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大唐:我,火头军薛仁贵,无敌 > 第62章 他乡遇故知

薛仁贵继续往前走 ,心想,我且到山脚下附近看看去,看这个山下有没有人家,我得找一个人家去打探一下,了解了解这摩天岭的情况。

薛仁贵往前正走着,一看,唉,你还别说,远远发现摩天岭山脚底下,那个山沟里头,还真有三间房子!

房子外边还扎个篱笆圈,还有一个门,这个门正开着呢。

薛仁贵想进去, 我先要碗水喝,再跟他们打听打听山上的情况。

薛仁贵走到这个篱笆门口,看见篱笆院里有一位老人,正在院中干活呢。

听到有脚步声,那老人便抬头一看,冲着薛仁贵就喊上了:

“哟!小子,你今日回来了?”

然后,就往屋里就喊:

“唉,我说老伴啊!你瞧瞧,你那宝贝儿子回来了。”

一个老太太在屋里说:“啊!回来了,在哪儿?”

“这不是吗?”

这老头儿把手里的活儿也放下了说道。

迎着薛仁贵就上前来了,还一边说着:

“哎呀!儿啊,儿啊!我们老两口子,盼你都盼红了眼,总算把你盼回来了。”

薛仁贵可就愣住了:“叫儿啊?这是爸爸叫儿子呀!”

“这是什么意思?我怎么成了他儿子啦?”

薛仁贵一脸纳闷,而那老头一个劲儿地直往屋里让。

薛仁贵想,让进就进去吧!

薛仁贵跟这老两口进了屋,老太太过去就把他给扶住了。

“嗯呀,孩子,你可回来了?怎么比那几年好像胖多了?嗯呀,你倒成了大人了啦!”

薛仁贵心想,难道我还是孩童么?

顺口叫了声:“老人家。”

这老太太一听,什么?

管我叫老人家?

老太太就一愣!

“你 …… ”

“啊!老人家,您莫非是认错人了吧?”

这老两口子,就上一眼下一眼,上下打量,紧盯着薛仁贵问道:

“什么?认错人了?”

“是呀!不知您老人家招呼的那个小儿,他是何人?”

“啊!我喊的是我儿子呀!那你 …… ”

“啊!我姓薛,叫薛礼。”

“啊?”

老头赶紧把眼睛揉了揉说:“我认错人了?你不是俺那小儿?”

薛仁贵说:“你老的儿子叫什么名字?”

“哎!”

这老头长叹一声。

认错人了,认错了别的还好说,认错了儿子了,人家小伙子这么大了,你说这儿子长、儿子短的叫了半日,多不好意思啊。

老头连连道歉道:

“哎呀!小伙子,你看这怎么说的,也可能上了年纪了,人老不中用,眼睛花了,耳朵聋了,没把你看清楚,可你也长得太像了,所以我才把你认错了。小伙子,你千万可不要见怪哦,那么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呀?为何到此?”

白袍薛仁贵说道:

“是呀!我来这儿,正想跟您老打听打听道路呢,你把我认错了,这倒没关系。我这个年龄,您那么大岁数,叫声儿子,并不过分,老人家,我听您说话,好像不是此地人哪!”

“咳! ”老头长叹一声说道:

“小伙子,你算猜对了,我本来就不是此地人氏,我是中原人,我家在山西绛州府龙门县。”

薛仁贵一听,说:“怎么,您是山西绛州府的?那您听我说话的口音呢?”

老头说:“我也觉得奇怪哪,你好像是我们的老乡呢!”

薛仁贵说:

“对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故土之情啊!我也是山西绛州府的,您老是哪个村的?”

这老头子说:“我是龙门县汾西村的。”

“啊!您是汾西村的,我是大王庄的,哎哟,相隔五六里地呀!越说越近了,老人家您贵姓高名啊?”

“别提了,要是提起我呀,一言难尽。我姓毛,我叫毛子贞,这是我老伴儿,我们老两口子!有手艺,什么手艺哪?我这手艺就是制弓,就是射箭的那个弓,在中原我以制弓为业。

我们老两口子,这一辈子,有一个儿子,一个姑娘。我的女儿早已许配他人了,我还有个儿子。因为家境贫寒,我们老两口便带着儿子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想着能多挣些钱,不求大富大贵,好歹也能过上安稳日子,为此,我们就出来了。

唉!谁能想到制弓这个手艺,当时无人赏识,挣不到什么钱,我们就跟人家合伙做起买卖,大伙一块乘着船,奔东辽这来了。哪晓得,半路上遭遇狂风,船只一下子就被吹散了。不但一半的货物没了踪影,就连我的儿子也被狂风卷走,连人带船消失得干干净净。我们老两口等到发现儿子不见了,都急坏了,上哪去找呢?得知来到东辽了,就在岸边上寻找吧,结果也没有找到。

正巧到了这儿,这儿的守将知道我会制弓,我当时哪知道他们东辽要跟中原打仗啊!守将让我制弓,我便住下了,暂时能糊口,也好打听我儿子的下落。

说来也真巧,还真找到了。原来我儿子被狂风吹散之后,连人带船刮到了临近的百济国“天飞闸”,那儿的元帅把我儿子救了。

一问他的来历,我儿子就说实话了,唉!我儿叫毛顺清,与你相貌长得和你太像了,乳名唤作小二。这乳名的由来,是按他姐姐的排行顺序所取。怎料那位元帅对他青睐有加,将他收为义子,自此,我儿便在元帅帐下效命,成为一员战将。

这位百济国元帅跟东辽摩天岭的呼那大王,是莫逆之交。有一年,他上摩天岭给呼那大王来拜寿,恰巧让我送弓,我们父子就相逢了,这位元帅就想把我们老两口一块接到‘天飞闸’,好让我们全家团聚。东辽这摩天岭呼那大王一听我制弓的手艺挺高,就怎么也不让我去,非把我留到这儿不可,只说日后再去吧。”

老头子又说道:

“我之前不知道要打仗,突然之间急着用弓,为了给他制作弓,我就被留下了。我的儿子呢,又接着去帮他的义父,前往百济镇守‘天飞闸’去了。

我儿子也许三年回来一趟,也许两年回来一趟。我们老两口子,在山上嫌乱,愿意找个雅静的地方,所以呼那大王就派人在这里给我们盖了三间房子,也没人来打扰,我们吃的、穿的、喝的,一切都不愁。

我把弓做好了,没有事的时候,就用独轮车,推它个五六十件,就给他们送上山去,如果要攒的太多了哪,他们山上就派人来取。”

喜欢大唐:我,火头军薛仁贵,无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