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升官
隋州刺史府。
在张棹歌献言献策后, 对于如何发展隋州及军市,李惠登已经有了清晰的长远的规划。
首先要把百姓吸引过来定居,除了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招抚流民外, 还得给他们切实的利益。
在当下,没什么比“轻赋税薄徭役”更符合百姓利益的了。
但赋税又关乎军费, 所以轻赋税薄徭役的同时建立军市来供军是最佳解决方案。
李惠登身为一州之长, 最大的好处是他其实并不需要向曹王请示,隋州尽在他的掌控之中,便是朝廷和曹王其实也很少干涉隋州的政务。
因此, 他在敲定了“轻赋税薄徭役”的举措后, 又从三军中挑出一些有经商头脑的中低级武将,安排去负责军市筹办事宜。
其次, 为了隋州的商业发展,他还得降低关税,给商户一个良好的经商环境,如此一来,那些都绕过隋州,直接走襄州的商贾才愿意经过隋州。
有人反对降低关税,因为隋州的诸多财政收入里, 关税也占了一部分, 降低关税后,财政收入就会非常难看。
也有人理解这一措施,解释说:“假如眼下的隋州每年经过的商队有一百支,每次携带了价值一万的货物,那十税一的情况下, 我们收取的关税便有十万钱。但如果我们降低关税,三十而一, 可能会有九百支同样携带了价值一万的货物的商队经过隋州,那我们的税收便有三十万钱。”
那人反驳:“你能保证降低关税后,会有更多商贾来隋州吗?”
“怎么不会?一边是十税一,一边是三十税一,是个商户都会选三十税一。”
李惠登闻言,便将降低关税的事定了下来。
一般情况下,赋税收多少都有朝廷决策,但从朝廷到具体落实,这个中还会有很多地方官制定添加的税外科配,比如关税,它是两税法之外的苛捐杂税,却因为普遍存在逐渐成为惯例。
李惠登能做的就是减少这类苛捐杂税。
因设立了军市,军供大有概率不会短缺,所以军中对此并没有多大的意见。
张棹歌见这儿没有自己什么事了,就准备动身去襄州。
李惠登问她:“你真不想当录事参军?这个官职我随时可以给你挪出来。”
因州府的佐官基本都是虚设,所以统管诸曹的录事参军已经是州府里,地位仅次于刺史的文官。
张棹歌:“……”
嘿,我给你出了这么多主意,你恩将仇报吗?别给我拉仇恨呀!
没看你后边的录事参军防备敌视我的目光吗?
不过倒也可以理解李惠登为什么会大喇喇地这么说,因为隋州的这个录事参军那是朝廷那边委派下来的,跟武将出身的他们不是一派的。
对方总是跟李惠登扯大道理,这也不好,那也不能干,一点儿都不能体谅李惠登打理州府和管理三千兵马的艰难之处。
哪像张棹歌,即提出了治理州府的建议,又提供了解决军供问题的思路,是一个很有实干能力的人才,深得李惠登欢心。
李惠登这也算是变相地敲打那录事参军:别以为你是朝廷派来的就觉得自己的地位稳了,正所谓山外有山,你干不好随时都有能干的人顶替你。
张棹歌再次婉拒,李惠登只能遗憾地放她离开。
张棹歌马不停蹄地赶到襄州,她没有直接去见曹王,而是先去拜访了陆判官。
此时,曹王也已经知晓了皇帝决定让咸安公主去回鹘和亲的事。
这已经是大唐与回鹘的第五次和亲,非是罕事。
曹王也清楚和亲背后的考量,因此并无太大的反应。
这时,陆判官向他提出,可以借此机会上书与回鹘互市,襄州再从中购买马匹,整理军备,以应对淮西的威胁。
曹王说,每次和亲都会带动两国百姓互相交易,用不着特意上书提议。
陆判官说,所谓百姓互市,其实是朝廷将大唐的绢去买回鹘的战马,看似是互市,实则用作为货币存在的绢来交易,本质是大唐单方面求购回鹘战马。
开元年间,就因为一匹马要用四十匹绢来换,国库中拨出的买马钱只能每年从回纥(回鹘)买进三四千匹马。后来回纥一下子拿出上万匹马来交易,对朝廷来说是一笔极大的开支,不得不限制买马的数量。
要想实现长期的贸易往来,不被别人掐住脖子,就得拿出回鹘也需要购买的东西。
回鹘需要什么?
回鹘和大唐劲敌吐蕃一样,对茶叶的需求都颇高,而山南道不少地方都产茶,何不直接用山南道的茶叶去换回鹘的马?
朝廷买茶用绢,买马也用绢,回鹘买茶则用马,如果直接用茶换马,岂不是省了一个步骤?
曹王一听,眼睛大放光彩。
山南道什么都不多,就是产茶区非常多,茶叶的产量也仅次于浙西丶剑南以及淮南。
而且因交通原因,岭南丶江南和黔中的茶商欲把茶叶售往长安,也会从襄州经过。
这么多茶叶,足够他换上万匹好马,而不会令当地的铜钱丶绢帛紧缺了。
他问:“你向来不懂互市,怎么会突然就想到了这什么‘茶马互市’的法子?”
陆判官讪笑着说出这是张棹歌的主意。
曹王对张棹歌不算陌生,但平常几乎想不起来有这么个人,经此一事,他对张棹歌那是想忘都忘不掉了。
他亲自见了张棹歌,又从她口中得知了回鹘人对茶叶需求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那边的气候环境和饮食习惯导致他们会得肠胃方面的病,吃茶则可以助消化丶清热解腻。
曹王越听越觉得用茶叶跟回鹘买马很划算,又拉着张棹歌畅谈至深夜。
此时坊门已关,他就让张棹歌住在官邸客舍。
第二天,他把身边的幕佐都叫来一同商议用茶叶换马的事。
——
崔筠从正月十五盼到二月下旬,花朝节都过去了数日,才盼到张棹歌回来。
虽然可以通过书信聊以慰藉,但张棹歌去隋州时家中栽种的梅花还未开,回来时梅花已雕谢,崔筠终究是无法与她共赏此景了。
当然,这些话崔筠是不会同张棹歌说的,她只会寄情于诗,再将诗词折成纸鹤,藏于屉间。
倒是张棹歌,刚下马便捧了一束花进门。
崔筠迎上来,饶是视线一直落在这一个多月未见的冤家身上,也忍不住被那鲜艳的颜色给夺去一丝目光。
只见这束花里,有紫白的诸葛菜,有金黄的迎春花,有红艳靓丽的杜鹃,也有两支粉中透白的桃花枝和白中透粉的杏花枝。
这么多姹紫嫣红的花摆在一起,花团锦簇之馀也叫人眼花缭乱。
以至于崔筠不知该如何欣赏这些花:“大郎这是?”
张棹歌说:“送给你的。我本打算在花朝节前赶回来,但临时被一些事绊住了,错过了陪你过花朝节的时机。而关中过花朝节有给心爱之人送花的习俗,我既不能陪你过花朝,心意却是要带回来的。”
“我本打算从襄州带些花回来,但花朵娇嫩,怕还没回到这儿就雕零了。正好回到这边后,看到一位花农挑着卖不出去的花,便跟他买了些。孟家不是送了好些瓷器吗,正好给你插花。”
张棹歌虽然不懂得插花艺术,但崔筠偶尔会伺弄花草插花供于挂着画轴的案上,光是看她摆弄这些花草,便觉得赏心悦目,只恨没有一部相机把这样的画面记录下来。
听见这话,崔筠觉得手中这捧杂乱得毫无美感可言的鲜花顿时花香四溢,没能共赏梅花绽放雕零的遗憾也在这一刻得到填补。
“大郎真叫我感到惊喜。”崔筠愉悦地欣赏了会儿,便交给朝烟,“先去准备插花器,撒点水,别让它蔫了。”
“你喜欢就好。”
随着张棹歌回来的还有一道任命文书,曹王征辟任命张棹歌为节度衙前兵马使勾当关镇务。
节度衙前兵马使是直接听命于节度使的军将,至于勾当关镇务,即主管丶处理军镇关税事务,她既管军镇军务,也管关税与稽查事务。
她任职所在的军镇是鲁阳关所在的鲁阳镇。
仔细算来,她的地位在县令之上,毕竟她的直属上司是节度使,而曹王将军镇的兵权从刺史的手中收了回来,郑和义等人便直接成了她的手下。
——汝州之前隶属东都防御使镇下,去年被分给了曹王管辖,以收取该地的赋税补充军需,但军镇的兵权一直都在现任刺史兼防御使的手中,郑和义的直属上司也是刺史。
而今,曹王将汝州各军镇的兵权收了回来,又任命张棹歌为节度衙前兵马使,往后镇兵的调度丶统率便回到了曹王手中。
曹王顺便让张棹歌主管关税事务,也是方便她实施以商补军的举措。
“……正因如此,我在襄州多留了二十多日,拿到了任命文书才得以回来。”张棹歌将前因后果娓娓道来。
崔筠既为她升官感到欣喜,同时也产生了深深的担忧:“这镇将非当不可吗?”
“推不掉。”张棹歌叹气,“这已经是我能争取到的离家最近的军职了。”
当初曹王是想直接将她留在身边的,她还没说出自己无心官场丶军职的话来,陆判官就先把她给劝住了,说曹王已经破格提拔她,她若再三推拒,不说曹王,其馀幕佐只会轻视她——她一方面不想为将,另一方面又主动为曹王献策,久而久之,曹王及其幕佐便不会把她当一回事,而认为她的献策是应该的,日后论功行赏也不会有她的份。
张棹歌:“……”
陆判官又说:“再说,哪怕你是真的不贪恋权势,你也得为自己的小家考虑一下吧?上次有人在曹王面前进谗言,便是因为你没有权势。倘若你有官身,或是曹王手下一员猛将,谁敢轻易在曹王面前攻讦你?”
张棹歌知道陆判官之所以会劝她,并不全是看在她们往日的情分上,而是因为她接受曹王的任命能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
但他一语中的,道出了她跟崔筠将来会面临的窘境。
崔筠有能力让她们在昭平乡过上安稳无忧的生活,但出了昭平乡呢?
她能挡住一个查她是否私自酿酒的仓曹参军,她能挡住比仓曹参军更有权势的人吗?
经过深思熟虑,张棹歌最终接受了曹王的征辟,又因她提出的以商补军之策,曹王最终放她到鲁阳镇,先看看她是否真的可以在不扰乱民生的前提下,做到以商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