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天空阴沉沉的,仿佛预示着一场新的风暴即将来临。
杨宪的府邸内,灯火摇曳,映照着他那张写满不甘与决绝的脸庞。
这几日,杨宪忙得像个陀螺,在书房与各个房间之间来回穿梭,一众心腹紧跟其后,人人面色凝重。
自从那日朝堂之上弹劾李善长铩羽而归,尤其是朱元璋那视若不见、拂袖而去的背影,深深刺痛了他的自尊心,却也如火上浇油,让他愈发将李善长视作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哼,李善长,我定要让你知道我的厉害!”
杨宪猛地一拍桌案,桌上的笔墨纸砚都跟着跳了一跳。
他双目圆睁,血丝密布,额头上青筋暴起,活脱脱一只被激怒的猛兽,
“他有何了不起?
不过是倚仗着早年跟着陛下打天下的那点功绩,占着淮西帮的名头罢了!
咱如今也是陛下亲封的右丞相,为朝廷日夜操劳,哪点比他差了?”
心腹王诚见状,赶忙递上一杯茶,轻声劝道:
“大人,您息息怒,莫要气坏了身子。
李善长在淮西帮经营多年,树大根深,陛下念及旧情,一时难做决断,也是人之常情。
咱们还得沉住气,从长计议啊。”
杨宪一把夺过茶杯,仰头一饮而尽,茶水顺着嘴角流下,他也顾不上擦拭,冷笑道:
“旧情?
我看啊,陛下只是还没看清他的真面目罢了。
虽说他出身淮西,是陛下的老臣子,如今淮西帮又以他马首是瞻,可咱背后站着的江南系臣子,哪个不是学富五车、精明能干?
陛下怎会视而不见?
上次弹劾,无非是觉着咱们手头证据不足、罪名不够分量,暂时懒得理会,绝非不看重咱们!”
众人纷纷点头,杨宪站起身来,在厅中急速踱步,片刻后,他猛地停下,眼中闪过一抹决绝的光:
“传令下去,继续给我搜!
哪怕掘地三尺,也要找出李善长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的铁证,我就不信扳不倒他!”
心腹们领命而去,各自忙碌。
杨宪则独自坐在书房,对着满桌的书卷、密信,陷入沉思。
他深知,这场与李善长的较量,关乎自已的仕途,乃至身家性命,绝不能有半分马虎。
与此同时,已辞官在家的蓝玉,正悠闲地坐在自家院子里,赏着园中的花草。
他身着一袭宽松的常服,头发随意地束在脑后,脸上透着几分惬意。
自辞官后,他远离朝堂纷争,过上了逍遥自在的日子,本以为能就此安度余生,却不想,命运的齿轮仍在悄然转动。
几日后,杨宪的心腹终于有了重大发现。一名心腹匆匆入府,神色兴奋得难以自持:
“大人,有重大消息!”
说着,递上一份密信。
杨宪迫不及待地接过,快速浏览,眼中放光:
“好!好你个李善长,这下看你还如何狡辩!”
密信中,详细记录了李善长的一位远房亲戚,打着他的名号,在地方上强占良田、欺压百姓,百姓们敢怒不敢言,而李善长似乎对此也有所耳闻,却并未加以制止。
杨宪立刻召集心腹,商议弹劾之事:
“此次证据确凿,咱们定要一击即中。
拟好弹劾奏章,明日朝堂之上,我亲自呈给陛下。”
众人领命,忙碌起来。
杨宪坐在书房,反复斟酌奏章措辞,想象着明日朝堂上李善长的狼狈模样,嘴角不禁泛起一抹得意的笑容。
次日清晨,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群臣分列两旁,朱元璋高坐龙椅,眼神威严冷峻,仿佛能洞察一切。
杨宪出列,手捧奏章,跪地行礼:
“陛下,臣有本要奏。臣近日查获,李善长及其亲属诸多不法行径,鱼肉百姓,严重危害我大明社稷,请陛下过目。”
说罢,双手呈上奏章。
朱元璋微微皱眉,接过奏章,仔细翻阅,脸色愈发阴沉。
朝堂下,李善长神色不变,心中却暗自一惊,他没想到杨宪如此执着,竟又找出了把柄。
“李善长,你可有话说?”
朱元璋目光如炬,直视李善长。
李善长上前一步,跪地叩首:
“陛下,臣冤枉啊!臣对陛下忠心耿耿,为大明鞠躬尽瘁,这些年来,从未有过二心。
杨宪所奏,定是有人蓄意诬陷,欲离间臣与陛下,请陛下明察。”
杨宪冷哼一声:
“李善长,事到如今,你还敢狡辩?
证据确凿,你如何抵赖?”
说着,示意心腹呈上更多证物。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证物,沉默不语。
良久,他缓缓开口:
“此事重大,容咱细细斟酌。
退朝!”
群臣散去,杨宪志得意满,他相信,这一次,李善长绝对逃不过惩处。
李善长则忧心忡忡,深知自已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而蓝玉,虽未在朝堂,却也听闻了此事的后续,心中暗叹,这场朝堂风云,怕是又要掀起惊涛骇浪。
接下来的几日,皇宫中一片寂静,朱元璋闭门不出,未对李善长之事表态。
杨宪等得心急如焚,每日派人打探消息,却一无所获。
李善长府邸,也是门可罗雀。李善长闭门谢客,与心腹们商议对策。
他深知,朱元璋此刻正在权衡利弊,自已必须有所行动,才能化解这场危机。
“大人,要不咱们也找找关系,向陛下求情?”
一位心腹小声提议。
李善长摇头苦笑:
“此时求情,只会适得其反。
陛下最恨臣子结党营私,咱若贸然行动,反倒坐实了杨宪的指控。
只能等陛下主动召见,再当面辩解。”
而蓝玉这边,本想置身事外,却因几位老友的来访,不得不再次关注起朝堂之事。
这日,几位曾在朝中为官的老友登门拜访,谈及李善长之事,皆是摇头叹息。
“蓝公,如今朝堂因李善长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您曾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威望颇高,此时若能出面说几句公道话,或许能平息这场纷争啊。”
一位老友劝道。
蓝玉微微皱眉,端起茶杯轻抿一口,沉吟片刻道:
“我已辞官,本不想再卷入朝堂是非。
况且,这其中是非曲直,我又了解多少?
贸然插手,怕是不妥。”
老友急道:
“蓝公,您虽辞官,可心系大明之心,众人皆知。
如今杨宪咄咄逼人,李善长危在旦夕,若任由他们争斗下去,朝堂不稳,受苦的可是百姓啊。”
蓝玉陷入沉思,心中烦闷不已。
他想起往昔战场上的腥风血雨,不就是为了换来大明的安定昌盛?
如今,这朝堂内斗,竟有愈演愈烈之势,若真危及大明根基,他又岂能袖手旁观?
另一边,杨宪并未因蓝玉的沉默而气馁,反而加快了动作。
他四处联络朝中与李善长有隙的臣子,试图结成联盟,共同施压。
一时间,朝堂之上,分成了明显的两派,一派支持杨宪,要求严惩李善长;
一派顾及旧情,为李善长求情。
朱元璋看着朝堂上的乱象,心中恼火。
他本意是想平稳解决此事,却没想到杨宪如此不识大体,把朝堂搅得不得安宁。
“都给咱消停点!”
朱元璋在朝堂上大发雷霆,
“再这般争吵不休,一个个都别想好过!”
群臣噤若寒蝉,不敢再言。
杨宪心中虽有不甘,却也只能暂时闭嘴。
蓝玉得知朝堂上的情况后,心中暗忖,这场争斗若再不收场,恐危及大明根基。
于是,他决定进宫面圣,向朱元璋进言。
皇宫内,蓝玉向朱元璋详述了自已的担忧:
“陛下,如今朝堂因李善长之事纷争不断,长此以往,必影响朝局稳定,军心民心也会动摇。
臣以为,当务之急,是速查真相,平息纷争,让朝堂回归正轨。”
朱元璋点头认可:“凉国公,你说得有理。咱也正有此意。
此事拖得太久,已生乱象,必须尽快解决。”
随后,朱元璋下令,成立专门调查组,由亲信大臣领衔,彻查李善长一案。
调查组雷厉风行,迅速展开调查,传唤相关人员,收集证据。
杨宪满心期待调查组能还他一个公道,彻底扳倒李善长。
李善长则全力配合调查,试图洗清冤屈。
几日后,调查结果出炉。
原来,李善长那远房亲戚作恶一事,李善长虽有所耳闻,却因顾及亲情,未及时加以管束,确有失察之责。
不过,调查组也发现,杨宪在搜罗证据过程中,不乏一些夸大其词、诱导证人之嫌。
朱元璋看着调查报告,心中有了决断。
他再次召集群臣,当庭宣判:
“李善长,念你过往功劳,且对亲戚作恶一事虽有失察,但本心并非有意纵容,此次罚俸两年,责令你约束好亲属,不得再生事端。
杨宪,你弹劾有功,但取证过程多有不当,罚俸一年,往后做事当慎之又慎。”
李善长跪地谢恩,虽逃过一劫,却也元气大伤。
杨宪听到判决,心中不服,却也不敢再言。
他知道,此次弹劾,虽未达到目的,却也让李善长受到重创。
蓝玉站在朝堂下,暗暗松了口气。
日子一天天过去,蓝玉依旧过着他的逍遥日子,偶尔听闻朝堂之事,也只是微微摇头。
杨宪虽受挫,却并未放弃争权之心,暗中仍在积蓄力量。
李善长则闭门思过,低调行事,试图挽回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