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空印案的阴霾笼罩朝堂之后,整个应天城仿佛都被一层压抑的气氛所包裹。
李善长,这位曾经在朝堂之上举足轻重、一言九鼎的人物,此刻却陷入了声名狼藉的泥沼。
街头巷尾,官员们私下相聚,谈论的皆是空印案的惨烈收场。
李善长奉旨彻查,虽说是秉承了朱元璋的旨意行事,可那雷厉风行的手段,使得大批官员丢了乌纱帽,甚至赔上性命。
主印官员斩首,副手及以下杖责充军,一时间,哭声震天,家破人亡者不计其数。
那些侥幸逃过一劫的官员们,看向李善长的眼神里,满是怨恨与恐惧,原本对他的敬重,此刻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咬牙切齿的咒骂。
在这风云变幻之际,杨宪,这位时任右丞相,却敏锐地嗅到了机会的味道,仿若一只潜伏在暗处、伺机而动的猎豹。
他深知,李善长此番已然得罪了朝堂上的大半势力,那些惶惶不可终日的官员们,不正如同漂泊在惊涛骇浪中的孤舟,急需一个可以倚靠的港湾?
而他杨宪,此时若伸出援手,岂不就能将这些人拉拢至麾下,壮大自身的实力?
杨宪的府邸之中,烛火摇曳,映照着一群神情各异的心腹。
他们围坐在一起,眼神中闪烁着或贪婪、或狡黠的光芒。
杨宪坐在主位之上,身着一袭深色锦袍,面容冷峻,却难掩眼中的得意之色。
他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 “哒哒” 声,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诸位,如今朝堂局势,想必大家心中都有数。”
杨宪开口了,声音低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李善长空印案一事,已然失了人心,哼,他以为替皇上办差,就能高枕无忧了?
殊不知,这朝堂之上,风水轮流转。”
说到此处,他微微扬起下巴,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弧度。
心腹甲赶忙附和道:
“大人所言极是!
那李善长平日里就仗着自已是淮西勋贵之首,在朝堂上颐指气使,如今更是变本加厉,得罪了这么多人,正是大人取而代之的绝佳时机啊!”
说着,他还激动地挥舞了一下手臂,仿佛已经看到杨宪登上左丞相之位的威风模样。
杨宪满意地点点头,目光扫过众人:
“咱们不能坐以待毙,得主动出击。
我意已决,准备弹劾李善长,将他的罪行一一揭露,让皇上和满朝文武都看个清楚,他李善长,究竟是怎样一个祸国殃民的国贼!”
心腹乙微微皱眉,有些担忧地问道:
“大人,弹劾之事非同小可,万一……”
话未说完,杨宪猛地一拍桌子,打断道:
“没有万一!
我身为陛下亲封的右丞相,岂能眼睁睁看着李善长这般结党营私、把持朝纲?
他联合一众淮西勋贵、老臣,堵塞言路,勾连地方,已然成为我大明的一大毒瘤,若不除之,国将不国!”
他说得慷慨激昂,眼中满是义愤填膺之色,仿佛自已此刻就是那拯救大明于水火的英雄。
众人见状,纷纷点头称是,心中却各怀鬼胎。他们心里明白,跟着杨宪这步棋,风险固然不小,可一旦成功,日后飞黄腾达便指日可待。
在这权力的诱惑面前,所谓的忠诚与道义,早已被抛诸脑后
“那大人,咱们何时动手?”
心腹丙急切地问道。
杨宪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事不宜迟,明日早朝,咱们就上弹劾奏章。
诸位回去之后,务必将证据整理详实,不可有半点疏漏,咱们要打就打个漂亮仗!”
“是,大人!”
众人齐声应道,随后纷纷起身,告辞离去。
第二日清晨,紫禁城的大门缓缓打开,官员们身着朝服,神色凝重地鱼贯而入。
杨宪走在人群之中,昂首挺胸,手中紧紧握着那份弹劾奏章,仿佛握住了通往权力巅峰的钥匙。
大殿之上,朱元璋高坐龙椅,头戴冕旒,身着明黄龙袍,威严的面容隐藏在那垂下的珠帘之后,让人难以捉摸。
他目光淡淡地扫过群臣,仿若洞悉一切的神明。
李善长站在文官队列之首,面色略显憔悴,眼神中透着几分无奈与疲惫。
空印案之后,他每日都在煎熬中度日,深知自已已然成为众矢之的,却又有苦难言。
皇上的旨意,他怎敢违抗?
可如今这局面,却让他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杨宪上前一步,跪地高呼:
“臣杨宪,有本要奏!”
声音在大殿内回荡,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朱元璋微微抬手:“杨卿平身,呈上来吧。”
杨宪站起身,双手恭敬地呈上奏章,身旁的小太监快步上前,接过奏章,转呈给朱元璋。
朱元璋接过,翻开奏章,看似认真地审阅起来,实则眼角余光一直在观察着群臣的反应。
杨宪清了清嗓子,开始慷慨陈词:
“陛下,臣今日弹劾左丞相李善长,此人罪行累累,实乃我大明之祸根。
他身为百官之首,却不思报国,反而结党营私,与一众淮西勋贵、老臣相互勾结,在朝堂上只手遮天,肆意打压异已,堵塞言路,让忠良之士有口难言。
不仅如此,他还勾连地方势力,妄图架空朝廷,其心可诛啊!
陛下,若不早日铲除这颗毒瘤,我大明江山社稷堪忧!”
他言辞激烈,说到动情处,眼眶竟微微泛红,仿佛自已是为了大明江山,不惜与奸臣拼死一搏的忠臣。
李善长闻言,气得浑身发抖,他上前一步,指着杨宪怒喝道:
“杨宪,你血口喷人!
我李善长对皇上忠心耿耿,对大明鞠躬尽瘁,空印案一事,我也是奉旨行事,你莫要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他的声音因为愤怒而有些颤抖,平日里的沉稳早已不见踪影。
杨宪冷笑一声:“奉旨行事?
哼,你借机铲除异已,残害同僚,这也是奉旨?
李善长,你莫要狡辩,今日朝堂之上,众人皆可作证!”
说着,他环顾四周,眼神中带着挑衅。
群臣们面面相觑,有的低头不语,有的眼神闪烁,心中各有盘算。那些投靠杨宪的官员,纷纷站出来附和:
“陛下,杨大人所言属实,李善长罪行昭昭,不可姑息!”
而李善长的死忠们,也不甘示弱,上前争辩:“
陛下,丞相冤枉啊!杨宪这是污蔑,他觊觎丞相之位,不择手段,望陛下明察!”
一时间,大殿之上争吵声四起,乱成一团。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幕闹剧,眼神中透着一丝戏谑。
他心里清楚,这杨宪和李善长,不过是他手中的两枚棋子,如今让他们相互撕咬,正合他意。待到两败俱伤之时,他便能轻而易举地将朝堂重新洗牌,巩固皇权。
“都住口!”
朱元璋猛地一声怒吼,声音如同洪钟,瞬间震住了所有人。大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杨宪、李善长,你们二人各执一词,朕自会查明真相。
此事暂且搁置,退朝!”
说罢,朱元璋站起身,在众人的跪地叩首声中,缓缓离去。
李善长望着朱元璋离去的背影,心中一片悲凉。
他知道,自已已然陷入了绝境,皇上的态度暧昧不明,杨宪又咄咄逼人,他该何去何从?
回到府中,李善长闭门不出,整日唉声叹气。
他深知,这一场权力的风暴,才刚刚开始,而他,能否在这惊涛骇浪中幸存下来,还是个未知数。
蓝玉此时虽在凉国公府中逍遥度日,可朝堂上的消息却也源源不断地传入他耳中。
他站在院子里,望着皇宫的方向,微微摇头叹息:
“这朝堂,果真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
李善长啊李善长,你一世精明,却也难逃这权力的漩涡。
杨宪,哼,你以为自已能得逞?
在皇上眼皮子底下玩火,迟早引火烧身。”
蓝玉心中明白,在这皇权至上的时代,无论是谁,一旦陷入权力的争斗,便如同置身于悬崖边缘,一步不慎,便是粉身碎骨。
他庆幸自已早早远离朝堂,能在这国公府中守着徐婉儿,过着平静的日子。
嘴里嘟囔着“看他起高楼,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