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挽清:同治盛世 > 第80章 困局勇争斗

李莲英尖着嗓子,一进工匠聚集的院子就高声宣道:“太后懿旨,皇上龙体欠安,需静心休养,暂停一切不必要的活动!” 载淳强压下心中的怒火,深吸一口气,他知道慈禧这是在变相阻止他的计划。

他挥挥手,示意工匠们先下去,转头对李莲英说道:“朕知道了,你回去禀告太后,朕会谨遵懿旨。” 李莲英走后,载淳独自一人站在院中,仰望天空,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自已与慈禧的权力斗争才刚刚开始。

文化交流势在必行,他必须另寻他路。

几日后,一间宽敞明亮的学堂内,外国学者汤玛斯正在慷慨激昂地讲学。

台下坐着各界人士,其中也包括载淳的心腹,缪婉清。

汤玛斯起初讲授的内容还算中规中矩,从天文地理到人文历史,引经据典,深入浅出。

翻译官刘翻译尽职尽责地将他的话翻译成中文,众人听得津津有味。

然而,随着讲学的深入,汤玛斯开始不着痕迹地夹杂一些私货。

他先是隐晦地批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其贬低为落后愚昧的象征,然后又大肆赞扬西方的文化制度,将其吹捧为先进文明的典范。

刘翻译额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察觉到了汤玛斯的意图,却不敢轻易打断,只能在翻译时尽量淡化这些敏感的内容。

汤玛斯越讲越离谱,他开始公开宣扬一些西方列强的殖民思想,甚至暗示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接受他们的“指导”和“帮助”。

台下一些听众开始露出疑惑的表情,他们感觉汤玛斯的话有些不对劲,但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

汤玛斯似乎并没有察觉到现场气氛的变化,他依旧滔滔不绝地讲着,语气中充满了傲慢和自负。

“只有接受我们先进的文化和制度,你们才能摆脱愚昧和落后,走向文明和进步!”

载淳猛地站起身,目光如炬,盯着汤玛斯,一字一句地说道:“汤玛斯先生,我想你似乎误解了‘文化交流’的含义。” 他流畅的英语,字正腔圆,宛如一道惊雷,炸响在学堂内。

汤玛斯先是一愣,随即脸上浮现出一丝轻蔑,“皇上,我不明白您的意思。”

“不明白?”载淳冷笑一声,“你口口声声说要传播先进文化,却在暗中贬低我中华文明,宣扬殖民思想,这就是你所谓的‘先进’?” 他步步紧逼,语气凌厉,“你将我华夏文明斥为愚昧落后,可曾想过四大发明?你鼓吹西方制度的优越性,可知我泱泱中华,礼仪之邦,文化传承千年,岂是你三言两语可以抹杀的?”

汤玛斯脸色涨红,支吾道:“我…我只是…”

“只是什么?”载淳从袖中掏出一本厚厚的书籍,正是汤玛斯之前出版的游记,他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一段文字,“你自已写的,难道不记得了?这里,你将我大清百姓描绘成愚昧无知的野蛮人,将我们的风俗习惯歪曲丑化,这就是你眼中的‘客观’?”

汤玛斯的脸色变得煞白,他张了张嘴,却再也说不出一个字来。

现场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

突然,一声清脆的掌声打破了沉默。

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鼓掌,掌声如雷鸣般响彻整个学堂。

载淳转身看向汤玛斯,语气冰冷,“汤玛斯先生,我希望你以后能够谨言慎行,真正的文化交流,在于相互尊重,而不是傲慢与偏见。”

他拂袖而去,留下汤玛斯一人站在台上,脸色铁青,浑身颤抖。

刘翻译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小心翼翼地走到汤玛斯身边,低声道:“汤玛斯先生,我看,今天的讲学就到这里吧……”

汤玛斯猛地一把推开刘翻译,怒吼道:“闭嘴!”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学堂里回荡,却显得格外无力。

吴翰林得知汤玛斯事件后,如获至宝。

他捋着胡须,眼中闪烁着阴险的光芒。

“天助我也!”他立刻召集一众守旧文人,添油加醋地将汤玛斯讲学的内容歪曲放大,描绘成一场可怕的文化入侵。

“诸位同僚,你们都看到了吧!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交流!这分明就是西方蛮夷妄图用他们的腐朽思想毒害我华夏子民的阴谋!”他声嘶力竭地控诉着,“皇上年轻,被这些洋人蒙蔽了双眼,我们身为大清的栋梁,必须站出来,阻止这场浩劫!”

吴翰林的煽动果然奏效,那些守旧文人本就对新事物充满排斥,如今更是群情激奋,纷纷上书朝廷,要求停止一切文化交流活动。

一时间,反对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载淳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载淳却丝毫不为所动。

他知道,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退缩。

他连夜将汤玛斯的讲学内容进行整理,并将其中的歪理邪说一一批驳,然后将这份文稿公之于众。

这份文稿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笼罩在京城上空的阴霾。

民众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汤玛斯所谓的“先进文化”竟是如此的荒谬不堪。

他们开始理解载淳的做法,并对那些守旧文人产生了怀疑。

吴翰林的阴谋未能得逞,他气得脸色铁青,却又无可奈何。

他怎么也没想到,载淳竟然会如此果断地将汤玛斯的真面目公之于众。

就在这时,一个不起眼的民间画家宋画家,正对着从汤玛斯那里得来的一幅西方油画,仔细揣摩着……

他喃喃自语:“这光影,这色彩……”

宋画家痴迷地研究着汤玛斯的油画,西方绘画的技巧让他耳目一新。

他反复揣摩着油画中光影的变幻,色彩的运用,心中涌起一股创作的冲动。

他拿起画笔,蘸上颜料,在一张空白的宣纸上挥洒起来。

他尝试着将西方的油画技巧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技法相结合,将浓墨重彩的西方油画风格融入到水墨丹青的写意山水之中。

几日后,宋画家完成了一幅全新的作品。

画中,雄伟壮丽的泰山,在西方油画技法的渲染下,更显巍峨磅礴;山间云雾缭绕,在水墨的晕染下,更显飘渺空灵。

这幅画既保留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又融入了西方油画的写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宋画家的作品很快在京城引起轰动。

人们争相前来观赏,赞叹不已。

这幅画不仅展现了艺术的魅力,也让人们对文化交流有了新的认识。

他们开始意识到,文化交流并非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取长补短,融合创新。

载淳也听说了宋画家的作品,他亲自前往观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深知,这幅画的出现,对于扭转当前的文化交流困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下令将这幅画悬挂在皇宫的显要位置,供众人观赏。

然而,吴翰林等人却对这幅画嗤之以鼻。

他们认为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亵渎,是向西方文化妥协的象征。

他们继续煽动守旧势力,抵制文化交流。

与此同时,京城的一些寺庙也开始感到不安。

他们担心西方的宗教思想会冲击他们的地位,于是也加入了反对文化交流的行列。

载淳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但他并没有退缩。

他明白,文化交流是一场持久战,他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

深夜,载淳独自一人站在御书房的窗前,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陷入沉思。

“皇上,”李莲英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白云观的道长求见。” 载淳微微一愣,“哦?宣他进来。”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