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四年九月,秋日的阳光洒在京城的大街小巷,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凉意。
会试的日子终于到来,京城的贡院内,数千名学子正襟危坐,等待着考卷的发放。
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紧张与期待,仿佛这一刻将决定他们一生的命运。
贡院内的气氛凝重得几乎让人窒息。
学子们按照考号依次入座,彼此之间隔着一定的距离,既无法交谈,也无法窥视他人的卷子。
每个人的桌上只有一支笔、一方砚台和几张白纸,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学子们或低头默念,或闭目养神,试图在最后一刻抓住一丝灵感。
突然,考官们手持考卷,步履沉稳地走进考场。
学子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那些卷轴,仿佛那是他们通往仕途的唯一钥匙。
考卷分发到每位学子手中,众人迫不及待地展开卷轴,目光迅速扫过题目。
然而,下一秒,整个考场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寂静。
考题赫然是《论语》中的经典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题目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甚至可以说是每个学子启蒙时便熟读的内容。
然而,正是这份简单,让许多人陷入了茫然。
一名身穿锦袍的学子瞪大了眼睛,手中的笔几乎要掉落在地。
他低声喃喃:
“怎么会是这种题目?
县试和府试都那么难,会试怎么会如此简单?”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可置信,甚至有些愤怒。
他的考号是“甲字二十三号”,此刻他紧锁眉头,目光死死盯着卷子,仿佛想要从中看出什么隐藏的玄机。
坐在不远处的是“乙字十五号”学子,他同样面色难看,嘴唇微微颤抖,低声自语道:
“我花了那么多银子请名师指点,专攻那些冷门难点,结果竟然考这种小儿科的东西!
这不是耍人吗?”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懊恼和不甘,手中的笔迟迟无法落下。
另一名“丙字七号”学子则苦笑着摇了摇头,低声自嘲道:
“早知道如此,我还不如多读几遍《论语》,何必去钻研那些晦涩难懂的经义?”
他的眼神中透出一丝无奈,仿佛在为自已的选择感到后悔。
然而,与这些学子的懊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群学子的欣喜若狂。
他们大多是家境贫寒的学子,没有足够的银两去请名师指点,也没有资源去购买那些冷门的典籍。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反复研读经典经义,将《论语》《孟子》等书背得滚瓜烂熟。
“丁字十二号”学子看到考题后,眼中顿时闪过一丝亮光。
他握紧了手中的笔,嘴角微微上扬,低声自语道:
“果然是天道酬勤!
这些经典我早已烂熟于心,今日终于派上用场了。”
他的神情中充满了自信,仿佛胜利已经在握。
“戊字三十号”学子则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但他很快克制住了自已的情绪,低声自语道:
“这次真是天助我也!
那些平日里瞧不起我们的人,这次怕是要傻眼了。”
他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手中的笔已经开始在纸上飞舞。
考场内,学子们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些人眉头紧锁,手中的笔迟迟无法落下,仿佛在绞尽脑汁回忆那些早已生疏的经典;
而另一些人则下笔如飞,字迹工整流畅,仿佛早已胸有成竹。
“甲字二十三号”学子咬着牙,低声自语道:
“这题目太简单了,反而让人无从下手。
写得太浅显,怕显得平庸;
写得太深奥,又怕偏离了题意。”
他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手中的笔在纸上悬停了许久,却始终无法写下第一个字。
而“丁字十二号”学子则轻松地写下了自已的见解。
他的字迹虽不算优美,但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
他低声自语道:
“这些经典我们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今日不过是将其中的道理写出来罢了。”
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已金榜题名的场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场内的气氛逐渐变得紧张起来。
那些原本自信满满的学子们,此刻也开始感到不安。“乙字十五号”学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低声自语道:
“这题目看似简单,可我怎么越写越觉得不对劲?”
他的笔在纸上停顿了片刻,随后又匆匆写下几行字,但字迹却显得有些凌乱。
而“戊字三十号”学子则越写越顺手,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他低声自语道:
“这次会试,我们这些穷书生终于有机会扬眉吐气了。”
他的笔尖在纸上飞舞,字迹工整而有力,仿佛在书写着自已的命运。
考试结束后,学子们按照考号依次走出贡院。
那些平日里自诩博学多才的学子们,此刻却一个个垂头丧气,脸上写满了懊恼和不甘。
“甲字二十三号”学子低声自语道:“这次真是失算了!
早知道会考这种题目,我还不如多读几遍《论语》。”
他的脚步沉重,仿佛每一步都踩在自已的心上。
而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们,则一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
“丁字十二号”学子兴奋地握紧了拳头,低声自语道:
“这次我们终于有机会了!那些平日里瞧不起我们的人,这次怕是要傻眼了。”
他的眼中充满了希望,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已光明的未来。
会试的结果尚未公布,但这场考试已经在学子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那些平日里只顾着钻营冷门、难点考题的学子们,此刻才意识到,学问之道,终究还是要回归根本。
而那些因家境贫寒只能研读经典的学子们,则在这场考试中因祸得福,展现出了自已的真才实学。
这场会试,不仅是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更是一次对学问之道的深刻反思。
或许,这正是朝廷出题的深意所在——提醒学子们,学问之道,贵在持之以恒,而非投机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