场。

"这些是私人财产,我们有权了解具体情况。"陈总的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气。但方老纹丝不动:"任何历史文物的鉴定和转移都必须按程序来,这是法律规定。"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一辆印有电视台标志的采访车停在了店门口。记者举着摄像机靠近,陈总的表情顿时僵住了。最近这些天,他们已经在媒体上承受了太多压力。他狠狠地瞪了暖月一眼,转身离去,皮鞋在地板上重重地跺着,仿佛要把怒气发泄在这百年老屋上。

"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方老担忧地说,"这些档案太重要了,关系到整个街区的命运。我建议立即送到文物局保管。现在的情况已经超出了私人财产的范畴,这是关乎文化遗产保护的大事。"

暖月点点头。这些泛黄的纸张,承载着太多历史的记忆。每一笔勾勒的线条,每一个手写的文字,都是时光留下的印记。她望着被雨水冲刷得愈发斑驳的墙面,突然觉得整条街仿佛活了过来,向她诉说着百年的沧桑。

收拾档案时,一张照片从文件堆中滑落。照片上是一群穿着长衫的商人,站在钟楼前合影。他们的表情庄重而自豪,仿佛预见了这条街未来的繁华。背面工整地写着:"1935年5月16日,映月巷商会成立"。暖月愣住了,这个日期,为什么总是5月16日?从最早的测绘图,到现在明远集团的文件,这个日期如同一条看不见的线,串联着过去和现在。

天色渐暗,雨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暖月站在店门口,看着昏黄的路灯在雨中形成一个个光晕,就像时光织成的网,笼罩着这条承载了太多故事的街巷。她想起程屿说的话,心里充满期待又有些忐忑。二十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程屿又知道些什么?那封未拆的信里,又藏着怎样的秘密?

就在这时,她接到了文物局的电话。对方语气郑重:"我们已经派人来接收档案,同时会启动紧急文物保护程序。请你做好准备,明天会有专家组实地考察。"这个消息像一剂强心针,给了暖月新的希望。

放下电话,暖月长舒一口气,看向窗外。雨中的老街寂静而温柔,每一块青石板都在诉说着百年沧桑。夜色中,钟楼的轮廓若隐若现,像一个沉默的守望者,静静见证着这一切。而更大的秘密,或许很快就要揭晓了。她期待着程屿的到来,就像期待着一个尘封已久的谜题终将解开。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