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辞官得到允许的消息,恰似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
在朝堂上下激起千层浪,又如同在那看似稳固的权力棋局中,陡然落下一枚关键棋子,搅乱了众人的心思。
消息最先在朝堂的大臣们之间传开,仿佛一阵无形的风,迅速吹遍了每一个角落。
内阁大学士宋濂,这位一向沉稳持重、以学问道德著称的老臣,此刻正坐在书房中,手中捧着书卷,眉头却微微皱起。
管家匆匆走进来,附在他耳边低语几句,宋濂的手猛地一颤,手中的书卷险些滑落。
“你说什么?刘伯温辞官获准了?”
宋濂瞪大了眼睛,眼中满是震惊与疑惑。
管家恭敬地点点头,轻声道:
“千真万确,老爷。
小的是从宫里当差的亲戚那儿听来的,说是今早圣上亲自下的旨意。”
宋濂缓缓站起身,在书房中来回踱步,嘴里喃喃自语:
“伯温此举,究竟是何用意?
是对朝堂局势洞若观火,还是……”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仿佛看到了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的更深危机。
宋濂在书房中踱步良久,心中的忧虑愈发浓重。
他与刘伯温相识多年,深知刘伯温的为人和才能。
刘伯温的辞官,在他看来,绝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而是对整个朝堂局势的一种深刻洞察。
“伯温啊,你这一走,朝堂上可就少了一份制衡的力量。”
宋濂轻声叹息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
他想起了朱元璋登基以来的种种举措,心中隐隐感到不安。
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朝堂上的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压和整顿。
胡惟庸和杨宪的倒台,便是最好的例证。
刘伯温想必是看到了这其中的危险,才决定急流勇退。
“可是,伯温走了,谁来制衡那些日益膨胀的勋贵和权臣呢?”
宋濂自言自语道,脸上满是忧虑之色。
他深知,朝堂上的权力平衡一旦被打破,将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那些勋贵们,手握重兵,又有拥立之功,近年来愈发嚣张跋扈。
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衡力量,他们很可能会威胁到皇权的稳定。
“不行,我得进宫面圣。”
宋濂突然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他决定向朱元璋进谏,提醒他注意朝堂上的权力平衡,以及勋贵们可能带来的威胁。
宋濂换上朝服,匆匆走出家门,坐上马车,向着紫禁城的方向驶去。
一路上,他的心情沉重无比。
他知道,自已这一去,很可能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为了朝堂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他别无选择。
当宋濂的马车停在紫禁城的午门时,天空中突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他望着那巍峨的宫门,深吸一口气,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了这座充满权力和阴谋的宫殿。
与此同时,在李善长的府邸中,气氛却截然不同。
李善长回到自已的书房,屏退了左右,独自一人坐在书桌前,陷入了沉思。
刘伯温的辞官,看似突然,却又在他的意料之中。
他深知,刘伯温与自已之间,虽然表面上维持着平和的关系,但实际上,在朝堂的权力斗争中,早已是暗流涌动。
“这个刘伯温,果然是个棘手的人物。”
李善长低声自语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甘。
他想起了之前与刘伯温在朝堂上的几次交锋,每一次都让他感到棘手。
刘伯温的智谋和对局势的洞察力,让他不得不心生忌惮。
如今刘伯温突然辞官,李善长心中的第一反应是感到一丝轻松,但紧接着,便是深深的不安。
“他这一退,背后到底有什么谋划?”
李善长皱着眉头,心中暗自思忖。他深知,刘伯温绝非那种轻易放弃权力的人,他的辞官,很可能是为了避开即将到来的风暴,同时也在为自已的后路做打算。
“爹,您在想什么呢?”
李祺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打断了李善长的思绪。
李善长抬起头,看到儿子走进来,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
“没什么,只是在想刘伯温辞官的事情。”
李祺走到他身边,坐下来说道:
“爹,我觉得刘伯温这一走,对咱们来说是个好机会。
咱们可以趁机扩大自已的势力,把朝堂上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李善长瞪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
“你懂什么!
刘伯温虽然走了,但朝堂上的局势依旧复杂。
朱元璋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咱们要是不小心,很可能会引火烧身。”
李祺被父亲的话噎住,一时说不出话来。
李善长看着儿子,心中暗自叹了口气。他知道,李祺虽然有些小聪明,但在这复杂的朝堂斗争中,还远远不够成熟。
“记住,从现在开始,咱们行事要更加谨慎。”
李善长语重心长地对李祺说,
“刘伯温的辞官,很可能是一个信号,预示着朝堂上即将有一场大的变动。
咱们要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李祺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紧张的神色。
他虽然对父亲的话似懂非懂,但也明白,从这一刻起,他们李家在朝堂上的处境,将变得更加微妙和危险。
而在朝堂的另一处,几位年轻的官员也在私下议论着。
“你们听说了吗?
刘伯温大人辞官了!”
一个年轻的进士满脸兴奋地说道。
“是啊,真没想到。
刘伯温大人可是朝廷的栋梁之才,他这一走,朝堂怕是要变天了。”
另一个官员附和道,脸上带着一丝担忧。
“我看未必。”
一个稍显沉稳的官员开口道,
“刘伯温大人向来深谋远虑,他辞官说不定是为了避祸。
最近朝堂上的局势,大家也都看在眼里,胡惟庸和杨宪的下场,可给咱们敲响了警钟。”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凝重起来。
蓝玉身处城外的庄园,远离了朝堂的喧嚣,却依旧对京城的消息有所了解。
当管家蓝福匆匆走进书房,将刘伯温辞官被允许的消息告诉他时,蓝玉正坐在书桌前,专心地擦拭着他那把心爱的宝剑。
“什么?刘伯温辞官了?”
蓝玉手中的动作顿住,抬起头来,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蓝福恭敬地站在一旁,点头道:
“是的,国公爷,小的也是刚刚得到的消息,据说圣上已经批准了他的辞官请求。”
蓝玉放下手中的宝剑,缓缓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景色,陷入了沉思。
他的心中,既为刘伯温这个老臣能够急流勇退、得以善终而感到欣慰,又隐隐为自已和那些勋贵们的未来感到担忧。
他深知,朱元璋对权力的掌控欲极强,那些嚣张跋扈的勋贵们,迟早会成为朱元璋眼中的眼中钉、肉中刺。
“刘伯温啊刘伯温,你倒是聪明,早早看清了局势。”
蓝玉轻声叹息道,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蓝福在一旁小心翼翼地问道:
“国公爷,咱们要不要……”
蓝玉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
“这种事情,咱们心里明白就行,千万别声张。
有些话,就连枕边人都不能说。”
说着,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警惕,仿佛四周都隐藏着窥探的眼睛。
蓝玉想起了胡惟庸和杨宪,他们曾经也是朝堂上的风云人物,权倾一时,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刘伯温想必是从他们的遭遇中得到了启示,才决定急流勇退。
他转过身,对蓝福说道:
“你去吩咐家里的子弟,最近行事一定要低调,千万别参与那些勋贵们的胡闹。
咱们国公府,可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毁了百年的基业。”
蓝福连忙点头应是,眼中满是敬畏之色。
蓝玉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的忧虑却愈发浓重。
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中,每个人都如同置身于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
而刘伯温的辞官,不过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却可能引发一系列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