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英颤声道:“皇上,兵部侍郎王大人…暴毙于家中!”载淳如遭雷击,整个人僵立当场。
载淳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窜头顶,王侍郎正是他军改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今却突然暴毙,这绝非偶然!
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沉声问道:“可查明死因?”
“回皇上,仵作初步判定…是…中毒而亡。”李连英的声音越发颤抖,殿内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
载淳闭上眼,良久,才缓缓睁开,眼中已是一片冰冷,“传左宗棠!”
不多时,左宗棠大步流星地走入殿内,抱拳道:“皇上,有何吩咐?”
“季高,”载淳的声音低沉而沙哑,“王侍郎暴毙,朕怀疑此事另有隐情,此事就交由你彻查,务必查个水落石出!”
左宗棠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沉声道:“臣遵旨!臣定将此事查个明白,绝不姑息!”
送走左宗棠,载淳独自一人在殿内踱步,思绪万千。
王侍郎的死无疑给他敲响了警钟,军改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他们必然会不择手段地进行反扑。
他必须加快步伐,赶在他们反应过来之前,完成军改的最后一步——制定全军统一的军事标准。
这套标准,将涵盖士兵训练、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方方面面,以确保改革成果的长期稳定。
然而,标准的制定并非易事,它涉及到各方利益,稍有不慎便会引起轩然大波。
载淳深知,这是一场硬仗,但他必须打赢!
夜幕降临,紫禁城笼罩在一片肃穆的氛围中。乾清宫内,灯火通明,载淳正襟危坐,脸色凝重。军机大臣和兵部尚书跪在地上,大气也不敢出。
他们都知道,皇帝的心情此刻非常糟糕,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朕今日召集诸位爱卿,是为了商议制定全军统一的军事标准。”载淳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敲打在众臣的心头。
话音刚落,兵部尚书便站出来说道:“皇上,臣以为此事还需要从长计议。各军情况不同,若要制定统一标准,恐难以执行。”载淳目光如炬地盯着他,冷笑道:“爱卿的意思是,朕的改革行不通?”
兵部尚书吓得浑身一颤,连忙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道:“臣不敢!臣只是…”载淳心中暗忖,这兵部尚书背后定是受了那些保守势力的指使,妄图阻止军改,他语气冰冷,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道:“只是什么?莫不是背后有人给你撑腰?”
兵部尚书脸色煞白,支支吾吾不敢再言语。载淳冷哼一声,接着道:“朕早已查明,你与朝中守旧党暗通曲款,妄图破坏朕的改革大业,你还有何话可说?”兵部尚书听闻,瘫倒在地,群臣也为之侧目。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军机大臣文祥站了出来,拱手说道:“皇上,臣以为,制定统一标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确保标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载淳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文祥顿了顿,继续说道:“臣建议,由皇上亲自主持,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负责制定军事标准。委员会成员应由各军将领和相关官员组成,以确保标准的全面性和权威性。”载淳沉吟片刻,说道:“准奏。明日早朝,朕将宣布此事。”
散会后,载淳独自一人坐在龙椅上,手中紧紧握着一份名单。这份名单上,列着所有参与制定军事标准的人员名单。他目光扫过一个个名字,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他知道,这些人中,并非所有人都真心支持他的改革。
有些人,甚至已经暗中投靠了慈禧太后,准备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给他制造麻烦。“螳臂当车,不自量力。”载淳低声说道,眼中闪过一丝寒芒。“朕倒要看看,你们究竟能耍出什么花样来!”
就在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李连英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跪倒在地,高声禀报道:“皇上,慈禧太后懿旨,宣皇上即刻前往慈宁宫!”载淳眼眸微眯,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他知道,这是慈禧太后对他军改的试探,也是警告。他轻轻推开婉贵妃,沉声道:“摆驾慈宁宫。”
慈宁宫内,气氛阴森,慈禧太后高坐凤座,眼神中透着威严和不满,载淳行礼完毕,静候训示。慈禧太后冷哼一声,道:“皇帝,哀家听说你最近动作不小啊,这军改之事,你可曾想过哀家的意见?”载淳不卑不亢地答道:“回皇额娘,儿臣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大清江山社稷,为了祖宗基业。”
“好一个江山社稷!哀家倒要看看,你这改革,究竟能改出个什么名堂来!”慈禧太后怒极反笑,厉声问道:“这统一的军事标准,你打算如何制定?难道要将我大清的精锐之师,都变成你手中的玩物吗?”
载淳早料到慈禧太后会有此一问,他从容不迫地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奏折,呈了上去,说道:“皇额娘亲过目,儿臣所制定的标准,皆是参考各国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大清实际情况,绝非儿戏。”慈禧太后接过奏折,仔细翻阅起来。奏折中,详细列举了各项军事标准的制定依据和具体内容,逻辑清晰,论证严密,令人信服。
慈禧太后越看越是心惊,她没想到,载淳竟然对军事改革如此精通,她试图鸡蛋里挑骨头,但载淳巧妙应对,对答如流。慈禧太后的表情从最初的不屑到惊讶再到勉强认可,周围太监和宫女们大气都不敢出,紧张地看着这一幕。
许久,慈禧太后放下奏折,脸色缓和了一些,说道:“皇帝,你的这份奏折,哀家看过了,确实用心良苦。只是,这军改之事,非同小可,还需谨慎行事。”载淳心中暗喜。
……
随着新的军事标准颁布,大清的军队开始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新式武器的装备,先进战术的训练,使得新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载淳亲自视察军队,校场上,一排排身着新式军装的士兵,精神抖擞,士气高昂。他们整齐的步伐扬起阵阵尘土,阳光下,新式武器闪闪发亮。载淳登上高台,风吹动他的龙袍,他拔出腰间的佩剑,指向西北方向,眼神中的坚定和决绝令人动容,周围的士兵高呼口号,“吾皇万岁!大清万岁!”声音震天动地,仿佛要冲破云霄。载淳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庆功宴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文武百官齐聚一堂。载淳高坐龙椅,举起酒杯,朗声道:“诸位爱卿,朕今日设宴,是为了庆祝我大清军改大功告成!朕要感谢所有为此次改革付出辛劳的将士们,是你们的努力,才有了今日的成果!”
殿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曾经那些反对改革的老臣们,此刻也纷纷举杯祝贺,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左宗棠走到载淳面前,单膝跪地,双手捧起一杯酒,高声道:“皇上圣明,臣等愿为皇上肝脑涂地!”
载淳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目光扫过众人,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他知道,这些人中,并非所有人都真心臣服。但没关系,他迟早会将所有的反对势力,一一清除!
夜深了,载淳独自一人站在乾清宫的窗前,望着紫禁城璀璨的灯火,心中却异常平静。他知道,军改的成功仅仅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挑战和未知。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李连英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脸色苍白,声音颤抖,“皇上…大事不好了…”李连英上气不接下气地禀报:“皇上,西北…西北告急!阿古柏…阿古柏大举入侵新疆!”
载淳心头一震,西北边陲的战火,终于还是燃起来了。他知道,这是慈禧一党故意拖延军饷粮草,意图让他在西北战场上失利,好借机削弱他的势力。“传朕旨意,立即召集军机大臣和兵部尚书议事!”载淳眼中闪过一丝寒芒,他倒要看看,这帮人究竟想玩什么花样。
军机处内,气氛凝重。兵部尚书哭丧着脸,说道:“皇上,西北战事紧急,但国库空虚,粮草不足,这…这可如何是好啊?”载淳冷笑一声:“国库空虚?粮草不足?朕怎么听说,户部尚书家的粮仓,可是堆积如山啊?”兵部尚书脸色一变,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载淳目光如炬,扫视众人,厉声道:“朕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三日之内,必须筹集足够的粮草和军饷,否则,提头来见!”
散朝后,载淳来到校场,检阅新军。一排排身着新式军装的士兵,精神抖擞,士气高昂。
载淳登上高台,望着这支焕然一新的军队,心中充满了自豪和信心。他知道,这支军队,就是他手中最锋利的利剑,足以斩断一切阻碍他前进的荆棘!载淳拔出腰间的佩剑,指向西北方向,高声喝道:“将士们!保家卫国的时刻到了!朕与你们同在!”“吾皇万岁!大清万岁!”震天的呼喊声响彻云霄,载淳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仅关乎大清的命运,更关乎他自已的命运!
就在载淳准备御驾亲征之际,慈禧太后却突然下旨,让他留在京城,由醇亲王代为出征。载淳知道,这是慈禧太后在限制他的权力,防止他在战场上建立更大的威望。但他并没有反抗,因为他知道,现在还不是与慈禧太后彻底决裂的时候。
载淳表面上顺从了慈禧太后的旨意,暗中却派遣自已的心腹,前往西北战场,协助醇亲王指挥作战。同时,他开始着手整顿朝政,清除慈禧太后的势力。他一步步地蚕食着慈禧太后的权力,等待着最终决战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