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都市 > 作为神医,我有一个金手指 > 第9章 桂枝汤

论起治疗表症,宋恒可是太有经验了,在未得到系统帮助前,宋恒的师父在教授宋恒时就告诉他“《伤寒论》《金匮要略》本为一本书名《伤寒杂病论》,后人将之分为两本,而整本《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有六成是从桂枝汤而来,所以桂枝汤看似简单只有五味药,实则一味不多一味不少,医圣仲景之术已臻化境。”

所以我们就从桂枝汤切入来看看仲景的思路。桂枝汤原方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片、炙甘草二钱、大枣十二枚。桂枝汤主症发热、恶风、有汗。

发热要认清是真寒假热还是真热假寒,所谓真寒假热就是外热里寒,代表病在向里走,因人体表为阳,里为阴,且阴中要有阳,阳中要有阴。

当病邪入里,里阳外散,表现出来就是外热但里是寒的,从外表看起来有几个特征:虽然两颧骨红,但红的界限分明,不红的地方白中带青;呼吸不急促无口臭;舌干而淡或者红而润;脉象虽浮数但跳动无力;胸腹部不热。

至于真热假寒外表面色虽冷但有精神;呼吸急促,舌干而燥舌苔虽薄但舌根处厚

或黄而疏松,或润而齿枯;脉象虽沉细却数急(正常脉象一呼一吸跳动四到五次为正常,过快则为数急,当然是以医生呼吸为准而非病人呼吸);四肢寒但胸腹热。

中医的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一定要分清楚才不会误诊。桂枝汤症发热是因为体内正气与病邪相抗,而这个正气来自于肠胃相当于免疫力;病邪在表,造成表虚,就好像皮肤毛孔一直打开无法收缩,病人就会流汗恶风。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汗是“病汗”,与桂枝汤等解表药所发之“药汗”不同。病汗摸着带有凉意,而“药汗”摸起来带有热意。

桂枝汤的作用就是以汗法将病邪随着汗排出体外。过去感冒后闷着被子捂汗的方法,甚而至于将火炕烧热再以厚被子捂汗。虽然都是汗,但这样并不能排出病邪,中医认为汗为阳来自血液。

病人在生病不断流汗的情况下再误发汗,即伤里阳,会造成小便不利严重者则身体发黄抽筋等现象。小便不利不仅代表小便量少且浓浊(因水从汗排出)且有无法控制小便的意思;肝主筋,筋靠血液在滋养,血中水不足时就不能很好的滋养筋,会造成抽筋;而身体发黄并非是肝胆病的发黄,此黄只是因为血中水不足,透过皮肤看到的血的本色。

那为什么桂枝汤能发汗呢?中医对中药的定义是幸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桂枝为阳药,壮心阳加快心脏跳动,能使动脉血液循环加快;而白芍味酸为阴药,轻用补血重用活血破血破瘀(比如芍药甘草汤中白芍重用),能加快静脉血液循环。

人体正常阴阳人平衡的,即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是等长,所以桂枝白芍等量使用,二味药下去后全身血液循环加速。桂枝解肌的意思是桂枝能将肠胃中的津液(即体内正气抵抗力)升提到体表,帮助排病邪,所以可知桂枝汤的“药汗”来自于肠胃津液,在使用时需要把控好用量,避免发汗太过伤到肠胃津液造成病人烦渴高热便秘等情况。

为了避免伤到肠胃津液,所以还用了生姜红枣炙甘草三味药,这三味用来补充肠胃津液,但却各有不同。肠胃蠕动的能源(即肠胃津液,肠胃中的阳)去帮助发表,以生姜发阳帮助肠胃蠕动;红枣补充津液,因其煮过后很粘稠就像肠胃津液;炙甘草略有苦味且性热,苦味入心能助发汗且甘草能分解因生病时肠胃蠕动变慢残留的食物并解宿食之毒。

桂枝汤中桂枝、炙甘草都有伤心的作用;心为火,心火生脾土,炙甘草的甘味与红枣的黄色皆入脾,脾统血,当胃下方的血管充满血后胃会收缩人就会有饿的感觉。

太阳表症病在表在阳,为腑病,胃气恢复都是在中午,而阴病脏病则是在半夜恢复胃气。

在煮桂枝汤等发表之药时必须全程大火,取药的气。以七碗水煮三碗后,每次服一碗,得汗则病解停药,未得汗则继续服,出汗的最佳状态就是“覆取微似汗”,即背上摸起来有湿粘的感觉,但却看不到有汗珠。每次服用中间间隔四小时,即每日服三碗,如果病情严重,就需要日夜都服用。服药后小口的喝一点热粥以助药力排汗,生冷、滑腻不易消化、腌制品等食物需忌口。

此外病人大多还会有头痛的症状,这是因为桂枝汤乃是“太阳中风”的主方,这里的中风并非瘫痪在床的中风,只是太阳表症的其中之一,另外还有“太阳伤寒”“太阳温病”。汗出受到风吹,风邪进入身体,风性阳向上走,所以会有头痛。过去练功夫的人有句“避风似避箭”也是这个原因,我们在天热流汗后想吹空调洗冷水澡时一定要等到汗透发后再去,否则身体差者当场感冒,身体好的未流之汗停于皮下,日久生湿生寒,造成癣等皮肤病,严重则为“黄汗”(汗为黄色,腋下最多,因未流出的汗进入三焦系统)或风湿病(未流出的汗混合寒和湿进入关节)等问题。大家切记!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