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三年的一天,天色阴沉,厚重的云层如铅块般压在应天府的上空,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皇宫的奉天殿内,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众大臣们身着朝服,整齐地排列着,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小心翼翼的神情。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冷峻,犹如寒夜中的深渊,让人望之生畏。
他微微抬起手,轻轻摩挲着扶手,缓缓开口:
“咱近日听闻,朝堂上下竟有不少暗流涌动之事,诸位爱卿,可有耳闻?”
声音低沉却有力,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
此言一出,大臣们纷纷低下头,无人敢率先回应。
许久,李善长向前迈出一步,微微躬身,神色恭敬地说道:
“陛下,臣等日夜奉公,并未察觉有何异常。
陛下所言暗流,不知是指何事?”
李善长表面上神色平静,但微微颤抖的双手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朱元璋冷哼一声,目光如刀般扫过李善长,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似有若无的冷笑:
“哼,你当真不知?
咱听闻,有些官员与那已被诛灭的胡惟庸旧部仍有往来,暗中勾结,妄图扰乱朝堂。”
李善长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他连忙跪地,声音颤抖地说道:
“陛下明鉴,臣绝无此事,定是有人恶意中伤,还望陛下彻查。”
此时,御史中丞涂节站了出来,他的眼神中闪烁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大声说道:
“陛下,臣近日确实有所听闻。
有一些官员在私下里抱怨陛下的政令严苛,还时常提及胡惟庸当年的‘功绩’,似有不满之意。”
涂节一边说着,一边偷偷观察着朱元璋的脸色,看到朱元璋的眉头越皱越紧,心中暗自得意。
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怒目圆睁,大声喝道:
“放肆!这些逆臣贼子,竟敢如此大胆!
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能容他们肆意破坏!”
他的脸上充满了愤怒,胸膛剧烈地起伏着,仿佛一头被激怒的雄狮。
大臣们纷纷跪地,齐声高呼:
“陛下息怒!”
一时间,大殿内跪成一片。
这时,右丞相汪广洋站了出来,他的脸色有些苍白,声音也微微发颤:
“陛下,此事或许有误会,说不定是一些小人在背后造谣生事,挑拨君臣关系。
还望陛下三思,不要轻信这些谣言。”
汪广洋一边说着,一边用眼神向周围的大臣们示意,希望有人能站出来帮他说话。
然而,朱元璋根本不听他的解释,冷冷地看着他说:
“汪广洋,朝堂上出了这么大的事,你竟说不知?
是真不知,还是故意隐瞒?”
汪广洋吓得连忙跪地,不停地磕头:
“陛下,臣罪该万死,臣定是疏于管理,才让这些小人有机可乘,臣愿戴罪立功,彻查此事。”
朱元璋看着跪地的大臣们,心中暗自冷笑。
他知道,这些大臣们表面上对他忠心耿耿,实际上各怀鬼胎。
胡惟庸虽然已死,但他的余党说不定还隐藏在朝堂之中,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他必须借此机会,彻底清除这些隐患。
“咱命你等即刻展开调查,但凡与胡惟庸旧部有牵连之人,一个都不能放过!”
朱元璋的声音坚定而冷酷,不容置疑。
大臣们纷纷领命。
退朝后,大臣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奉天殿,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不同的神色。
有的神色慌张,生怕自已被卷入这场风波;
有的则面露沉思,似乎在思考着如何应对接下来的局面。
李善长回到府中,坐在书房里,脸色阴沉得可怕。
他的脑海中不断回响着朱元璋在朝堂上的话,心中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
他知道,朱元璋这次是真的动怒了,胡惟庸案恐怕又要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来人!”
李善长突然喊道。
管家连忙走进书房,恭敬地问道:
“老爷,有何吩咐?”
“去把那些与胡惟庸旧部有往来的名单给我拿来,快!”
李善长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焦急。
管家不敢多问,连忙转身出去。不一会儿,他拿着一份名单回来了。
李善长接过名单,仔细地看着,每看一个名字,他的眉头就皱得更紧一分。
“这些人,必须尽快处理掉,否则,我们都得完蛋!”
李善长自言自语道。
与此同时,涂节回到家中,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
他知道,自已这次抓住了机会,只要能在朱元璋面前好好表现,日后必定飞黄腾达。
“老爷,您今天在朝堂上可真是威风啊!”
一个下人讨好地说道。
涂节哈哈大笑起来:
“那是自然,陛下最痛恨的就是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只要我能帮陛下铲除这些逆臣贼子,何愁没有荣华富贵!”
然而,涂节并不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监视之下。
就在他得意忘形的时候,危险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
几天过去了,朝堂上的气氛越发紧张。
大臣们人人自危,生怕自已一不小心就被卷入胡惟庸案中。
而朱元璋则在宫中密切关注着调查的进展,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光芒。
“陛下,臣已查出一些与胡惟庸旧部有牵连的官员,这是名单。”
涂节跪在地上,双手捧着一份名单,恭敬地呈给朱元璋。
朱元璋接过名单,慢慢地看着,每看一个名字,他的眼神就变得更加冰冷。
“这些人,竟敢如此大胆,公然与咱作对!”
朱元璋咬牙切齿地说道。
“陛下,臣建议立刻将这些人逮捕,严加审讯,以免他们逃脱。”
涂节连忙说道。
朱元璋微微点头:
“嗯,此事就交给你去办。
记住,一定要彻查到底,一个都不能放过!”
“臣遵旨!”
涂节兴奋地领命而去。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官员被牵连进来。
朝堂上人心惶惶,许多官员为了自保,纷纷互相检举揭发。
一时间,整个应天府都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气氛之中。
李善长看着朝堂上的局势越来越失控,心中焦急万分。
他知道,如果再这样下去,自已也很难独善其身。
于是,他决定铤而走险,试图联络一些大臣,共同向朱元璋求情,希望能平息这场风波。
然而,他的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朱元璋得知了。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他没想到,李善长竟然也敢背着他搞小动作。
“李善长,你好大的胆子!
竟敢妄图串联大臣,对抗咱的旨意!”
朱元璋在朝堂上对着李善长大声咆哮。
李善长吓得瘫倒在地,脸色惨白如纸:
“陛下,臣冤枉啊!
臣只是想为陛下分忧,绝无对抗陛下之意。”
“哼,还敢狡辩!
来人,将李善长打入大牢,听候发落!”
朱元璋愤怒地命令道。
随着李善长被打入大牢,朝堂上的局势彻底失控。
在这场风波中,没有人知道下一个被牵连的会是谁。
整个明朝的官场都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惧之中,而这,仅仅只是胡惟庸大狱再兴的前奏,更大的风暴还在后头……