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她还不识字,让郭珍珠帮着念一念,再解释画本上画的是什么。
得知是稻米,四格格还问道:“皇阿玛种的?”
皇帝在旁边听见就笑了:“朕是种了一点,不过大部分还是其他人种的。”
四格格点点头,郭珍珠倒是好奇道:“四格格怎么知道皇上种了稻米,谁告诉你的?”
听见这话,林嬷嬷倒是答道:“主子,四格格有一回去小厨房见着胭脂米,听小礼子说是皇上亲自种的,估计是记下来了。”
郭珍珠不由恍然大悟,确实皇帝每年种的胭脂米,也就是御稻米都送到她这边来了。
其他宫殿的娘娘大多是北方人,更喜欢面食,也就她这个芯子的南方人爱吃大米。
于是皇帝每次把大部分种的御稻米都送永寿宫来了,四格格见着胭脂米好奇一问,就记下了这是皇帝种的。
这么小的孩子,记性倒是相当不错。
皇帝还挺高兴的,笑着道:“等四格格大一点,能吃饭的时候,也就可以尝尝朕种的稻米了。”
郭珍珠笑着应下,想着她之前不够吃,只能添上其他地方送来的胭脂米,叫皇帝有点遗憾。
于是皇帝今年在丰泽园种的稻田扩大了几分,就为了让她够吃,也是用心良苦了。
明年加上大阿哥和小太子两个助力,估计稻田还能再扩大一点。
为了给四格格念书,皇帝还特地从乾清宫叫来个年长的女官,以后留在永寿宫照顾四格格之余,也能给她念念画本。
毕竟宫人大多都不识字,哪怕会也最多能记记账,再多就没有了。
有个识字的女官在,郭珍珠就不用反复给四格格念书,倒是轻省了不少。
行李终于收拾妥当,也到了出发南巡的时候。
六阿哥还太小,压根不知道自家额娘要出远门玩几个月才回来,依旧该吃该睡,送行的时候还在奶娘怀里呼呼大睡。
郭珍珠只能摸摸六阿哥的脸颊,这次林嬷嬷没跟着她出门,而是留在宫里,带着孩子们一起住进翊坤宫去。
这样一来,也方便宜妃照顾四格格和六阿哥了。
有林嬷嬷留下帮忙照顾,郭珍珠也能更放心一点。
她抱了一下四格格,这才和僖嫔一起上了马车。
僖嫔比郭珍珠就要兴奋得多了,感慨道:“我也很久没出宫了,想着出宫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如今还能跟着皇上南巡,也算是沾了你的光了。”
郭珍珠听得一怔,好笑道:“怎么就沾我的光了?”
听罢,僖嫔摇头道:“要不是我跟你关系好,皇上哪里还想得起我是谁了呢!而且只带你一个人过去,皇上忙的时候你就没人陪了,可不就叫我陪着你吗?”
看皇帝安排得多周到,她就是个工具人!
郭珍珠眨眨眼,皇帝还安排得这么周到了?
马车很快到了港口,僖嫔看着大船就更兴奋了:“我还没坐过船,不知道能不能习惯。”
等她们上船后,很快安排在第一层的船舱。
最前面最大的船舱是属于皇帝的,他虽然出远门了,但是政事不可能全部都放下,折子还会从京城转送过来这边让他过目。
这房间既是卧室,还带着一间书房,就专门让皇帝能够处理政事。
旁边就是郭珍珠的船舱,比皇帝的要小一圈,只有卧室,却也还算宽敞明亮。
僖嫔的船舱则是更里头一点,就要更窄小了。好在她们一般都在甲板上活动,只睡觉的时候才进船舱,倒也不至于不习惯。
虽然林嬷嬷没跟着,琉璃也得处理铺面的事,玲珑被郭珍珠留在宫里,跟着出来的是于嬷嬷和立春、立夏两个宫女了。
立春和立夏年纪小,上船的时候也特别激动。
于嬷嬷会跟着来,原本郭珍珠是不赞成的,毕竟她年纪不算小,坐船怕是不大适应。
但是于嬷嬷却坚持过来,说道:“老奴就懂点药理,跟着来也能给主子帮把手。”
如果郭珍珠坐船不适应,御医能把脉,但是也不好给郭珍珠揉压按摩等等,让她更舒适一点,这事于嬷嬷就能代劳了。
毕竟男女有别,于嬷嬷在还是要更稳妥一些。
郭珍珠原本还犹豫,林嬷嬷却极为赞同。只有自家娘娘一个出门,带着立春和立夏两个年纪小的宫女,她怎么都不能全然放心。
哪怕皇帝必然会带着御医和宫人一起过去,却不如郭珍珠身边人来得熟悉和自在了。
另外于嬷嬷懂药理,有些御医办不来的小毛病小偏方更熟悉,有她在更稳妥了。
郭珍珠拗不过,只好带着于嬷嬷一起出门。
宫人的船舱在第二层,比第一层要窄小得多。
她们会轮流守着郭珍珠,在第一层的船舱角落支起小床来守夜。
郭珍珠倒是没料到,* 于嬷嬷这么快就派上用场了。
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