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泥土也要一并带过来,不然它可能不适应陌生的地方。”
林嬷嬷记下她的话,去转告外边候着的内务府总管。
内务府总管刚听的时候感觉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仔细想想,还真的能做。
保暖方面,确实用棉被也不是第一回了。哪怕只冬天种菜种花,搭的棚子里头用棉被挡住,里面就能暖和。
梅树也是一样的,兴许棉被真能保暖?
连着树附近的泥土一起运过来,也的确是花匠交代过的。
虽然花匠不明白什么原理,反正移栽的植物不带着原本的泥土就很容易枯萎。
内务府总管心里有底了,赶紧带人去寻了适合的梅树,麻溜移到永寿宫来。
僖嫔得知皇帝让人挪了几棵梅树过来,十分好奇,拉着宜嫔一起来围观。
她看着外边的梅树,满脸疑惑道:“梅树也怕冷吗?怎么一棵棵树干上还裹着棉被?”
郭珍珠笑着说道:“是我让内务府总管给梅树裹上的,这样能保暖。梅树刚挪过来,天儿又太冷了,需要适应一下,等长好了,这棉被才能撤掉。”
其实不撤也行,就是不大好看,内务府总管猜皇帝回头想起来,过来看看,见梅树上裹着棉被实在太难看了,指不定还要找内务府的麻烦。
索性郭珍珠也不强求,只等梅树长一段时间,根系都长好了,没什么大问题再撤掉棉被,应该没那么容易枯萎了。
僖嫔惊讶道:“还能这样,我是第一次听说梅树也需要裹棉被保暖。”
郭珍珠点头道:“这不就跟人冷了要穿衣服一样,树也是能穿的。”
僖嫔和宜嫔好奇地看了一会,僖嫔就问道:“听说皇上让人在宫外包了一座梅山,这几棵梅树应该是从梅山挖过来的吧?”
这事郭珍珠还真不知道,于是摇头道:“我不清楚,皇上只说选几棵梅树送过来,不至于冬天的时候在长廊上没什么花能赏。”
大冬天外边都是光秃秃的,宫里也不例外,很少载树,说是防刺客的。
哪怕这几棵梅树是内务府特意挑选大一点的,却也不怎么高,而且枝丫又细又稀疏,一眼就能看清,里面根本不能藏人,人也不可能站在上面。
这梅树看着是又矮又秃,不过好歹是皇帝特意让人送来的,郭珍珠就勉为其难收下了。
郭珍珠看着几棵梅树,忽然问僖嫔道:“重建太和殿,用的是国库的钱吧?”
僖嫔听她这么一问,点头道:“对,你怎么忽然问起这事来?”
郭珍珠是忽然想到做买卖,皇帝分走的九成利润都直接送国库了。
之前是因为战事的缘故,事有缓急,才会把买卖的利润放进国库。
其实皇帝不穷,穷的是国库,国库却不能要求皇帝开私库来补贴。
毕竟私库里都是历代皇帝流传下来的好东西,就是皇帝的私产。
皇帝愿意把做买卖分的利润给国库,也就是短时间内救急的。
后边要跟海商做买卖,这笔钱皇帝还会全部送到国库去吗?
皇帝确实没打算把后续跟海商的利润放进国库,也不准备自己单独做这个买卖,交给其他进货的商人。
而海商进来做买卖需要交税,税收进国库。
如此一来,就能解决国库一直被榨干的情况。
户部尚书虽然眼馋皇帝和顺嫔一起做买卖挣的利润,却是不敢跟皇帝要的。
皇帝之前愿意放进国库,那是战事需要,在国库不足的情况下才如此。
如今没有战事,国库的情况缓和了许多,加上如今海商的大笔税收,甚至还能有盈余,也是户部尚书想不到的。
户部尚书其实也是反对解开海禁的人之一,他和家里人倒是没有私下偷偷做过海商的买卖,只是信不过海商。
担心海商进来后,可能会作为细作刺探他们的消息,再带回去西边,所以户部尚书极力反对放开海禁,让海商随意进来。
但是皇帝已经决定好了,还在港口设立了船舶司。
海商带货物进来后,船只靠岸,人一落地就要为货物交税。
他们也不能大规模进来,只能在港口划分的地方进行交易。
这边的商人会带着一部分货物到港口来,搭上一排棚子,让海商来看货。
海商想卖货,也可以把货物的类别告诉船舶司,船舶司代为寻找买家。
船舶司会把两边买卖的商人和货物都登记好,对方想卖的货物也会做登记,想要什么货物也会记录上。
这样一来,两边商人要精准联络上就容易得多了。
未免海商没带翻译,无法沟通,船舶司那边还会准备翻译的人。
虽说这边翻译的只能是各国的传教士,起码简单沟通是没问题的。
当然传教士要是翻译错了,或者故意偏向西边的海商,让这边的货物廉价卖出去,又或者欺骗隐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