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此刻满心焦虑,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如洪钟大吕般不断回响:
辞职,必须赶紧辞职!
他深知,在这波谲云诡的洪武朝堂,多耽搁一刻,便多添一分性命之忧;
唯有早日辞官,才能远离是非,安享余生。
就像后世说的,早买早享受,那他就是早辞早享受了。
可究竟该以何种借口请辞呢?
蓝玉眉头紧锁,在书房中来回踱步,苦苦思索。
忽然,他眼眸一亮,计上心来。
此前,自已不正是与西平侯沐英一同征讨西番,凯旋而归,凭此赫赫战功获封永昌侯吗?
那便以此为由,就说多年征战落下病根,旧伤复发,如今连日常行动都颇为不便,实在难以再肩负大都督府佥事这般重任,急需辞官调养身体。
如此一来,既显得合情合理,又能让皇帝看到自已的 “苦衷”。
再者,蓝玉深知自已身份特殊,身为太子朱标舅父,这层亲缘关系在旁人眼中,无疑是一把双刃剑。
虽说眼下太子地位稳固,可朝堂暗流涌动,保不准就有那心怀叵测之人,妄图利用自已与太子的关系兴风作浪,给太子乃至整个朝廷招来无端灾祸。
主动向皇帝坦陈这份隐忧,恳请辞去官职,以绝后患,想必朱元璋也能体谅自已这份苦心。
蓝玉心潮澎湃,觉得此计甚妙,当下不再迟疑,快步走到书桌前,提起笔,蘸饱墨,奋笔疾书。
不多时,两张言辞恳切的请辞奏书便已写就。
他小心翼翼地将纸张折好,轻轻塞进奏折本子里,仿佛那是自已的救命稻草。
“蓝福,进来!”
蓝玉高声唤道。
守在外间的管家蓝福,听到传唤,一路小跑进来,躬身问道:
“老爷,有何吩咐?”
蓝玉神色凝重,将奏折递过去,叮嘱道:
“你即刻将此物加急送往宫中,务必亲手交到陛下手中,不得有误!”
“小人明白,老爷放心。”
蓝福接过奏折,匆匆退下。
看着蓝福离去的背影,蓝玉紧绷的神经这才稍稍松弛。
他嘴角上扬,露出一抹如释重负的笑意,慢悠悠地走向卧室。
昨夜的宿醉尚未完全消退,脑袋还隐隐作痛,此刻正好再去补个回笼觉。
至于这奏折呈上之后,朱元璋究竟会作何回应,那便只能听天由命了。
且说另一边,在巍峨庄严的奉天殿内,朱元璋正端坐在龙椅之上,全神贯注地批改奏折。
他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冕旒,虽面容略显疲惫,却依旧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身为洪武元年便开始亲力亲为的 “劳碌命” 皇帝,朱元璋这一路走来,可谓艰辛无比。
他出身草根,从放牛娃一步步登上皇位,深知权力来之不易,因而对其倍加珍视,最是忌惮旁人觊觎自已的皇权。
而他为什么一直想废除宰相制度,不就是为了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牢牢攥在掌心,不容他人染指分毫。
不仅如此,为了全方位地捍卫皇权,朱元璋还一手创立了锦衣卫。
这锦衣卫的诞生,背后有着诸多深意。
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臣民的监控。
彼时,明朝初立,天下尚未完全太平,各方势力暗流涌动。
朱元璋凭借锦衣卫这双 “暗处的眼睛”,能够随时洞察臣民的一举一动。
无论是京城官员的私下聚会、信件往来,还是民间百姓的舆情动态,统统逃不过锦衣卫的耳目。一旦发现有人心怀不轨,对皇权构成威胁,便可立即采取行动。
另一方面,锦衣卫便于朱元璋获取情报。
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局势下,信息就是力量。
锦衣卫成员凭借特殊身份和手段,穿梭于朝堂内外、大江南北,既能深入朝廷各个政治圈子,探听官员之间的党派纷争、施政情况。
又能奔赴边境地区,刺探敌军的兵力部署、军事装备以及将领动态等关键情报,为朱元璋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再者,锦衣卫拥有绕过司法体系直接行动的特权。
朱元璋对贪污腐败和谋反等行径深恶痛绝,而传统司法程序在他看来,繁琐拖沓且易受各方干扰。
锦衣卫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
他们可不经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审判,直接逮捕所谓的 “嫌疑犯”,并进行审讯。
朱元璋依据锦衣卫提供的情报和审讯结果,便能迅速对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打击,极大地加强了皇帝对司法的掌控力,也让潜在的反对者望而却步。
......
奉天殿内
朱元璋正在埋头批阅堆积如山的奏折,当看到蓝玉让人送呈上来的折子,嘴角起初微微上扬,料想定是蓝玉为获封永昌侯呈上的谢恩折。
他轻轻翻开奏折,然而,刚读了几行,脸色瞬间大变,原本放松靠在龙椅上的身躯猛地挺直,眼中满是惊愕之色。
“这蓝玉,竟要辞官!”
朱元璋不禁脱口而出,声音中透着浓浓的诧异与疑惑。
他眉头紧锁,目光反复扫过奏折上的文字,只见蓝玉写道,自已因多年征战,伤病缠身,如今旧伤频频复发,日常行动都艰难万分,实在无力再担当大都督府佥事这等要职,亟需辞官安心调养身体。
不仅如此,蓝玉还言辞恳切地提及,自已身为太子朱标舅父,深知朝堂局势复杂,唯恐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这层关系,给太子和朝廷招来无端灾祸。
故而主动请辞,只为消除潜在隐患,句句皆是为江山社稷考虑。
朱元璋心中一时没了主意,在殿内来回踱步,口中喃喃自语:
“蓝玉战功赫赫,此时辞官,究竟是何意图?”
思索片刻后,他决定前往皇后寝殿,期望聪慧过人的马皇后能帮他剖析一二,指点迷津。
朱元璋匆匆步入皇后寝殿,马皇后正坐在榻前,专注地绣着一幅锦帕,见皇帝神色匆匆而来,便放下手中针线,起身相迎,面带关切地问道:
“重八,何事如此匆忙?”
朱元璋将奏折递与马皇后,一脸凝重地说:
“妹子,你看看,蓝玉递上辞官折子,咱实在拿不准他的心思。”
马皇后接过奏折,仔细阅读,时而微微点头,时而轻蹙蛾眉。
读完后,她抬眸看向朱元璋,轻声说道:
“重八,依臣妾之见,蓝玉此举,看似突然,实则有他的考量。
他所言身体有恙,臣妾料想并非虚言,这些年他南征北战,伤病怎会少得了。
再者,他提及太子之事,确是在为朝廷着想。
蓝玉是个聪明人,他知晓自已身份敏感,
如今主动请辞,
一来能让身体得以休养,
二来可避朝堂猜忌,于公于私,都有道理。”
朱元璋面露犹豫之色,在殿内踱步不止,双手背在身后,来回搓动手指,沉声道:
“可他战功卓著,此时辞官,咱怕寒了将士们的心,也怕日后军事无人堪当大任。”
马皇后款步走到朱元璋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柔声道:“重八,蓝玉即便辞官,也不意味着他就彻底远离朝堂。
他对太子的忠诚,对大明的忠心,臣妾相信不会轻易改变。
日后若有战事,陛下一纸诏书,他定会挺身而出。
况且,如今朝堂暗流涌动,若蓝玉继续身居高位,保不准会惹来更多麻烦,对他自身、对太子、对朝廷,都不利。”
朱元璋停下脚步,低头沉思良久,缓缓抬起头,眼中的疑虑渐渐消散,神色也趋于平静,最终下定决心:
“妹子说的对,就依你之见,准了蓝玉的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