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挽清:同治盛世 > 第81章 转机破重阻

白云观的道长缓缓步入御书房,躬身行礼。

载淳示意他起身,道长便将一幅融合了中西画风的山水画卷呈上。

“皇上,贫道不才,献丑了。” 载淳展开画卷,细细品味,画中西方的透视法与中国的水墨晕染巧妙结合,别有一番意境。

他眼中一亮,这正是他苦苦寻觅的突破口。

次日,法海和尚率领京城各大寺庙的僧侣聚集在宫门外,请求觐见。

法海和尚面色凝重,双手合十:“皇上,我等听闻朝廷欲推广西学,心中甚为不安。西方宗教思想的传入,恐会扰乱我佛门清净,还望皇上三思。” 载淳耐心地解释道:“大师所虑,朕已知晓。朕推行文化交流,并非要取代任何一种文化,而是希望百花齐放,取长补短。” 法海和尚却依旧半信半疑:“皇上此言,老衲不敢尽信。西方之物,皆为奇技淫巧,恐会惑乱人心。” 载淳深吸一口气,他知道仅凭言语难以说服法海,他需要更直接的方式。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法海,缓缓说道:“大师,朕想邀请您……”

载淳深吸一口气,他知道仅凭言语难以说服法海,他需要更直接的方式。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法海,缓缓说道:“大师,朕想邀请您参观一下正在筹备的文化交流场所。”

法海和尚微微一愣,迟疑片刻后,缓缓点头。

载淳带着法海和尚来到城西的一处新建院落。

这里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既有中式的典雅,又融入了西式的开阔。

工匠们正在忙碌地布置展厅,其中一处展厅专门用于展示中国传统的书画、瓷器和丝绸等艺术品。

法海和尚看到这些,原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大师请看,”载淳指着一个展厅中央的巨大屏风,上面用金线绣着佛家八宝图案,“这里将用来展出佛家经典和佛教艺术品,朕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佛教文化。”

法海和尚走近屏风,仔细端详着上面的图案,他原本以为朝廷推广西学,会冷落甚至打压传统文化,如今看来,是他多虑了。

载淳又带着法海和尚参观了其他展厅,其中既有西方的油画和雕塑,也有中国的山水画和书法作品。

载淳向法海和尚解释道:“朕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让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法海和尚听着载淳的讲解,看着那些精美的艺术品,心中的疑虑逐渐消散。

他开始明白,载淳并非要全盘西化,而是希望取长补短,让中国文化更加繁荣。

法海和尚双手合十,向载淳行了一礼:“皇上,老衲明白了。老衲先前多有得罪,还望皇上恕罪。”

载淳扶起法海和尚,说道:“大师言重了。朕相信,只要我们携手合作,一定能让中华文化更加辉煌。”

就在这时,一个尖锐的声音从远处传来:“皇上!臣有本要奏!” 载淳眉头微蹙,他知道,又是吴翰林来了……

吴翰林一路疾行,几乎是小跑着来到载淳面前,手中高举奏折,声嘶力竭:“皇上!臣要弹劾那些蛊惑圣心的奸佞小人!他们鼓吹西学,败坏纲常,其心可诛!” 载淳面色平静,示意吴翰林平身说话。

吴翰林却依旧慷慨激昂,将奏折狠狠掷在地上:“皇上,您看看!这西方的绘画,人物毫无神韵,景物模糊不清,简直不堪入目!怎能与我华夏文明的丹青妙笔相提并论!”

载淳弯腰拾起奏折,缓缓展开,上面正是宋画家的几幅融合中西风格的画作。

他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吴翰林,你只看到了表面,却未看到其精髓。西方的绘画注重光影和透视,这正是我们中国绘画所欠缺的。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 他指着其中一幅描绘江南水乡的画作,说道:“你看这幅画,既有中国水墨的写意,又借鉴了西方的透视法,将江南水乡的朦胧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岂不更胜一筹?”

吴翰林语塞,他并非不懂艺术,只是固执地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糟粕。

载淳见他哑口无言,继续说道:“朕推行文化交流,并非要全盘西化,而是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以强国富民。难道你想看到我大清永远落后于西方列强吗?” 载淳的话掷地有声,在场的其他官员也开始窃窃私语。

吴翰林原本的几个支持者也开始动摇,他们意识到,一味地排斥西方并非明智之举。

吴翰林孤立无援,脸色涨红,却无力反驳。

他愤然甩袖,转身离去,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

几日后,文化交流场所正式对外开放。

宋画家在其中一个展厅举办了个人画展,他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绘画理念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消息传开,京城百姓纷纷涌入文化交流场所,争相观赏这些融合中西风格的画作。

人们惊叹于画作的独特魅力,也对文化交流充满了期待。

载淳站在远处,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就在这时,一个侍卫匆匆跑来,在载淳耳边低语了几句。

载淳脸色微变,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摆驾,紫禁城!”

金色的阳光洒在新建的文化交流场所门前,牌匾上“融汇中西”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载淳站在高台上,接受着百姓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他身形挺拔,龙袍上的金龙在阳光下闪耀,宛如天神下凡。

人群中,有人高喊:“皇上圣明!”有人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绢花,还有人甚至喜极而泣。

这盛况空前的景象,标志着文化交流在京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吴翰林站在人群的边缘,脸色铁青。

他原本以为,自已慷慨激昂的谏言能够力挽狂澜,却没想到,最终沦为了众人的笑柄。

他紧握双拳,指甲深深地嵌入肉中,却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他环顾四周,曾经的支持者如今都站在了载淳那边,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立和无助。

他咬紧牙关,最终还是灰溜溜地离开了,背影萧瑟,仿佛一只斗败的公鸡。

载淳看着欢呼雀跃的人群,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他目光坚定地扫过人群,朗声道:“朕希望,这不仅仅是京城的一场盛事,而是整个大清的转折点!朕要让文化交流之风吹遍神州大地!”

人群再次沸腾,欢呼声响彻云霄。

载淳的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仿佛一颗冉冉升起的太阳,照亮了整个大清。

夜幕降临,紫禁城内灯火通明。

载淳坐在御书房中,手中拿着一份各地官员呈上的奏折,眉头紧锁。

各地对文化交流的反应不一,有些地方官员积极响应,有些则持观望态度,甚至还有个别官员公开反对。

载淳放下奏折,揉了揉眉心,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推广文化交流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克服重重阻力。

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喃喃自语:“如何才能将这星星之火,燎原成熊熊烈火呢?”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侍卫推门而入,单膝跪地,急声道:“皇上,吴翰林……” 他话音未落,载淳猛地转过身,眼中闪过一道寒光:“他又怎么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