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开局辞官老子不干了 > 第80章 权柄之影

早朝的钟声,在应天城的晨雾中悠悠回荡。

紫禁城的太和殿内,文武百官鱼贯而入,按品阶依次站定。

华盖下,朱元璋身着龙袍,端坐在御座之上,面色冷峻,目光如炬,扫视着殿下的群臣。

“众卿平身。”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威严,打破了殿内的寂静。

大臣们纷纷起身,整理朝服,殿内一阵轻微的衣袂摩挲声。

李善长站在文官之首,虽然面色平静,但眼神中却隐隐透露出一丝不安。

他昨夜焚毁书信之事,犹如一块巨石压在心头,不知皇帝是否已有所察觉。

“今日早朝,有要事相商。”

朱元璋缓缓开口,双手轻轻搭在龙椅的扶手上,

“咱自登基以来,殚精竭虑,一心只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

然而,朝堂之上,竟屡屡出现结党营私、欺君罔上之徒,如杨宪、胡惟庸,乃至……”

他的目光有意无意地扫向李善长,

“种种行径,令咱痛心疾首。”

殿内一片死寂,大臣们面面相觑,大气都不敢出。

李善长的心跳陡然加快,他微微低下头,避开皇帝的目光,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为了整肃朝纲,监察百官,咱决定,正式设立锦衣卫。”

朱元璋的声音掷地有声,在大殿内回荡。

此言一出,群臣顿时哗然。站在前列的一位老臣,礼部尚书郑九成,忍不住向前一步,拱手说道: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啊!

锦衣卫虽早有传闻,但其职责若正式确立,先斩后奏,皇权特许,恐会滋生诸多弊端,令百官人人自危,朝堂之上恐再无宁日啊!”

郑九成满脸焦急,眉头拧成一个 “川” 字,花白的胡须也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朱元璋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紧盯着郑九成,目光如刀:

“郑卿,你所言弊端,咱岂会不知?

但如今朝堂乱象丛生,若不加以雷霆手段,如何能保我大明江山稳固?

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就是因为没有忌惮,才敢肆意妄为。

锦衣卫的设立,就是为了让他们知道,天子的眼睛无处不在!”

朱元璋越说越激动,双手猛地拍在龙椅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这时,户部尚书陈溢也站了出来,他微微躬身,语气委婉却又坚定:

“陛下圣明,臣深知陛下的良苦用心。

然而,臣以为,监察百官可通过完善现有的都察院等机构,不必另设锦衣卫。

都察院职责本就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若加以整顿,必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何必再兴新制,徒增纷扰呢?”

陈溢说得头头是道,眼中满是诚恳,试图说服皇帝。

朱元璋冷哼一声,目光从陈溢身上移开,望向殿内的虚空,仿佛在回忆着什么:

“都察院?

哼,当初杨宪、胡惟庸之事,都察院又在何处?

他们或是被蒙蔽,或是同流合污,已然辜负了咱的信任。

如今,咱需要一支绝对忠诚、只听令于咱的力量,来守护这大明江山!”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绝,紧握的拳头微微颤抖,显示出他内心的愤怒与决心。

李善长一直沉默不语,此刻他抬起头,清了清嗓子,说道:

“陛下,臣以为,锦衣卫的设立关乎重大,还需从长计议。

臣等忠心耿耿,一心为陛下分忧,朝堂之上虽有个别奸臣,但不能因噎废食,设立如此权力巨大的机构,恐会寒了忠臣之心啊。”

李善长说得不卑不亢,表面上是为群臣着想,实则是担心锦衣卫的权力会威胁到自已。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忧虑,眼神却不时地观察着皇帝的反应。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李善长身上,两人的眼神在空中交汇,仿佛有火花碰撞。

“李太师,你说得倒轻巧。”

朱元璋冷冷地说道,

“你可知,若不是咱念及旧情,你如今还能站在这里说话?

杨宪、胡惟庸之事,与你当真毫无干系?”

朱元璋的声音愈发冰冷,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利刃,刺向李善长。

李善长心中一震,扑通一声跪下:

“陛下明鉴,老臣对陛下忠心耿耿,日月可鉴!

杨宪、胡惟庸之事,老臣实不知情,若有半句虚言,甘愿受万死之罪!”

李善长伏地不起,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额头上的汗珠滴落在金砖地面上。

“起来吧。” 朱元璋挥了挥手,

“李太师,你跟随咱多年,咱希望你能明白咱的苦心。

锦衣卫的设立,并非针对某个人,而是为了整个大明江山。”

他的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但眼神依然锐利。

此时,一位年轻的官员,翰林院编修宋濂站了出来。他身材清瘦,面容白皙,眼神中透着一股书生气:

“陛下,臣斗胆进言。

锦衣卫若能公正执法,自然能起到整肃朝纲的作用。

但臣担心,权力一旦失去制衡,便会滋生腐败。可否为锦衣卫制定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其行事有法可依,既能发挥监察之效,又不至于滥用权力呢?”

宋濂说得条理清晰,言辞恳切,引得一些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在宋濂身上停留片刻:

“宋卿所言,倒也有些道理。锦衣卫的权力虽大,但也不能肆意妄为。

咱会命人制定详细的章程,约束他们的行为。

但有一点,你们要清楚,锦衣卫是咱的耳目,是维护大明江山的利刃,任何人若敢阻拦,休怪咱无情!”

朱元璋的声音再次变得强硬起来,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朝堂上一片寂静,大臣们都明白,皇帝的决心已定,锦衣卫的设立已是不可逆转。

他们纷纷低下头,不敢再提出反对意见。

“既然如此,此事就这么定了。”

朱元璋站起身来,

“即日起,锦衣卫正式成立。都指挥使一职,暂由毛襄担任。毛襄,你可听令?”

毛襄从角落里快步走出,跪地叩首:

“臣毛襄,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毛襄的声音洪亮而坚定,脸上洋溢着兴奋与自豪。

能担任锦衣卫都指挥使这一要职,意味着他将成为皇帝最为信任的人,手中掌握着巨大的权力。

“好,你要不负咱的期望,将锦衣卫打造成一支令行禁止、忠诚可靠的队伍。”

朱元璋看着毛襄,眼中满是期许,

“若有官员违法乱纪,不论官职大小,一律严惩不贷!”

“臣遵旨!”

毛襄再次叩首,然后站起身来,退回到原位。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同时也带着一丝紧张。

他深知,这是皇帝对他的信任,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早朝结束后,大臣们陆续走出太和殿。

李善长走在最后,他的脚步沉重而缓慢,心中五味杂陈。

锦衣卫的成立,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仿佛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时刻盯着他。

他抬头望向天空,阳光有些刺眼,他眯起眼睛,心中默默想着:

“这大明的朝堂,怕是要变天了……”

回到府邸,李善长径直走进书房。

他坐在书桌前,陷入了沉思。

回想起早朝上皇帝的话语和眼神,他心中充满了不安。他知道,自已必须小心行事,否则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与此同时,毛襄正在锦衣卫的衙门里忙碌着。

他召集了手下的亲信,开始商讨锦衣卫的具体运作事宜。

他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已手握重权、威风八面的未来。

“从今天起,咱们锦衣卫就是陛下最为倚重的力量。”

毛襄兴奋地说道,

“陛下赋予了咱们先斩后奏的权力,这是多大的信任啊!

咱们一定要好好干,不能辜负陛下的期望!”

“大人,那咱们从何处入手呢?”

一位锦衣卫小旗官问道。

“先从那些平日里嚣张跋扈、有不轨之心的官员查起。”

毛襄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陛下最恨的就是结党营私、贪污腐败之人,咱们就拿他们开刀,杀鸡儆猴!”

“是,大人!”

众人齐声应道。

朱元璋坐在御书房里,望着窗外的天空,陷入了沉思。

锦衣卫的设立,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他深知,要想稳固大明江山,就必须加强对百官的控制。

杨宪、胡惟庸等人的教训让他明白,权力一旦失去制衡,就会滋生腐败和叛乱。

锦衣卫的出现,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局面,让朝堂重新回到他的掌控之中。

“陛下,该用膳了。”

一位老太监轻声说道。

朱元璋摆了摆手:

“朕不饿,你退下吧。”

他的思绪依然沉浸在朝堂的风云变幻之中。

他知道,锦衣卫的设立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要让大明的江山坚如磐石,让子孙后代能够安稳地坐在这皇位之上。

夜幕降临,应天城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

紫禁城的灯火辉煌,与外面的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

朱元璋独自一人在御花园中散步,月光洒在他的身上,拉长了他孤独的身影。

他想起了自已年轻时的奋斗,想起了那些与他并肩作战的兄弟们。

如今,江山已经打下,可人心却如此复杂。他不禁感叹:

“这皇位,真是如坐针毡啊……”

而在宫外,锦衣卫的密探们已经开始行动。

他们如同鬼魅一般,穿梭在大街小巷,收集着各种情报。

每一个官员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监视之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拉开了帷幕。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