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眨眼已是年关将近。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大明上下谈锦衣卫色变,就连百姓也开始对这个朝廷新部门生出恐惧之心。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就是因为李景隆的隐而不发!
胡党成员九族不少隐于民间,许多人看起来非官非贵,却也被锦衣卫带走,以为锦衣卫连普通百姓都不放过。
为此,李景隆可没少遭弹劾。
就连朱元璋和朱标也曾数次召见,询问他的打算,直到听了他的计划才打消顾虑。
这天一早,李景隆盛装出行,带着几个锦衣卫径直来到城门口处站定。
百姓见到李景隆倒是不怕,纷纷上前见礼打招呼,李景隆则笑着一一回礼,不见半点架子。
那日,他于大街之上为民伸冤做主,硬刚胡惟庸,百姓对他赞不绝口,在南京城的口碑可谓顶呱呱。
不多时,远处传来马蹄声。
众人暂停闲聊,举目齐齐看向远处,就连几万明军正朝着南京城疾驰而来。
“乡亲们莫怕,家父今日回京复命!”李景隆人群似乎有些慌乱,连忙开口安抚。
百姓们陡然兴奋了起来,“曹国公要回来了?”
“快,老少爷们,曹国公要回来了, 咱们可不敢堵着城门!”
人群一阵骚乱,连忙退到街道两旁。
“保儿,这威望还是可以的嘛....”李景隆嘿嘿一笑,跨步出了城门迎接。
来到近前,李景隆装模作样高呼,“爹,孩儿想死您啦!”
“咱的马鞭也想死你了...”李文忠咬牙切齿,顾及着大庭广众之下,只能尽量压低着声音。
在外人看来,那叫一个父慈子孝,引得无数百姓称赞。
“你等着,等咱从宫里回来....”李文忠狠狠剜了他一眼,直接朝宫内的方向而去。
他这一走,不仅李景隆傻眼了, 身后将士们也傻眼了。
“这...”偏将一阵抓耳挠腮,自家主帅就这么走了,他们倒是该何去何从?
李景隆嘬着牙花,知道老登这是故意给他下套,却也不能不入,“你们暂且回营待命吧。”
偏将迟疑片刻,大军岂能任人差遣,可想到李景隆的身份,加上城门口傻站着也不是个事,便只能听从他的调令归营。
.......
宫内。
听闻李文忠归来的消息,朱元璋喜不胜收,带着朱标、朱棣亲自来到宫门口相迎,给足了李文忠恩宠。
“臣, 问圣躬安?”李文忠一板一眼的行礼,哪怕是老朱伸手搀扶,也拦不住他。
无奈,朱元璋闷声嘀咕,“你啊,差你二丫头远了,倒是给给咱生了个好外甥孙儿!”
听见这话,李文忠倒是松了口气。
他这举动,又何尝不是一种试探和请罪?
“表哥,快快请起!”朱标自然也瞧的出中间哑谜,连忙上前搀扶,再给李文忠添一把底气。
“表哥!”朱棣脸上火热,凑到他身旁,“今儿个都是自家人,就别讲究那些个虚礼啦!”
此时的他,还远达不到日后永乐大帝的程度,自然听不出三人话语间的哑谜。说这话,单纯是敬仰崇拜李文忠。
朱棣一生心高气傲,当朝能让入他眼,让他崇拜的人,一手可数,李文忠恰恰是其中之一。
李文忠,乃后世唯一堪比霍去病的少年将军。
开局一个碗的亲外甥,马皇后最喜欢的养子,明太祖朱棣一生的偶像,淮西创业集团的颜值天花板。
十九岁,以两千精兵破敌军二十万,一战成名。
二十岁,获封五军都督府大都督。
二十四岁深入漠北,马踏蒙元。从大兴安岭出发,一路打到阿尔泰山,遵照草原规矩,车轮放平就是杀。
世人笑谈,三国演义中未逢一败的赵云,就是以他为原型。
毕竟,罗贯中没见过赵云,但他真的见过李文忠。被李文忠追着砍,鞋子都差点跑掉。
要说朱元璋是开挂爽文都不敢写的存在,那李文忠就是爽文笔下开着挂的意气风发少年郎。
这辈子,未尝一败的他,死后谥号武靖,可称大明战神。
却没想,完美的一生,唯独遗憾生了个真·大明战神李景隆!
“快起来吧,你舅娘做了一桌你最喜欢饭菜,正等着你呢!”朱元璋拉着外甥的手,大步朝着坤宁宫走去。
一路上,朱元璋对李景隆赞不绝口,朱标和朱棣也跟着连连夸赞。
要是换做他人,怕是早就乐到找不着南北,可李文忠心里却是一片沉重。
朱元璋可是从小看着他长大,见他沉默不语,心里自然清楚他在想些什么。
“保儿,再等几年....”朱元璋脚步一顿,“眨眼你已是不惑之年,早年征战多伤痛,待那小子成了才,就赋闲归家....养伤吧!”
此话一出,朱标和朱棣同时变了脸色,可李文忠却是露出了一口钢牙。
“孩儿, 谢过舅舅体恤!”李文忠双手抱拳,脸上写满了感谢。
朱标叹了口气,不再说话。
“爹...”朱棣却忍不住开了口,“表哥正值壮年,岂能在家养老,我看....”
“你看什么你看?”朱元璋冷冷的目光看向他,“你再多说一句,这顿打你是逃不掉了。”
朱棣下意识缩了缩脖子,却仍旧咬牙开口,“表哥乃我大明不可或缺之人,大外甥身负才能,更是咱大明和朱家的幸事,岂能....”
“老四,住口!”朱标冷声呵斥,“父皇之命,岂容你横加置喙,还不快闭嘴。”
朱棣见大哥都发话了,纵使心头不甘,也只能无奈闭嘴,心里却仍旧腹诽不断。
“臣谢过殿下记挂!”李文忠见气氛沉凝,连忙开口,“臣身上伤病太多了, 能赋闲在家养养也是好事。”
“再者说了....”他话锋一转,变得有些揶揄,“难不成,你是盼着表哥我早死?”
朱棣连忙摇头,正想急着开口解释。
“表弟, 咱是在家养伤,不是真死了,或是病入膏肓。”他扫了眼朱元璋和朱标,笑吟吟道:“来日若是陛下与太子需要,咱自然随时听候差遣。”
“有了好身体,要是朝廷需要,咱也能更好出力不是?”
听见他这么说,朱棣心头闷气这才消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