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小贼
在窦婴的配合下, 张棹歌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地酿酒来售卖。
她去私库拿酒准备跟崔筠庆贺一番,却发现这坛酒有开封过的痕迹,似乎还少了些。
有人偷喝了她的酒?
可这是她的私库, 钥匙只有两把,一把在她这儿, 另一把在七娘那儿。
七娘总不至于做这种偷摸的事。
崔筠看见张棹歌抱着酒坛从私库出来, 又一脸沈思,便开口询问:“大郎这是怎么了?”
张棹歌垂眸:“我这坛存在私库的老君堂酒少了。”
崔筠还以为是自己偷喝酒的事被发现了,心中跳了跳, 刚想道歉, 张棹歌便说:“可能是我记错了,也可能是出了什么问题……如果真是这样, 那这坛酒不能喝了,我拿去倒了。”
崔筠下意识阻止:“别,这酒没坏。”
下一秒,她闭上了嘴。
对上张棹歌蕴含调侃的眼眸,她抿了抿唇,脸颊微红,心里七上八下。
张棹歌打趣她:“七娘怎么知道这酒没坏?”
崔筠:“……”
“原来偷酒贼竟是七娘。”
崔筠被她说的有些挂不住面子, 羞赧地嚷了句:“是我, 你报官抓我吧!”
“噗……”张棹歌没憋住笑出了声。
她一手抱着酒坛,另一手则牵着崔筠的手,亲了亲她的嘴,说:“我就是官,抓住你了, 走吧,我的偷酒小贼。”
崔筠耳根子都红透了, 平素刻意保持维护的家主威严,都随着这句“偷酒小贼”被毁的一干二净。
“去哪儿?”
“坐牢。”
“……”崔筠说,“这可不是去牢房的方向。”
“坐牢前先陪我喝两杯。”
崔筠试图甩开她的手,说:“坐牢便坐牢,我可不以色侍人。”
“你已成阶下囚,这可由不得你。”
崔筠越听这些话,越觉得张棹歌这个以权谋私的官儿很可恶,便伸出手,悄悄地拧了她的手背一下。
张棹歌倒抽了一口凉气,到底是没松开她。
被张棹歌带到老君堂,崔筠脸颊的热度也已经降下来,虽然偷喝张棹歌的藏酒是不对的,可她在张棹歌这儿焉能没有一点儿特权?
她“嚣张”地说:“我赔钱,权当跟你买了。”
张棹歌将酒放到桌上,一把架着崔筠的腿,将其抱起:“我不要钱,拿你抵债倒是不错。”
崔筠双脚突然腾空,吓得她下意识夹住了张棹歌的腰,搂着她的脖子,背也抵住了身后的墙。
她拍了张棹歌的背一下,嗔道:“你这些浑话真叫人气得牙痒痒的。”
说着,悄悄地看了眼四周,确定没有外人将她们刚才的言行举止窥视了去,才稍稍放宽心。
张棹歌留意到她的小动作,笑说:“这儿不会有旁人过来。”
老君堂是张棹歌酿酒的地方,包含了酒窖丶炉竈丶晾堂丶粮仓以及盛酒坑等功能区域。
她酿的酒涉及独家秘方,所以除非得到她的准许,否则不会有人来。
崔筠听得心中一动,主动低头噙住张棹歌的嘴唇亲吻。
然而仅一瞬,她又迅速抽离。
张棹歌欲追逐,她却仰首笑说:“我只喝这么点,便赔你这么点。”
张棹歌撇撇嘴,说:“七娘可知什么叫偷一赔十?”
说罢,腾出了一只手扶着崔筠的脑袋,再度吻了上去。
她的手原本抱着崔筠的腿,这一松开,崔筠不得不借助自己的力量稳住身形,上半身也不得不前倾,这下算是羊入虎口,被亲了个正着。
许是吻得太深,又许是张棹歌重新开始酿酒的缘故,崔筠像是要被酒糟气给灌醉了,脑袋晕乎乎的。
“放丶放我下来。”崔筠伏在张棹歌的颈边,气息紊乱。
张棹歌直接以这样的姿势抱着她在凳上坐下,又抚着她的背给她顺气。
她已经缓过劲来了,白了张棹歌一眼:“你带我来,到底是想做什么?”
“喝酒呀。”张棹歌单手撕开了酒坛的封口,“毕竟往后要正式开售了,找你来点评一下。”
崔筠说:“这酒很清,但太辣,我喝不来。”
张棹歌若有所思:“那你喜欢清淡一点儿的?”
在她学会酿酒技术,从系统那儿得到酒曲之前,她们喝的酒基本是官酿米酒,受酿酒技术和成本的限制,那些米酒有些浑浊,或为绿色或为白色,喝起来有点甜,也不容易喝醉。
不过这并不代表所有的酒都是这样,那些更好的酒,如剑南烧春,还有葡萄酒,都是经过过滤的宫廷御酒,寻常人一般没机会享用。
但,这些贡酒与普通官酿酒的区别大抵是贡酒更清澈,喝起来口感更好,它们都不是蒸馏酒,仍属于酿造酒。注1
掌握的酿造技术跟造纸术一样,都是经过上千年的累积丶改进丶发展,最后沈淀下来的,她从系统那儿得到的酒曲也注定她酿出来的酒跟现在的官酿酒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她酿出来的是黄酒,酒质更清澈,基本是琥珀色或金黄色。其次酒精含量更高,口感醇厚浓郁,风味更有层次,那些酸涩味会减少。最后温热过后劲儿会很足,因此喝着觉得酒味丰满,微微回甘的同时也会觉得辛辣。注2
张棹歌没有纠结,先让崔筠在一旁坐下,然后去酒窖抱来另一坛酒说:“那这种酒可能更符合你的口味,尝尝看。”
这属于半干黄酒,酒甜而不腻,酒味适中,不会有酸涩感,度数也不高。注3
她拿酒勺给崔筠装了半碗,崔筠闻了下,说:“味道不大,还有梅子的气味。”
说完,浅浅地呷了口,眼睛顿时就亮了,又放心大胆地喝了一大口。
“你怎么不把这酒放私库?”崔筠开始秋后算账,当初放在私库的是这酒,她也不至于喝醉了。
张棹歌笑说:“我也没料到你想喝,随便放的。”
崔筠:“……”
“你喜欢这酒,我给你的私库里放几坛。”
崔筠想了想,拒绝了:“还是存在酒窖中吧,私库不合适藏酒。”
随即又问:“那种酒叫老君堂,那这种酒呢?有酒号吗?”
张棹歌思索了番,目光落在崔筠因喝了酒而微红的脸颊上,笑意盎然:“就叫娘子醉吧!”
崔筠嗔怪地瞪了她一眼:“你是生怕别人不知道我喝醉酒吗?”
“七娘若是怕醉,那还是热了后再喝吧。不过很快便要入夏了,到时候取些酒用冰镇过,那口感才清爽。”
两人依偎着,各喝了两碗酒。
崔筠为这两款酒各自题了诗,以便卖酒时能更加迅速地打开市场。
——
常年外出跑商必经鲁阳关古鸦路的商贾们忽然发现附近的草市多了一个邸店,这邸店颇大,不仅有客房可供商贾歇脚,还有美酒佳酿。
大老远地就闻到一股醇香的酒味,不自觉地就被勾着来到邸店的门前。
门口有两位镇兵,商贾们哪里见过这个阵仗,都被吓了一跳,踌躇着不敢进去。
可是天色不早了,还隐约要下雨,他们总归是要找地方住宿的。
这时,邸店的博士(夥计)迎了出来,商队的领头打听外面怎么有官兵?
博士笑着解释:“因为我们这邸店是镇中牙将开的。”
这“镇中牙将”并不是张棹歌,她还不至于傻到用自己的名号去经商。
而军中的军将丶镇官也有官职在身,亲自去经商容易招人话柄,故而张棹歌用的是跟别的军府一样的办法,那就是招募一些人,署以牙兵的军职,让对方来经营。
其中一个是应四娘的小叔子,因为对方入了兵籍,既不用行军打仗,只需卖酒经营邸店,也不用去服徭役了,对应四娘公婆一家而言,减轻了不少负担。
那些商贾一听,当即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
对这家邸店的安全性也有了清晰的认知,就是不清楚会不会被宰。
胆子大的商贾已经进去办理入住手续了。
正规的邸店除了可以住宿,还提供停放车驾丶存储货物的服务,这家有军府背景的鲁阳邸店自然不例外。
办理入住后,那商贾问:“你们这儿也有酒?”
博士笑容变深了,说:“我们这儿只卖两种酒,老君堂和娘子醉,每人限买一斗。”
商贾本来还在心底嘀咕这酒号没听过,但听到限购,作为一个走商多年的商人,他很清楚,限购的东西要么是数量稀少,要么是品质很好,当然,也有人故意营销。但若是这酒的品质不好,何必搞限购?
他当即要了一升来品尝。
博士说:“郎君,我们这儿,老君堂五十钱一升,娘子醉四十五钱一升。”
这酒价虽然比不上贡酒,但也比一般的官酿酒贵。
商贾迟疑,该不会是店大欺客吧?
但他听闻鲁阳镇来了一位新的镇遏将,为了讨好这邸店背后的镇遏将,他决定不好喝也要夸出花儿来,到时候再让人多买一些酒,达到变相贿赂镇将的目的。
酒是用小斗量的,一小斗能有三斤(1斤16两,折合现代四斤)。
正常情况下喝一斗是没问题的,不过商贾行商在外,喝醉了容易误事,便只要了五升。
博士又推荐了一些配酒的下酒菜,商贾还没休息,就先花了五百钱(含一百钱住宿费),他心疼得很。
然而,当酒博士给他装酒时,他看到那清澈如琥珀的酒水时,一下子期待起来。
这么清澈丶酒香浓郁的酒,怎么看都不像是官酿的劣质酒。
下酒菜还没上桌,他就迫不及待地倒了盏酒来喝,入喉后,他因为喝得着急,又没料到酒劲,险些被呛到。
“老君堂比较烈,温过后会淡一些,可要帮忙温酒?”博士问。
商贾忙摆手:“不用,这样喝正好够味!”
他一口闷完一盏酒,爽得天灵盖直冒气。
“比之剑南烧春也毫不逊色,极品佳酿呀!”
商贾的话让其馀陆续入住的商贾纷纷侧目,有些人被这价格给吓退了,有些人则也买了一些来品尝。
喝完五升酒的商贾已经略有醉态,他问博士:“这酒号我走南闯北这么多年,怎么没听说过呢?”
对此,博士们在培训时也学过,有统一的口径:“因为这老君堂和娘子醉是慈丘县君酿的,慈丘县君出身扶风窦氏,酿酒用的是我们这儿的滍水……”
既然张棹歌用了窦婴的名义酿酒,那卖酒的口径也得统一一下。
倘若这两款酒能如“剑南春”一样名流千古,那人们了解它们的历史时,应该会提到窦婴。
这也算是张棹歌给窦婴的小小报酬。
商贾果断地说:“再来五升,不,一斗娘子醉!”
博士笑着提醒:“郎君刚才已经买了五升老君堂,如今只剩五升额度了。”
商贾蹙眉:“是两种酒总共限买一斗啊?”
“是呀,因是精酿酒,工艺覆杂,耗时又长,只酿出了千斗,下批出窖的酒得等端午,可不得省着点卖。”
一千斗酒一点儿都不多,长安的酒肆,一日就能卖出三千多斗,一年是千万斗。
当然,张棹歌的库存并不止一千斗,这是饥饿营销的手段罢了。
但军镇卖酒不需要交税,所以花三百钱从她这儿买来的酒,分别以四百五十钱丶五百钱卖出,一千斗的利润就足够补贴镇兵的了。毕竟朝廷只是克扣丶拖延发放军饷,不是分文不发。
有了这些补贴,镇兵到手的粮饷还是跟从前差不多,之后再视军需情况来调整酒的库存。
商贾得知天下只有这儿卖这些酒,错过了就没有下一家了,便果断地把商队里的其他人都喊过来,让他们一人买一斗。
有人说:“郎君,这么多酒,运送到洛阳去多不方便呀,万一路上颠簸摔碎了坛子,岂不打水漂了?”
“你们懂什么?既然这酒只在这儿卖,那说明鲁山县丶龙兴县丶汝州城都没有,我们路过那里时顺便卖一些,不就回本了吗!才十几斗酒,都不够我卖的。”
古往今来的行商都是如此的,并不会只固定卖一样东西,往往是在固定的路线上沿途进货丶倒卖,要是只卖一样货物,那得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