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都是些小打小闹,你们俩谁替孤跑一趟?”
“一切听凭陛下吩咐。”
在其他鲜卑权贵一再用“可汗”称呼皇帝来标榜自己的鲜卑身份时,这两位近亲嘴里的称呼却是汉人一直在用的“陛下”。
“听凭吩咐?孤总还是要听听你们自己的意愿的。”皇帝看着卫王,脸上的表情不可谓不温柔。
“仪卿要去吗?杀了那么多只老虎后难道不想换换口味带兵杀人吗?”
第134章
卫王自然知道皇帝这些试探的真意,他的皇兄心中属意的传位对象是他的儿子,所以他这个当弟弟的要时时刻刻牢记不要抢了自己侄子的风头,尤其是当他本人不在的时候。
名义上来说,如今谁都不应该知道齐王本人去了哪里,卫王当然也是一样。
虽然朝野内外对此都有议论,也有人鼓励他要在齐王不在时趁机表现,但卫王心里明白,他现在非但不能争功,相反还要努力谦让,这才能显得他对于皇兄屁股底下的那个位置没有一点点的想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他那个杀伐果决的皇兄面前保住自己的小命。
“回陛下,这么多年出入深山老林里猎杀这些猛兽都已经习惯了,所以不怎么会带兵杀人了,打仗这种事还是交给年轻人去吧。”
对于卫王的婉拒,皇帝脸上依旧是淡淡的看不出到底是满意还是不满意,他只是转过头看着朱提王。
“你叔王说他老了,孤就更老了,阿悦要替我们这些老东西出去打仗吗?毕竟你父王身后,孤已经很久都没看见他的槊了,不如用北面这些柔然人让孤看看阿悦如今能有当年桓王的几分风采?”
北面的大街小巷里,小孩子们舞刀弄剑的时候都会传唱那句“卫王的弓,桓王的矛”。可惜这么多年过去了,桓王战死沙场,他的巨槊只能供在了自己的府上等着招灰;而卫王一心打猎,除了猛虎黑熊之类的野兽之外,这么多年里看过那把十石弓开弓样子的人类也就只有南边来的阿拓和毛小豆了。
“侄儿定不负陛下所托,必会把柔然打回他们该去的地方。”
“好,还是年轻人好啊,那今年北讨柔然的事就交给你了。”
卫王抬起头偷偷打量着皇帝,说那句话的皇帝一脸的欣慰表情,就像是一个普通的长辈看见自家子侄出息后应该表现出的那样。而在卫王的眼角余光里,朱提王现在也是用一副少年人力求上进的跃跃欲试看着皇帝。看着这副堪称完美的君臣相宜景象的卫王有瞬间突然间很想笑,担心自己控制不住脸上表情会当朝泄露内心想法的他赶紧重新低下头。
朱提王总是一脸和善的样子,待人亲切尊敬父辈,哪怕用汉人的标准来看,也能够得上一句君子端方的评价。加上他父王为国捐躯的缘故,所以皇帝一向对这个侄子视如己出,甚至有时候对上他时比对他自己亲生的那几个都要和蔼些。
但是卫王知道朱提王内里其实不是这样的人,或者说卫王能凭借本能认出自己的同类,他是头会在背后下手的豺狼,只是把自己伪装成了皇帝忠诚的家犬。卫王曾经在一场宴会里不小心看见过朱提王从背后看齐王的阴鸷眼神,那是根本无法被掩饰的野心。当时以为周围没有别人的朱提王不知道他已经被自己的叔叔看穿了内心,依旧在事后卖力地扮演他那个恭顺乖巧的“好侄儿”的样子。
当然卫王也从来没有戳穿朱提王,他也很好奇自己的侄子这么做到底能不能骗过自己的皇兄,毕竟虽然他自问没露出过什么明显的破绽,皇帝却还是一眼看穿了他的内心,一路将他反复敲打,让他如今只能靠着日日进出深山老林打猎避嫌保命。
于是卫王很好奇皇帝到底有没有像他一样看破朱提王的真正面目,究竟皇帝对于朱提王那些一贯的勉励有加,到底是来自于皇帝对于他父王偏爱的余荫遮眼还是故意的抬举放纵,卫王在内心反复考量后还是没有定下自己的判断。
卫王安静地看着皇帝一边夸奖朱提王少年英武不畏强敌,一边在帮着他配有能力也有经验的副将,确保他的第一次带兵远征不会失手,可以稳当当地拿他的军功。但无论是关于齐王的下落也好,朱提王的真面目也好,卫王都很想知道他这位皇兄知道真相时的反应到底是怎样的。
“阿悦到底是第一次独自带兵,如果有什么不懂的也可以去问问你叔父。毕竟卫王真正打仗的本事,孤还是信得过的。”
“是,陛下,阿悦好学又上进,若有什么疑问,臣弟一定会尽心教导的。”
卫王恭恭敬敬地应了皇帝的要求,毕竟在真正的真相公之于众之前,在这个朝堂之上,他们这明明血浓于水却各怀心思的三人,还有得是一些
“君明臣忠”
“兄友弟恭”
“叔慈子孝”的戏码等着上演呢。
207.
建康,中军将军豫章郡公刘裕府——
刘裕的桌案上整齐地摆着北府各路送来的军报,以及他们各自对于目前形势的看法和建议,其中当然也有来自徐羡之和毛将军的那一份。
对于慕容超占了济南,北府的反应不一,徐羡之那一份大体来说都是在请罪,只是略微表达了一下若刘裕有意夺回济南城,他愿为先锋以期能将功折罪。而毛将军那一份大体说了些他还是觉得要还以颜色不能让胡人觉得汉人软弱可欺,至于若担心北边皇帝伺机而动,那司州这边也会全力应对,请刘裕放心之类的话。
而除了这两个来自北方前线的将领在字里行间表达出了一点对于慕容超的战意之外,其他镇守更南边州县的北府将领们则是苦劝刘裕能稍安勿躁,一切等梁州平叛之事告一段落之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