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寻赶忙走过去,把他从地上扶起来,搀在手上。敖烈没说什么,白寻也没再问,两个人只是低头走路,待走到木屋顶部时,才发现,河面上结了薄薄的一层冰。白寻凝了个诀,用尽全身力气,凝出一股水流,泄愤似的将冰面冲击而开。
敖烈不用她扶,化为龙身潜入水底,白寻默默跟在身后,到了木屋中,敖烈忍不住回过头去。白寻一声不吭,却是眼眶通红,满脸泪痕。说什么陪伴,说什么爱慕,她明明与他近在咫尺,却连他时时刻刻受着伤病的折磨也不清楚。
敖烈也很无奈,走到她身边,用袖子替她擦眼泪:“我就是怕你伤心,才不告诉你。”
白寻哭得脸上泪痕七七八八,这时候还有些气性:“到底多久了,没法子治好吗?你感觉怎么样?”
敖烈立刻回答道:“天上下来就有了,不是病,是咒语,每天两个时辰,只是觉得身上冷,没有别的事,也不会觉得很难受。”
不难受?白寻不相信,又问了一句:“没有办法治好吗?”
此事事关天庭,她一个小妖怪知道了又有什么益处?敖烈只含糊说道:“我是戴罪之身,这本是我的刑罚,天上神佛何等神通广大,又岂是我们能想象的。你别再想了,我没事。”
明明神通广大,却为何没有点滴仁慈之心?是了,谁规定神佛一定要有仁慈之心?就如同人界的帝王,他们之所以为上位者,是因为他们有军队。四海之内,之所以由龙王主宰,只因为龙族是水族最强。天帝之所以为天帝,是因为他修的道法最深……
白寻若有所思,却对着敖烈说:“你好生调息休养,我就在一旁,为你护法。”
谁规定上位者就一定道德高尚,谁规定你可怜别人就一定要可怜你,强大的人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弱小者就只能摇尾乞怜。
人的世界如此,神的世界何尝不是如此?修行修行,三界之内,又有哪一处是真正的净土?
第39章 何必西天万里遥
而她又能有什么办法?兜兜转转,她从始至终,对于敖烈的困境,无能为力。
等等,这是个使人觉得寒冷的咒语,难道……白寻似是终于发现了那一线生机。
白寻走了。
敖烈一大早起来就看到了白寻留的书信。她说出去寻找能解咒的办法,即便不能找到,也会尽快回来。她笃定敖烈不会轻易让她涉险,因此选择了不告而别。
冬季太过漫长,她终究是没有等到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敖烈呆滞地看着那封信。他从未有一刻这么痛恨过自己,也从来没有过这么在意一个人。为什么老天爷总是要让他得到之后再失去,为什么要让在意他的人,因为他而受尽磨难?
“白寻!”敖烈向着天空喊出了嘶哑的一声,“我不该骗你,你回来,我没有事,你快回来。”敖烈紧紧抓着那封信,化为龙形奔上天空,扫荡了方圆数千里,一遍遍地大喊:“白寻!”
三山五岭到处回荡着敖烈的呼喊声,唯独听不到她的回音。敖烈这才肯相信,自己已经完全失去了白寻的踪迹。
他的心里像是一瞬间被掏空了,没有伤怀,没有痛苦、没有愤恨,只有脸上大颗大颗的泪珠不停地滚落下去,他一边痛哭,一边在山林中奔走,直到树枝割破他的衣服、脸颊,直到筋疲力尽才停下来。
一天又一天,他重复这种徒劳无功的举动,直到有一天他筋疲力尽睡着时,梦见了白寻回来的场景,他这才想明白,白寻会有回来的那一天,而他不该让她看到他颓废失意的样子。他渐渐使自己平静下来,回复平常的样子,习武修炼、学法术。但是白寻没有回来,而他那种迫切的心情使得他备受煎熬,更久的时间过去了,白寻也没有回来,他那种煎熬的心情也开始回复了。回复到白寻来之前的情况,像鹰愁涧的河水一样的寂静、腐朽。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的心偶尔也会有一点波动,他会去想,白寻为什么还没回来,是因为她不愿意回来,还是她已经回不来了。
时间转眼过去了三年。
这一天,敖烈懒洋洋地躺在河滩上晒太阳。忽然听见一串铃声响起,他打起精神一看,蛇盘山附近的官道上走过二个行人并一匹白马,一个白面宽头的年轻和尚骑在马上,一个瘦小的行者似的扛着根棍子的男人,在前方引路。
他忽然觉得肚子有些饿,想来是饥咒发作了。便一跃至空中,朝着那两个行人一喷一吸,喷是喷出一团云雾,将二人的视线的蒙蔽了,吸是大口将那匹马吸到嘴里,舌头一搅,扯断马鞍,将一整匹马囫囵吞下。马鞍随手一丢,却好像是沉进鹰愁涧去了。敖烈吃饱喝足,自顾自会鹰愁涧底,河水下面,睡觉去了。
待等妖雾散去,行者将摔在地上的和尚扶了起来。和尚满脸尘土,面容悲戚,想是跌得不轻,“这妖怪如此神勇,又神通广大,不晓得是个什么孽畜?”
“这,”行者道:“我方才见那妖怪身形隐在云雾之中,有鳞有角,怕不是个水里的怪物。仔细想来,应当是一条孽龙。”
行者又道:“适才云雾来得蹊跷,情急之下只来得及护住师父,不想他的目标竟是那匹白马,倒叫师父受惊了。”
“我受了些伤倒是无妨,只是没了脚力,这万里西天,要如何才能到达?悟空,你常说你有降龙伏虎的神通,你可有办法降服这个妖怪,替为师找回白马吗?”
你道这被夺了白马的二人是谁?他们言谈倒是透出了一点名堂,原来这白面宽脸的和尚就是前些年从长安出发取经的唐僧,本名陈玄奘,后来又叫做三藏法师。至于那矮个子的行者,更是大有名堂,他原是花果山石猴,名孙悟空,因五百年前曾大闹天宫,犯了天条,被贬下界,在五行山待了五百年,后被观音菩萨点化,跟随唐僧前往西天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