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那威严庄重的皇宫之中,朱元璋端坐在御书房内,眉头紧锁,神色凝重。
案几上堆满了各类奏章,可他的心思却全然不在上面。
近来,朝堂局势愈发复杂,先是胡惟庸案让他深感丞相权力过大带来的威胁,如今杨宪又上蹿下跳,妄图借弹劾蓝玉一事在朝堂上巩固自已的地位,这一切都让朱元璋心中废除丞相制度的想法愈发坚定。
“来人啊,去把太子给咱叫来。”
朱元璋沉声道,声音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不多时,朱标匆匆赶来,踏入御书房,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
“儿臣拜见父皇。”
朱元璋抬了抬手,示意朱标坐下,目光紧紧盯着他,缓缓说道:
“标儿,如今朝堂局势你也看到了,胡惟庸那逆贼谋逆叛乱,虽已被铲除,但丞相之权过大,始终如鲠在喉。
这杨宪,为了争权夺利,竟无端弹劾蓝玉,全然不顾朝廷规矩。
咱觉得,丞相制度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朱标微微一愣,脸上露出些许惊讶之色,他沉思片刻,说道:
“父皇,丞相制度自秦设立以来,历经多个朝代,已然成为朝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骤然废除,恐怕会引起朝堂震动,还需从长计议啊。”
朱标说着,眉头轻皱,眼神中满是忧虑。
朱元璋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怒火:
“从长计议?
咱还能怎么从长计议?
丞相之权过重,他们一个个都想着把持朝政,全然不顾咱这江山社稷。
胡惟庸当初的所作所为,你难道都忘了?”
朱元璋说着,猛地一拍桌子,桌上的奏章都跟着震动起来。
朱标见朱元璋动了怒,连忙起身,恭敬地说道:
“父皇息怒,儿臣不敢忘。
只是这废除丞相制度,牵扯众多,朝中大臣们怕是难以接受。”
朱标微微低下头,脸上带着一丝为难。
“难以接受也要接受!”
朱元璋斩钉截铁地说道,
“咱这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稳固。
这丞相一职,权力太大,很容易滋生腐败和叛乱。
咱不能再把这么大的权力交给一个人了。”
朱元璋站起身来,在书房中来回踱步,眼神中透着坚定。
朱标看着朱元璋,犹豫了一下,说道:
“父皇,若废除丞相制度,那朝中诸多事务,该如何处理呢?”
朱标抬起头,目光中满是疑惑。
朱元璋停下脚步,目光望向远方,说道:
“咱打算设立六部,将丞相的权力分散到六部之中,让他们相互制衡。
如此一来,便不会再有一家独大的局面。”
朱元璋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朱标沉思片刻,缓缓说道:
“父皇此举,固然能解决丞相权力过大的问题。
但六部事务繁杂,父皇您一人处理,怕是会劳累不堪啊。”
朱标脸上满是担忧之色,眼神中透着对朱元璋的关切。
朱元璋摆了摆手,说道:
“咱身为一国之君,为了这江山社稷,辛苦些又何妨?
总好过被那些心怀不轨的丞相架空。”
朱元璋目光坚定,神色凝重。
朱标见朱元璋心意已决,便不再多言,只是说道:
“既然父皇主意已定,儿臣自当全力支持。
只是此事还需谨慎行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朱标微微颔首,眼神中透着稳重。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
“嗯,你说得对。
此事不能操之过急,咱得先想好应对之策。”
朱元璋重新坐回椅子上,陷入了沉思。
沉默片刻后,朱元璋又开口道:
“标儿,你觉得朝中大臣们,谁会支持咱废除丞相制度呢?”
朱元璋目光看向朱标,眼神中带着询问。
朱标思索片刻,说道:
“儿臣觉得,像刘伯温先生,一向公正严明,深知丞相权力过大的弊端,或许会支持父皇。
还有一些忠君爱国的大臣,只要父皇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想必也会理解父皇的苦心。”
朱标微微皱眉,认真地分析着。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
“刘伯温确实是个可用之才,只是他如今身体抱恙,不知还能为朝廷出多少力。”
朱元璋脸上露出一丝惋惜之色。
“父皇放心,刘伯温先生对朝廷忠心耿耿,即便身体不适,想必也会为父皇出谋划策的。”
朱标安慰道,脸上带着一丝微笑。
“希望如此吧。”
朱元璋说道,
“对了,关于凉国公,你怎么看?”
朱元璋目光突然转向朱标,眼神中透着一丝探究。
朱标微微一愣,随即说道:
“凉国公战功赫赫,虽性格有些鲁莽,但对朝廷忠心不二。此次杨宪弹劾他,纯属无中生有,恶意陷害。”
朱标神色认真,语气坚定。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
“咱也相信凉国公的为人。
只是他如今已辞官,咱也不好过多干涉他的生活。
不过,他在军中威望颇高,若能为咱所用,倒是一大助力。”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父皇所言极是。”
朱标说道,
“只是凉国公如今已无心朝堂之事,想要请他出山,怕是有些困难。”
朱标微微皱眉,面露难色。
“嗯,此事以后再议。”
朱元璋说道,
“当务之急,是解决丞相制度的问题。”
朱元璋神色凝重,眼神中透着紧迫感。
“是,父皇。”
朱标应道。
随后,父子二人又就废除丞相制度的具体细节,以及如何应对朝中大臣的反对意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一直到天色渐暗,朱标才告辞离开。
朱标走后,朱元璋独自一人坐在御书房中,望着窗外的夜色,陷入了沉思。
废除丞相制度,这是一场关乎大明江山命运的重大变革,他必须慎之又慎。
但他坚信,自已的决定是正确的,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他必须迈出这一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元璋开始为废除丞相制度做准备。
他一方面暗中拉拢支持自已的大臣,另一方面,也在思考如何向天下臣民解释这一重大变革。
而朝堂之上,关于杨宪弹劾蓝玉一事,也随着杨宪的倒台渐渐平息。但众人都没有想到,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