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都市 > 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 第14章 发现房梁钱

关于烟标、酒标,他虽然不懂行,但也听说过有不少人收藏。

那时还专门上网查看过,了解过它们的价值。

一些稀少的烟标、酒标,单张价格过万的都有。

像这样贴在老箱子内侧的烟标,一看年代就很久,虽然不能够撕下来,但跟随箱子一起保存。

证明一个时代的特色,或许更有收藏意义。

常顺目前还不是特别的懂收藏。

但那些搞古玩的,能有几人啥都懂的?

不都是在遇到某样物品后才开始了解,然后能以低价买入的,就尽可能的低价买入。

寻找完一楼的物品,他没有急着去二楼,而是从后门走进了院子。

这套老房子,厨房以及卫生间都在院子里,靠墙而建。

院子不算太大,没种树,不过种着的有花卉。

靠近厨房有一口小水缸,被人敲破了,看痕迹,破的不久,应该还是进来拆迁的人做的。

(拆迁区,人搬走后,搞破坏是必须的。

拆到后期,那些不想搬走,不配合搬迁的住户,很可能还会被断水断电,甚至下其它的“绊子”。

这些情况,有点阅历的人都知道。)

在院子里找了一圈,他发现被破坏的物品里,居然还有一个长方形的紫砂老花盆。

他把这个紫砂花盆的碎片拿起来看了下,面上能看见沙子一样的细小沙粒。

“紫砂紫砂”,之所以有“砂”字,可能就是制作出来的各种生活用品,跟“砂”相关。

记得开出租车那段时间,他听一个乘客在跟另外一个乘客聊天时详细说过“紫砂”方面的知识。

那人说民国时期的紫砂用品,大多都能看见那种大小不一的细小“砂粒”。

它的透气不漏水的特性,或许就跟这种泥沙相关。

虽然花盆破了,但看见这种标本,常顺还是把它们捡了一些起来。

(据说碎掉的古瓷片,也是有人收藏的。

很多人买不起完整瓷器,花点小钱,买残片欣赏或者学习,一样是一种乐趣。)

那些没被砸坏的花盆,也有几个,其中还有一个石头材质的,同样是长方形。

年份不比紫砂花盆的年份晚。

里面种着的有花卉,常顺直接把土连同里面的花倒在了地上。

不是太好的花盆,目前他不打算捡,准备以后专门抽一天的时间进行扫荡。

看完院子里的物品,他走进了厨房。

刚进门,就看见地面上扔着的有一根大擀面棍。

这根擀面棍长约1米,直径约5公分,表面有类似刚才看见的老紫砂花盆表面的那种“金星点点”的光泽。

常顺的视力很好,一下子就看清了。

把它捡起来又看了下,他现在可以确认,这是紫檀材质的。

因为就在昨天,他在刘老板的店铺里还仔细看过这种类型的木头。

拆迁的人还真是不识货,要是知道它是紫檀的,必然不会把它当垃圾一样扔在地上。

不过这样也好,倒是便宜了自己。

接下来他又看起了厨房里的其它物品,在柜子、灶台等地方搜索完。

寻找到了一个青花瓷的油壶,两口老碗。

青花瓷的油壶,面上印的是缠枝花卉,还写着“酱油”二字,底部有四字款“某德镇制”。

这个一看年份就不是很久,不过有“酱油”二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两口老碗,一口面上画着“稻谷、棉花”的图案,寓意“粮棉丰收”。

另外一口,面上的图案是山村风景,绿水青山,背面有一个“东方红”样式的老拖拉机。

这样的碗,一看就是特殊题材。

在古玩店,他看见类似的,那时的价格是百元以上。

现在怎么也能值几十块钱。

把东西都装起来拿到三轮车上,常顺又去了二楼。

楼上的墙面跟一楼不同,都是用模板挨着拼接制成的,表面差不多贴满了报纸。

看着房顶上的大梁,常顺突然间又想到了一个“传闻”。

据说过去的人盖房子很讲究。

会在房子建好时,用红布裹着房梁,把古钱币钉在有布的大梁上。

或者把银元放在房梁的面上。

(也有人为了省事,直接把铜钱用布包裹住,简单的缝上或者串起来,挂在房梁上的。)

脑海中闪过这种想法,他就仔细看起了上面的大梁。

可能是时间过久,红布大多已经风化。

看见的也是黑乎乎的样子,跟木头完全贴在了一起。

瞅了会儿,在头灯的照射下,他终于发现了好几个“房梁钱”,有两个卡在木头上,看着特别大。

这两个大钱,肯定价值不菲。

这个发现,让常顺精神一震。

上面的光线不是特别好,要不是特意寻找,很难发现。

(二楼地面木板距离大梁的高度大概是两米八左右,算不上太高。)

他看了一下楼上的情况,有一个老电视柜,这个刚好可以搬过来用。

不过常顺也没急着现在就上去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打算把二楼地面上能看见的物品扫荡完,然后再看房梁。

二楼面积同样不小,被分隔成了几个区域,有睡觉住人的,也有存放杂物的。

寻找完,他找到了一个老牛角梳子,一把陶瓷“虎子”。

牛角梳,看上去塑料的一样,拆迁的那些工人没人“指点”,当然不认识。

他自己也是在逛古玩市场,看了很多鉴宝、大量拆迁区寻宝的视频之后。

才对那些杂七杂八,稀奇古怪的物品有所了解的。

“虎子”,也叫夜壶。

对于夜壶,现在的年轻人,很多或许都没有见过。

这把虎子,黑红色,主体部分形似坛子。

不过它的口开在侧上方,顶部是一个“提手”。

看见它,常顺想到了曾经刷视频看见的一个笑话。

故事是一个搞收藏的人下乡“产地皮”(收古玩)。

当时口渴了,他去一户人家讨水喝。

那户人家用来泡茶的“茶壶”,就是一个夜壶。

为啥用那个虎子泡茶,也是有原因的。

那户人家看那个胡“茶壶”是青花瓷的,面上画的都是缠枝莲花卉,很高档。

以前他们都没见过那么好的壶,误以为是茶壶,就用了很多年。

知道是夜壶,收古玩的人肯定不会喝那个泡出来的茶水。

另外他还把情况跟那家人说了。

当时肯定是很尴尬的。

…………

在找东西时,他顺便也看了下那些旧报纸。

从上面显示的日期看,最早的有六十年代初的。

可能还有更早的,不过因为时间过久的关系,同样风化掉了。

(纸受潮后,再次风干,长此以往,更容易损坏。)

喜欢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