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挽清:同治盛世 > 第20章 小胜当途展远谋

载淳在礼部大堂之上,将改革教育的设想娓娓道来。

他提出要在国子监和民间私塾增设自然科学课程,教授格物致知之学,培养实用之才。

话音刚落,堂下便炸开了锅。

国子监祭酒纪昀,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臣,第一个站了出来,痛斥道:“皇上!祖宗之法不可变啊!我大清以圣贤之道治国,科举取士,岂能轻言变更?引入奇技淫巧,实乃舍本逐末之举!”

纪昀声高如钟,慷慨激昂,不少守旧派官员纷纷附和,大堂之上顿时一片反对之声。

载淳面色平静,目光扫过众人,朗声道:“纪大人,朕知道你恪守祖制,忠心可鉴。但祖宗之法也并非一成不变,我大清如今内忧外患,正需要变革求存!试问,若是墨守成规,我大清如何能抵御外敌?如何能国富民强?”

“皇上此言差矣!”纪昀毫不退让,“西方蛮夷之术,岂能与我华夏圣贤之道相提并论?我大清地大物博,人才济济,何须学习蛮夷之技?”

“纪大人,”载淳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你可知西洋各国,为何船坚炮利?为何能远渡重洋而来?正是因为他们重视格物致知,钻研自然科学!我大清闭关锁国多年,早已落后于人!若再不思进取,后果不堪设想!”载淳说着,列举了西方各国因重视自然科学而强大的实例,从天文地理到物理化学,从工业制造到军事武器,引经据典,逻辑清晰,说得纪昀哑口无言。

一些原本中立的大臣,也开始对载淳露出钦佩的眼神。

载淳顿了顿,目光炯炯,继续说道:“朕并非要全盘否定圣贤之道,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西学与中学融会贯通,为我大清培养更多经世致用之才!诸位爱卿,我大清的未来,就在你们手中!”

大殿之上,一时鸦雀无声。

载淳环视众人,嘴角微微上扬,正要继续开口,却见一个身影从队列中走出……

从队列中走出的是御史徐桐,他拱手作揖,语气却尖锐刺耳:“皇上,臣要弹劾您!您如此轻率地变革祖制,实乃扰乱人心之举!圣贤之道治国数千年,岂是您一句落后就能否定的?您这是数典忘祖,置我大清江山社稷于不顾!”

载淳眼神一凛,这徐桐是出了名的顽固守旧,今日果然跳了出来。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沉稳:“徐御史,朕并非要全盘否定圣贤之道,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祖宗之法固然重要,但也要与时俱进。难道你认为,我大清应该永远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吗?试问,若是没有火器,我大清的军队如何能抵御外敌?若是没有轮船,我大清的商贸如何能通达四海?”

徐桐梗着脖子,强词夺理道:“皇上,火器轮船不过是奇技淫巧,不足以改变国运!我大清地大物博,人才济济,何须仰仗这些外物?”

载淳冷笑一声:“徐御史,你这是掩耳盗铃!你看看现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肆意欺凌我大清,难道你还能视而不见吗?若是继续抱残守缺,我大清迟早要被世界淘汰!到那时,你悔之晚矣!”

徐桐被载淳怼得满脸通红,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话来。

周围的大臣们也开始窃窃私语,不少人对徐桐的顽固不化感到不满。

载淳见时机成熟,趁热打铁:“诸位爱卿,变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朕希望大家都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为我大清的未来贡献自已的力量!”

徐桐见大势已去,只得灰溜溜地退回队列。

下朝之后,他更是加快脚步,匆匆离去,生怕被人耻笑。

一些原本还在观望的官员,看到徐桐这副模样,不禁暗自发笑。

载淳看着徐桐落荒而逃的背影,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转身准备回后宫……

“婉儿,朕……”

回到养心殿,婉贵妃早已备好了香茗。

见载淳进来,她温柔地迎上前,接过他脱下的朝服,轻声问道:“皇上今日朝堂之上,可是又与那些老顽固争执了?”

载淳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在她身旁坐下,端起茶盏一饮而尽。

“唉,这些迂腐之臣,冥顽不灵,朕苦口婆心,却依旧难以撼动他们的守旧思想。”

婉贵妃走到他身后,纤纤玉手轻轻地为他按摩着太阳穴,柔声道:“皇上不必太过忧心,变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得徐徐图之。臣妾相新,皇上的雄才伟略,定能带领大清走向繁荣昌盛。”她那关切的眼神和轻柔的动作,让载淳感到无比温暖。

“婉儿,有你这句话,朕便心满意足了。”载淳握住她的手,眼中充满了柔情。

翌日,载淳微服私访,来到城郊一处名为“知行书院”的私塾。

这私塾的先生姓孙,在京城颇有些名望,也曾是载淳的启蒙老师之一。

载淳此次前来,便是想说服孙先生,在私塾中试行新式教育。

孙先生对载淳的来访颇感意外,得知来意后,他捋着胡须,面露难色:“皇上,老朽并非不愿变革,只是这祖宗之法……”

载淳知道孙先生的顾虑,便诚恳地说道:“孙先生,朕并非要全盘否定圣贤之道,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西学东渐,乃是大势所趋,我大清若不顺应潮流,迟早会被时代所淘汰。”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叠早已准备好的资料,递给孙先生,“这是朕整理的一些自然科学的入门知识,先生不妨先看看。”

孙先生接过资料,翻阅起来,起初还有些不以为然,但越看越觉得新奇,眼中渐渐露出了惊讶之色。

他研究了许久,终于抬起头,看着载淳,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皇上,这些知识,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若是能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定能培养出更多经世致用之才!”

载淳见孙先生已被说服,心中一喜,说道:“孙先生,朕希望你能在私塾中试行新式教育,为大清培养更多的新型人才。”

孙先生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老朽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皇上厚望!”

从知行书院出来,载淳的心情格外舒畅。

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他抬头望向天空,心中暗道:“接下来,便是要……” 他突然停住,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载淳回到宫中,立刻着手实施他的下一步计划:招揽人才。

他深知,要推行新式教育,师资力量是关键。

于是,他暗中派人四处寻访,凡是精通算学、格物、医术等方面的人才,一律请到京城。

消息传开,各地身怀绝技的能人异士纷纷涌向京城。

有精通天文历法的民间学者,有擅长机械制造的工匠,还有钻研医术多年的郎中。

他们听闻皇帝要改革教育,重视实用之才,都满怀期待,希望能够一展所长。

载淳亲自接见了这些人才,详细询问他们的专长和想法。

他并没有摆出皇帝的架子,而是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们交流,这令这些人才倍感亲切,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为教育变革贡献力量的决心。

载淳将这些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名为“格致院”的机构,专门负责新式教育的教材编写和师资培训。

他亲自担任院长,并从国库拨款,为格致院提供充足的经费和资源。

格致院的成立,标志着新式教育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载淳的支持者们欢欣鼓舞,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大清走向繁荣富强的希望。

缪婉清也为载淳感到高兴,她知道,载淳正在一步步实现他的理想。

然而,国子监的那些老学究们却依旧顽固不化。

他们对载淳的改革措施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对圣贤之道的亵渎。

他们私下串联,散布谣言,试图阻挠新式教育的推行。

国子监祭酒纪昀更是气急败坏,他召集一众老臣,在府中密谋对策。

“皇上如此倒行逆施,置我大清江山社稷于不顾,我等身为朝廷命官,岂能坐视不管?”

“纪大人所言极是!”一个老臣附和道,“我等必须联名上书,劝谏皇上收回成命,否则我大清危矣!”

“不错!我等要让皇上明白,祖宗之法不可变!”另一个老臣也激动地说道。

纪昀捋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阴险的光芒。

“诸位,我已想好对策,定能让皇上知难而退!”他低声将自已的计划告诉了众人,众人听后,纷纷点头称赞,认为此计甚妙。

载淳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他也知道,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荆棘。

国子监的那些老学究们,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他的改革之路上。

他该如何突破这道难关呢?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