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开局辞官老子不干了 > 第51章 开恩科

洪武十四年正月,新春的热闹劲儿还没散,金陵城处处张灯结彩,一片喜庆。

皇宫之中,红墙映着暖阳,琉璃瓦上的残雪泛着微光,透着几分静谧与庄严。

奉天殿内,气氛却与宫外大相径庭。

一众朝堂重臣身着朝服,神色肃穆地站立着。

朱元璋高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缓缓扫视着殿下群臣。

他清了清嗓子,声若洪钟地说道:

“咱寻思着,新年刚过,也该开恩科了,得为朝廷好好选拔些可用之才。

今日把诸位爱卿叫来,就是要商议商议,这恩科该由谁来主持。”

这话一出口,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大臣们交头接耳,小声议论起来。

户部尚书王本举率先出列,他微微躬身,脸上满是恭敬之色,说道:

“陛下,臣以为礼部尚书李原素有才学,对科举之事更是熟稔,由他主持恩科,必定万无一失。”

说罢,他微微抬头,眼神中带着一丝小心翼翼,偷偷观察着朱元璋的脸色。

朱元璋微微点头,没有立刻表态。

这时,兵部侍郎陈英大步向前,拱手说道:

“陛下,李尚书虽有才能,但此次恩科意义非凡,关乎我朝未来的兴衰。

臣听闻国子监祭酒吴铭治学严谨,门下弟子众多且个个都有真才实学,若由吴铭主持,或许能选拔出更多优秀人才。”

陈英说这话时,昂首挺胸,神色坚定,眼神中透着对自已提议的十足自信。

众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已见,推荐的人选也是五花八门。

然而,在这一片热闹的议论声中,有一人却显得格格不入,仿若一个透明人,静静地站在一旁,一言不发。

此人正是刘伯温。只见他身着一袭素色朝服,身形清瘦,面容平静,深邃的眼眸中偶尔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只是偶尔微微皱眉,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朱元璋的目光在朝堂上不断扫动,不经意间看到了沉默不语的刘伯温。

他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神采,开口道:

“诸位爱卿所言,都有道理。

不过,咱看刘伯温爱卿一直不吭声,想来心里定有良策。

刘伯温,你来说说,这恩科该由谁主持合适啊?”

众人的目光 “唰” 地一下,全部聚焦到刘伯温身上。

刘伯温微微一愣,似乎没想到朱元璋会突然点到自已。

他定了定神,向前走了几步,恭敬地躬身行礼,说道:

“陛下圣明,臣以为主持恩科之人,必须德才兼备,更要能公正无私地选拔人才。

方才诸位大人所荐之人,皆有其长处。

但依臣之见,无论由谁主持,最关键的是要确保恩科的公正与公平,为我朝选拔出真正有学识、有品德的栋梁之才。”

朱元璋听了,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说道:

“刘伯温啊,你这话说得滴水不漏。

不过,咱平日里看你足智多谋,对人才的品鉴也很有一套。

这次恩科,就由你来主持吧,咱相信你不会让咱失望。”

刘伯温听闻,心中猛地一惊,脸上却依旧保持着镇定。

他原本想着远离朝堂纷争,这下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但瞬间,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

或许可以借此机会做些出格之事,让朱元璋对他心生厌恶,从而同意他辞官。

这么一想,刘伯温心中竟有了几分莫名的兴奋。

他再次行礼,说道:

“陛下如此信任臣,臣自当竭尽全力。

只是臣恐才疏学浅,有负陛下重托。”

朱元璋摆了摆手,语气坚定地说道:

“莫要推辞了,咱主意已定。

你就安心筹备恩科之事吧。”

刘伯温佯装无奈,只得领命。

此时,礼部侍郎张显站了出来,神色恭敬地说道:

“陛下,关于恩科,臣有一些具体想法。

比如考试的内容,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关于治国方略的策论,如此便能更好地考察考生对国家大事的见解。”

朱元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点头说道:

“此提议甚好。我朝选拔人才,不能只看学识,更要注重其对治国理政的理解和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为朝廷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这时,刑部尚书赵平也上前一步,神色凝重地说:

“陛下,为防止舞弊现象发生,必须加强对考场的监管。

以往科举中曾出现过作弊之事,严重影响了科举的公平公正。”

朱元璋听后,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威严与愤怒,说道:

“舞弊之事,绝不可姑息。

一旦发现,定要严惩不贷。

这关系到我朝的公平公正,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让在场的大臣们都不禁心中一凛,纷纷低头,不敢直视朱元璋的目光。

这时,一直沉默的李善长突然上前一步,拱手说道:

“陛下,臣以为,此次恩科既然意义重大,不如在选拔人才的范围上再扩大一些,不仅要从各地的学府选拔,还可以让一些民间有真才实学之人也有机会参与。”

朱元璋听了,微微点头,说道:

“你这提议不错,就按你说的办。”

不知不觉,已近晌午。

朱元璋见该讨论的事情都讨论得差不多了,便说道:

“今日就先议到这儿吧。

刘伯温,你回去后尽快着手筹备恩科之事,有什么问题随时向咱汇报。

诸位爱卿也都回去吧。”

众大臣纷纷行礼,高呼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随后鱼贯而出。

刘伯温走在最后,心中五味杂陈。

他一方面想着如何利用这次恩科让朱元璋对他失望,另一方面又对自已的想法感到有些愧疚。

出了奉天殿,李善长快步追上刘伯温,笑着说道:“刘大人,陛下让您主持恩科,真是恭喜啊。”

刘伯温微微苦笑,说道:

“韩国公说笑了。

这恩科之事责任重大,刘某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啊。”

李善长哈哈一笑,拍了拍刘伯温的肩膀,说道:

“刘大人不必过谦。

以大人的才学和威望,主持恩科那是绰绰有余。

我相信大人定能选拔出一批优秀的人才,为朝廷效力。”

刘伯温点了点头,说道:“韩国公放心,刘某自会竭尽全力。”

两人又寒暄了几句,便各自告辞。

刘伯温望着李善长离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

回到家中,刘伯温坐在书房中,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此次恩科对他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

他必须在不影响国家选拔人才的前提下,做出一些让朱元璋不满的事情。但具体该怎么做,他还没有头绪。

此时,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洒在书房的地面上,形成一片金黄。

刘伯温望着窗外,心中默默想着:

“这恩科之事,究竟该如何是好……”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